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_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习作七(习作7) 写一次体验活动 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 一、教材分析:
    《写一次体验活动》可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教材中例文的简单介绍,说明了这篇习作讲述的是一位小作者参加了一次体验活动的经历与感受。第二个部分则是例文《“护蛋”》,是一位叫柳倩影的小朋友的一篇习作。第三个部分是习作的要求。要求组织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并与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一次活动体验,写好活动的经历和感受。
★ 二、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小作者是如何描写“我”和同学“护蛋”的过程的;进一步理解“体验”的含义,即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
2、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验的事情,积极进行一次体验活动。
3、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还要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 三、教学重难点及策略:
重点: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的体验、感受更清晰,能组织成文。
   难点:习作指导过程中,突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座位不变,讲台排成长条会议桌型,桌上放许多水果、蔬菜  2、学生每人准备一块蒙眼的布,或黑色胶带。3、ppt课件
★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体验要求
1、激趣导入,了解什么是“体验”呢?
出示若干图片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失去了腿脚,只能靠双拐走路;他们失去双眼,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他们失去了手臂,只能靠嘴和脚代替。看到这一幅幅画面,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谈感受。
师小结:是呀,他们遇到的困难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系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残疾人生活的艰辛 。
这节堂语文课我们就来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有兴趣参加吗?瞧这架势,一定有意外的收获等着大家呢!
  设计意图:
  小学生年龄特征,喜热闹,从众,这一环节,算是习作的动员与号召,燃起学生如运动一样的激情,让学生在热闹兴奋的状态下抛却语文学习的压抑感,轻松进入体验状态。
  2、出示:  体验活动内容:盲童辨物写字    盲童独臂穿衣
3、出示:体验活动中的要求
    (1)体验过程中,记住你始终是一个盲人!
    (2)体验过程中,必须听从指令,拒绝交流!
    (3)体验过程中,可以思考,把每一个感受在脑子里备份!
  请思考30秒,能做到的,严阵以待!
  设计意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将规矩立得煞有其事,让学生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尤其是30秒钟的“规矩记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而更好地转化成活动过程中的自律行为。
  二、展开体验活动
  1、在半分钟后你们将成为一名无助的盲人,请再看一眼这个美好的世界吧,记住这个教室每个方位的布置,可能你在“失去光明”后,会非常需要这份记忆!(静静观察30秒)
  设计意图:
  为成功体验埋下伏笔,体验结束时,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明确“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教育学生于细节处用心,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
  2、蒙上眼睛,预祝大家都能出色地完成体验任务!1234
  设计意图:
  调侃式的加油鼓劲,再度激发学生的体验欲望和体验热情。
  3、体验一:预设的困难
  师:现在你就是一位无助的盲人,将要走上讲台,把你所摸到水果或蔬菜带回座位,然后把它的名字写在田字格中,这一路,你会走得如何艰难?你想过了吗?你能准确地把汉字写在田字格中吗?好好地思考一下吧。(思考1分钟)
  设计意图:
  此时的学生只有即将活动时的兴奋,并没有进入到真正的“盲人状态”,教师利用感染性的语言,让学生把困难进行充分估计,理清自己的思维,预定展开活动的方式等。3分钟,让学生在静中“热身”,拾起一根有目的活动的“拐杖”。
  4、体验二:任务的艰辛
  (1)师:马上要开始接受任务了,先请第一横排的“盲人”同学站起身来,后面的“盲人”同学凭借自己的直觉,也可以伸出手来摸索,可以开始行动了。静静地用脑子和耳朵去认识这个社会吧!活动开始!
  设计意图:
  盲人就是用耳朵和大脑去感知社会的,让学生在这一趋于真实的状态下展开活动,也许活动未必能进行得流畅、完美,也许教室里会水洒一地,但相信学生的感受、体验是真实真切的,这就是我们组织活动的目的所在。
  (2)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辅助引导:
  a,怎么?你还没找到讲台,你有没有一种焦躁感?是不是非常渴望有人提醒一下……
b,听,这个声音,你应该猜想得到,你的“盲人同学”遇到了什么状况;
c,此时此刻你在依靠摸、闻、尝感受你手中究竟是什么水果或蔬菜。如果老师给你一把刀,让你切开它,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刀,你会怎样切呢?万一……
设计意图:
在教师很感性的语言情境引导下,学生的游戏心态越来越被真实的体验心态所替代。语言的刺激能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思考也会更接近自然、人性。而这些思考,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习作的素材。
5、体验三:盲人的生活
(1)师:现在每个同学都完成了体验任务,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老师还想强调的是,你们的体验只是盲人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盲人还会遇到怎样的艰辛呢?(静静思考1分钟)生活本来就很不幸的盲童,再一次过马路时,又被以莽撞的司机
撞倒,他又失去一只手臂,他该怎样生活呢?请把座位旁的衣服摸出来,现在把一只手放在裤腰里,用另一只手穿衣。开始!  (3分钟后叫停)
(2)摘去蒙眼的布,回到光明中来,请看看教室,看看你的同学,请表达一下此时此刻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
   多制造一种体验、一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这样生成的个性化的东西就比较多。我们的孩子不是没有个性,而是不会思考,在老师监督下,让学生进行强制思考,久而久之,思考也就成了一种习惯,那我们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习作思路,给于一定的想像空间后,体验也就自然地升华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爱护,对自己现有生活的满足。《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习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也就顺理成章地达成了。
  三、回忆体验过程
   1、双手穿好衣服,回忆刚才的体验过程。
 2、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体验前体验时体验后
 3、选择体验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交流。1234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纯粹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一下思路,在习作的谋篇构段上作个引导,具体的细节还需要学生自己去书写,过多的扶反而会失去一些个性化东西的出现。
五、分享体验甘苦
  1、《“护蛋”》引路
  (1)阅读例文《“护蛋”》,小作者写了些什么?(逐段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自己的做法;自己的担忧;同学的“碎蛋”经历……)
  (2)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
  (3)小结:只有写出属于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你的文章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计意图:
例文只是例子,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不能把例文变成了限制学生自由表达的“样板文”。在指导学生修改的过程中用书中选取的例文引路,旨在明白佳作之佳在于有清晰的思路和自己的特殊体验。其它由例文引发的旁枝错节都应该去掉,让学生修改有所依托,但又没有限制,能在“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上着力。
四、书写体验之旅
1、师:刚才同学们在体验过程中思考的肯定要比交流的多得多,提起笔,开始习作,注意:着重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学生习作
  设计意图:
  就习作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把得于心的东西,创造性地转化成应于手的成果。前一轮交流,要收在热闹处,顺水推舟,进行习作,一定会让学生产生“乐于书面表达”的内在动机,表达欲望增强了,习作自然可宣可赞的地方也会不断增多。
2、阅读自己的文章,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
3、自改,把遗漏的感受添加进文。
4、同桌互改:(1)语句是否通顺;(2)标点运用是否得当;
(3)错别字;     (4)分段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可见修改是多么重要,小学习作第三学段的要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在四年级下半学期这个过渡时期,我们应该着力培养起学生的自改、互改的能力。在修改过程中实现吸纳与倾吐的交融与互动。  “同桌互改”这一环节为了减少盲目性,拎出四个修改方面,而这四个方面均来自《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习作第二学段所强调);“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第三学段所要求);“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5、作文誊写。
  六、拓展体验思路
   同学们,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中我们可以参与体验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当一回聋哑人、残疾人;当一回小老师;当一回家……今天我们学会了写自己体验中感受。老师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能把自己的各种体验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
一次体验习作完成了,但我们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完成了一项教学任务上,要让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储备习作素材的意识,丰富自己的见闻。
我们一定要抓住、用好这一个动笔的时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习作能力,让动笔写作真正成为开展饶有兴趣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板书设计:
                                  任务前1234
习作七    一次体验活动      任务时
任务后
             思路清晰   过程具体  体验真实   语言生动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137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