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新款2021款|2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含练习)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1-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材分析]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学生分析]1.学生通过影像资料和听故事等途径,对宋庆龄以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有了一定的感知,但对事情经过、发生背景、历史意义及主要人物还缺乏深入了解。2.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朗读、背诵课文要继续予以重视。[设计理念]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要重视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训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 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123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体味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了解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2.通过课文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主人公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主人公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课文学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师:宋庆龄故居的——再齐读课题。 二、复习词语,概括全文 1.过渡:同学们课题读得真好,相信大家也能把这些词语读好。 2.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词语,边读边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读出它的感情来,读出它的色彩来。(指名读) 【出示词语】 粗壮    稠密      搬家     四季常青   崇敬    瞻仰      纪念     蓬蓬勃勃    指名分行读——齐读 3.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可贵之处) 4.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快速阅读课文,找找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的?第四自然段讲了樟树的什么?第五自然段呢? 5.指名交流 二、学习课文四自然段。 1.我们一起先来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个自然段,看看樟树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交流指导读 (1)粗壮(做动作) ①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②    指名读,试试看,边读边加上动作。(一定要叫一个朗读好的同学) ③    听了他的朗读,看了他的动作表演,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樟树? 让我们感受到樟树的什么特点?(一定要点出生命力旺盛)——板书 ④    是啊!这是一棵生命力旺盛(根据学生回答)的樟树,谁来读好这句句子(你把樟树读活了,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谁再来读),齐读。 (2)稠密,绿得发亮。【点出词语】(想象画面)①怎样的叶子可以称得上稠密?交流。引读稠密的树叶……②从“稠密”、“绿得发亮”你的眼前再一次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樟树? ③指名把感受到的读出来。指名读。 (3)四季常青 ①是啊,樟树四季常青。 听到夏天,你的脑海中出现什么情景,会用上哪些词?用上这个词,说说夏天樟树是什么样的。 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冬天。 ②是啊,樟树一年四季都是那样的,这就叫——(四季常青) ③指名读好这句话。 ④教师(接上去):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你能联系上面的内容说说什么叫蓬蓬勃勃吗?指名说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这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顽强 3.齐读这个自然段,完整地感受樟树的样子。 4.现在你知道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写出了樟树生命力旺盛、顽强的特点了吗?看,课文写得多有层次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三、读第五自然段,品读“可贵” .远远望去,樟树那蓬蓬勃勃的样子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走近樟树,去寻找,去发现,你还会有更多的收获,还会感受到它十分可贵的内在品质。点击“可贵”闪烁三次 12342.请同学们读读上面的这些内容,试着给它分分层,想想每一层的意思。(一定巡视) 3.指名交流,说说每一层的意思: 第一层: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以石榴树为例)。 第二层:介绍樟树的可贵之处。 同意他的看法的请举手?同学们真了不起! 4.那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5.指名交流樟树的可贵之处(永久保持香气,而且能拒虫)—板书:永久保持 6.具体说说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读读下面的内容,你能发现吗? 交流【出示句子】 (1)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2)是啊!无论怎样的情况,樟树的香气都能——(指板书:永久保持)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指名读 (3)谁再来说说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 出示: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也就是说樟树的香气有什么作用? ——板书:拒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指名读 (4)小结:樟树不仅有永久保持的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还能拒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两人读。 让我们一起把这段精彩的描写再好好的读一读,感受樟树的可贵之处。齐读后半段。 7.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文章的第一层,谁来读一读。 (1)我们来看这个词语:“繁衍后代”是什么意思呢?从这个词语中你发现什么呢?(石榴树上虫子很多)你还从哪里发现石榴树上的虫子很多? (2)这部分内容写的不是樟树,而是其它树,可不可以把它去掉? (3)是的,这也正是为了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正是因为这种香气,才使樟树上没有一个虫子,这是其它树所————(没有的)——板书:其它树没有的 (4)指投影: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层,感受樟树的可贵之处。 8.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作者具体写了樟树的可贵之处,现在你知道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了吗?(能永久保持,而且这种香气能拒虫,是其它树所没有的。)课文又是有条理地告诉我们樟树的可贵之处。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体会樟树的可贵。 五、总结全文: 1.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引读第六自然段。(引读完出示第五小节) 2.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3.在你们手里有一段宋庆龄的简介,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 4.现在你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了吗? 指名交流   (这是两棵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看到樟树的什么,我想到了宋庆龄的什么? 5.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第一到三自然段,现在你知道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了吗? 6.小结:正因为樟树这种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才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这里,正因为樟树有和宋庆龄一样的可贵之处,人们才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纪念。 7.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再读课题。 8.总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写的只是樟树吗?是的,课文写的是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为的是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书)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最后,让我们伴随这音乐,默读课文,在心中静静地感受樟树的可贵,感受宋庆龄奶奶的崇高与伟大。 板书:                            1234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生命力旺盛           其它树没有的              香气    永久保持 顽强                   拒虫                   (借    物    喻    人)   第三课时一、        复习检查1.背诵课文2.说说两棵樟树的特点。3.人们为什么总爱在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二、听写生词三、完成作业一、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选择一组关联词语造句。1.(      )樟树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      )不变。2.(      )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      )怕它一天。3.(      )是夏天还是冬天,樟树(      )那么蓬蓬勃勃。二、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1)(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3)(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5)(         )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6)忽如一夜(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三、辨“言、语”,填成语。(1)自己对自己说的话                   (     )言(     )语(2)说了很多的话                       (     )言(     )语(3)很少的几句话                       (     )言(     )语(4)豪迈雄壮的话                       (     )言(     )语(5)像蜜糖似的话                       (     )言(     )语(6)随口乱说的话                       (     )言(     )语(7)虚假而动听的话                     (     )言(     )语(8)含有讽刺意味的风凉话               (     )言(     )语四、照样子写词。例:攀树枝   摘鲜花(    )雪山   (     )草地    (     )长城   (     )美景五、读下面一段话,加标点。   李丽对杨玲说  这本  动物世界  有两个特点  一是语言文字浅显易懂  二是对猴子  斑马  大象  狮子等动物的生活习性描绘得生动有趣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过  你能借给我看看吗  杨玲说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宋庆龄小时侯,一天,全家要到伯伯家做客,走到大门时,宋庆龄突然停下脚步。“怎么了,孩子?”爸爸(   )地问。“我不能去了。我已经答应过小珍,今天上午教她叠花篮。”宋庆龄答道。小珍是宋庆龄的同学。“哦,是这样。”父亲松了口气。“以后再教她吧,今天下午,或者明天,不都可以吗?”“不行不行,我跟她约好的。”宋庆龄(    )说。“不要紧,明天再向她解释一下,要不,道个歉也可以嘛。”爸爸继续劝说着。“不,你说过,做人要守信用。要是我忘记了约会,明天向她道歉是可以的。可是,我并没有忘记呀,我不能言而无信。”宋庆龄(   )地说。  宋庆龄送家里人出门后,一个人回到房间里,耐心地等候起来。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钢琴,平时很熟的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可是,直到全家人吃过午饭回来,小珍也没有来。妈妈心疼地说:“我的女儿一个人在家,该多没意思啊!”宋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寂寞。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快活,因为,我心中坦然。”  宋庆龄信守诺言,宁可不去伯伯家看鸽子,也要等候小珍,而且空等一天也心中坦然,这是守信用的表现。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2.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词语。3.从划线的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到宋庆龄当时的心理活动:                                                                                                                                       4.“一个人在家,是很寂寞。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快活,因为,我心中坦然。”宋庆龄为什么这样说?                                                                                             5.少年宋庆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简要地写一写。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136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