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源于生活_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0-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四下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三百多年前发生在意大利比萨城里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年轻的数学家伽俐略敢于破除迷信,向当时研究科学的人最信奉的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话敢于提出疑问,并且用试验证明亚里斯多德说的话是错误的。读完全文,课文中“不容更改”和“胆大妄为”这两个词语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两个疑问:第一,为什么人们会认为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第二,伽俐略对这条“不容更改”的真理做出了怎样“胆大妄为”的举动?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在解决第一个疑问:为什么人们会认为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
 教学理念
《陶行知教育实践谈》——在教学中“敢探新理”,让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
伟人、名人说的、书上写的、老师家长讲的,在孩子们心中是权威。如果让孩子绝对相信权威是永远正确的,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迷信和盲从,缺少创造的勇气。《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我通过伽俐略敢于怀疑亚里斯多德的话,并通过公开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让学生知道伟人名人也是人,也有错的时候,以增强学生怀疑权威、否定权威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2、3自然段,能正确书写“辩、妄”等生字,学会读“伽利略 、意大利、亚里士多德”等一些外国的人名和地名,积累“不容更改、胆大妄为”等词语。
2.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通过补充资料了解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感受亚里士多德的伟大。
3.学会填上反义词,理解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
4.通过实验演示,探索伽利略产生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怀疑权威、否定权威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填上反义词和实验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
教学难点用上“因为……所以……”理解伽利略产生的疑问,懂得从亚里士多德的真理中得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文读三遍
教学过程
一、尊重起点,检查预习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伟人,他就是伽利略(出示伽利略头像)难怪人们说他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出示伽利略介绍文字)
他读书的时候同学们都称他为辩论家。
(1)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辩论家”呢?
(2)能说会道,口才很好的人,我们可以称他为“辩论家”,所以,辩字的中间是个言字旁(学习“辩”字)。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1)谁想来介绍一下伽利略?(指名读)
(2)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伽利略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一块白板,他是带着生活经验,原有的认知结构进入课堂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作为教师的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将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课伊始,我完全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因为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把课文读了三遍,所以我把第一自然段的字词学习和朗读检查作为课的导入来安排教学。]1234
二、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还可以拿起笔来,边读边标上小节符号,并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语。
2.同学们,来看看大屏幕的这些词语,你能读吗?
(1)伽利略  意大利   亚里士多德  希腊   比萨城
(2)辩论家   信奉   违背   10磅   拴住  拖住  解释   宣布  固执
(3)不容更改  胆大妄为
[设计意图:第一组出现的是课文中的一些外国人名和地名,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读;第二组词语是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第三组是两个四字词语,也是本课文教学想围绕的两个重点词语。这样分类安排,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告诉学生一个信息,积累词语可以先把词语进行分类。]
3.师:“不容更改  胆大妄为” 这是两个值得我们积累的四字词语,看老师写在黑板上。(师板书,边板书边说:“更改” 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容”在这里是“容许” 的意思,所以“不容更改” 就是不容许更改;“妄”是一个生字,比较难写,来,拿出手指,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妄字上面部分是个亡,下面部分是个女。
4.请你也像老师那样在课文的空白地方写一写这两个词。相信你一定比老师写得还要好。写得快的同学还可以给这两个词语造造句,说给同桌小伙伴听一听。
[设计意图:随课文理解词语,既降低了难度,又方便学生记忆]
三、围绕“不容更改”,感受权威
1.课文中“不容更改的真理”是谁的真理?
2.亚里士多德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呢?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亚里士多德是个怎样的人物?
(要求学生讲究读书方法,长长的一段话,抓住其中的某个词,某个句子来思考。
(1)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①师:同学们,“奉”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出示:①恭敬地用手捧着 ②献给 ③接受 ④信仰、崇拜 ⑤供养、伺候)你觉得在这里应该选第几种解释?那现在你明白“信奉”是什么意思了吗?
②师:而且崇拜他的还是一些研究科学的人,连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何况是普通的百姓呢。
(2)亚里士多德是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
师:从这个“两千多年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①你猜想一下,“谁”指哪些人?
②师:是啊,总之不管是谁,只要怀疑亚里士多德,就会受到人们的责备。这就是人们责备的话——(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③师:当普通老百姓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会这样责备他——
当皇室贵族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也会这样责备他——
甚至当国王怀疑亚里士多德时,人们仍旧会这样责备他——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培养一定的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本环节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语言文字为根,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插入亚里士多德的补充资料
①师:同学们,亚里士多德不仅是个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出示资料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成就)1234
②现在,你对亚里士多德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③(出示第二自然段)相信你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了。(指名读)
[设计意图:课文中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肯定了伽利略产生的疑问,那么就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伽利略比亚里士多德伟大,甚至从此贬低了亚里士多德。此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亚里士多德伟大成就的赞叹,对亚里士多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置疑“不容更改”,挑战权威
1.文中的这条不容更改的真理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哪一条真理?
2.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呢?
①同学们,我们来看:10磅的铁球重,那么1磅就(   )你能填一个反义词吗(出示)10磅的铁球(重)
1磅的铁球(  ) 
②因为10磅的铁球重,所以人们认为它就落得(  );因为1磅的铁球轻,所以人们认为它就落得(  )你能填一组反义词吗?
出示:因为10磅(重),所以10磅落得(   )。
  因为1磅(轻),所以1磅落得(  )。
③教师现场实验演示:一本书和一张纸同时从一个高度往下落。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④总结: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正因为人们这种习以为常的思维,再加上是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人物提出的理论,所以人们认为这是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
[设计意图: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也就是说,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就谈下上创新。古人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这说明感知、思维和情感想象活动是互相联系结合的。这一环节通过实验,复现了生活现象,让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都是这么思维的,从而去深思,激起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同时又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对于这样一条不容更改的真理,伽利略产生了什么疑问?
①同学们,这段话很长,而且比较难懂,你至少要好好读三遍才能读懂。第一次读,把它读正确,第二次读,圈一圈这段话中的反义词,然后看着这些反义词,你再好好地读一遍。
②检查读正确。
③三次读下来,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你读懂了吗?加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出示)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中的铁球慢。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③根据刚才同学说的我们用图示再来直观地看一看。(教师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这是本堂课的难点,需要学生理解的是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的真理中得出的这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按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其实如果能加上“因为……所以……”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因为有了前面的训练,在这里让学生加上“因为……所以……”来说,已经降低了难度了。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这段话,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一举两得。]
五、总结延伸,悬念“胆大妄为”
师: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伽利略对这条不容更改的真理又会有怎样胆大妄为的举动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课后反思
1.架设交流平台,发挥师生的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课的教学以“自读、质疑、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从自读质疑引入,到自读自悟、情感互动、思维感悟、主题升华,无不渗透着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234
2.教学源于教材,但又不囿于教材。
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在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以后,我又联系了生活实际,如实验演示、反义词的对比、因果关系的寻找等方式,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很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3.精密研究教材,完美课堂教学。
本堂课的教学留有两大遗憾。第一,本课我主要抓住了重点词语“不容更改”和“胆大妄为”来切割教材,第一课时的教学紧紧围绕“不容更改”展开,以为是滴水不漏了。但是后来细细想来,伽利略对这条不容更改的真理产生疑问,已经是“胆大妄为”的开始,因此,按这样的方法来理解本课教材显然有失偏颇。第二,在研究 “亚里士多德是个怎样的人?”的时候从数字“两千多年前”可以看出什么?虽然在备课的时候关注到了“两千多年前”这个数字,但是并没有细细思索,只停留表面的理解。其实“两千多年前”还可以研究出很多东西,激发出很多情感。对这个教学资源,在这堂课中并没有体现出来。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033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