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_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1-10-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所在,并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品位具体事例和重点词句来理解人物品质.
重,难点:
探究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所在,并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识人物
1,(出示比萨斜塔图片) 你认识这塔吗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它之所以举世闻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在建造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未倒;二是在公元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在这里做过一次著名的公开实验:
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指名读课题,纠正读音——齐读课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科学家——伽利略 (板书)
二,初读课文,走近人物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伽利略留给你什么印象
3,检查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比萨城
胆大妄为 辩论家 固 执
信 奉 违 背 解 释
指读第一组:你发现了什么
指读第二组:还有哪个字你也想提醒同学要注意的."妄"不要写成"忘" 这个"辩"字有几个兄弟,长得很相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区别吗 "辫,辩,辨" 找到丝线扎辫子,中间有言来辩论,一点一撇细分辨.
指读第三组——齐读词语.
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磅的铁球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谁来说说伽利略留给你什么印象 (伟大) 出示句子
三,品读课文 认识人物
1,创设背景 确立权威
文中还提到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 你从哪里认识的
出示:读第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你可以划一划,圈一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体会——指读
你来读一读这段话,我发现你最后一句话读得特别好,说说你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读
(反问句语气强烈,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是真理的化身)
他在哲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很多方面有突出贡献,怪不得连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这样评价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
带着对他的敬仰,让我们齐读第二段
你就是当时的哪些人们中的一员,在你心目中,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什么地位 (权威,他就是真理,偶像)
2,善于思考 提出质疑
(1)亚里士多德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那么刚才同学们都说伽利略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伟大具体体现在文章哪些地方 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请同学们读读1-4自然段.看看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你划一划有关的句子,想一想.
a,善于思考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出示: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齐读这句话
b,我也写了一句话: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不寻常,常常使老师难解答.
你们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觉得哪句好 为什么 ——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试一试.1234
(2)这样善于思考,很不寻常的伽利略,长大后提出的问题肯定更不寻常. 你们还划了这样的句子吗
a,(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权威)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我觉得不错啊,很好理解啊!有什么问题吗
b,学生汇报:出示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请一学生先读)可以算一算,画一画,他得出了哪两种结果:
(1)______
(2)______
c, 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指名说,(说的这么好,请你也读读这一段话,让我们回味一下怎么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课件展示
3,勇敢面对 挑战权威
伽利略经过思考得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结论,仅仅是说明他善于思考吗 出示:第二自然段
谁是伽利略 那位敢做伽利略
这一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你们就是当时的哪些人们,对你们而言这句话就是真理,现在他对权威,真理,你们的偶像提出了怀疑,怎么办 你想责备他(指名朗读—齐读) 伽利略你还敢怀疑吗
人们的唾沫淹不死你,不给你点颜色瞧瞧,你不死心啊!出示:
伽利略同时代的一位科学家——布鲁诺,就因为坚持日心说,在1600年2月17日的罗马广场上被活活烧死.
你知道你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怀疑,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 同学们,你对伽利略又有怎样新的认识(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勇敢,为了真理不怕牺牲,献身科学的精神.)
4,试验操作 证明观点
a,既然他什么都不怕,那怎么解决这个疑问 (做实验)
那位同学划了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
请你读一读划的句子. 圈圈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你体会道了什么 做一次试验不是就够了吗,干吗反复做许多次 出示句子:第二自然段
你估计做了几次
b,当伽利略第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也许会想:是我( ),还是( )
当他第( )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也许是我( ),也许是( )
当他第( )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肯定是我( )!肯定是( )!
是啊,他考虑的那样周密,又是那样的细致,从这里,你又觉得伽利略是一个(认真求实的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c,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伽利略带着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话产生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______.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______,铁球落下的_______跟铁球的______没有关系.
齐读课题
小结板书: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板书:伟大
四,悬念存疑,下回分解
25岁的年青教授向学生宣布实验结果后,仅仅完成了他试验的第一步,因为他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其目的何在 结果又将如何 围观的人们又会如何评价这位敢于挑战权威的年轻人呢 从中又获得什么启示呢 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继续研究这位伟大的科学家.1234
板书:
伽利略
伟大 学生板书(概括伽利略品质的词语)

众里寻他千百度
——记我的磨课过程
东栅中心小学 陈璐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也许是我们老师上课或者说是作课最想达到的一种境界.但是最好的那个他好像总离我忽近忽远.我简单说说我思考追寻的过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是我们新课程四年级第25课的一篇课文,我先从题目中这个词语——着zháo地还是着zhuō地说起吧.教参和学生手中的《跟我学》等一些教辅资料上大多认为读zháo地,在我产生疑问之后我查询了一些网上资料,发现竟然也有不少的争论,粗粗估算了一下有近百条评论和探讨的帖子,好像说得都有理,手边的字典,词典都用上了,有的干脆说通用,最后去找了本辞海.根据辞海的解释:接触到.如:着陆;着落;不着边际.着地与着陆意思相近.后来又问了何老师, 好像何老师也去研究了一番后肯定了我的答案.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句话,"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不是念zháo 吗再查辞海.发现辞海中念zháo时,有一种解释:到;成.如:拿得着. 其实这句话就是上不到天下不到地.这样一想就坚定了我的看法,应该念zhuō 为了得出这个结论,我前后大概化了十几个小时进行了考证,三个收获:一,学会了查辞海;二,对百度里的一个所谓的最佳答案发表了评论,认为那个zháo的答案是错的;三,坚信自己是对的.
这篇课文的确很难上,当我选择这篇文章后,马上有老师对我说,千万别上成物理课!那么我脑海中的第一思维是:我该怎么教 我预设分两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第一次试教我的切入点放在了伽利略试个怎么样的人但上下来以后,感觉到很不流畅,老感觉是我牵着学生在走.因为让学生自己体会伽利略是个怎么样的人时,学生较难理解挑战权威等品质.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思考,确立了以两个人物为线索的思路,先让学生学习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第二段,并呈现其观点,形成了"确立权威,提出观点"的学习板块;之后再导入到伽利略, 让伽利略对权威提出怀疑,理解其独特的思考过程,这样也形成了"提出疑问,挑战权威"内容板块;最后围绕伽利略怎么做试验来展开,抓住反复,许多次两个词语做文章,形成"试验操作,证明观点"板块,整篇课文总的形成"立权威—破权威—再立权威"的结构.第二次试教较流畅,以两个人物为线索,思路是很清楚的,但在这样的设计过程中,教师的地位过于强势,学生也学得比较被动,似乎是让学生钻教师预设好的一个个圈套.在听取了何老师等专家的建议之后,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的思考,让学生怎么学教学时以"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这一句话切入,形成一个主干问题,这成为一条明线.教学时先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学习了解,立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作为学习伽利略的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找找伽利略的伟大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在理解伽利略伟大的同时,以两个人物为暗线,边立边破,最后又统一到伟大上来.这样这节课我在品读文章时安排了四个环节"创设背景 确立权威"," 善于思考 提出质疑"," 勇敢面对挑战权威","试验操作,证明观点".这样设计,可能整体性更强,从学生学的方面考虑更多一些,毕竟学习是学生自己学的.
上课后感想:课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在解读文本,分析文本,重组文本时都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想想学生会怎么理解,怎么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第一次试教到今天的成形,我一次比一次地感受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一堂好课,只有学生真正地学起来,思维动起来才是成功的课堂.至于人文性,工具性的考虑, 我不刻意去强调,尽量不留痕迹,自然,相融合,真如专家说的那样,真的如果把课文学透了,训练到位了,人文性也会自然体现的.1234
那么今天的课堂我努力想做到这些,当然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想,我正力争做好这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今天的课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想我的作用在于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一种思考,对这样的课,我们能怎样更好的把握 如果今天的课堂能引起大家的一点思考和共鸣,我已经很满足了,即使不成功,我也是在寻找.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定在灯火阑珊处.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inianjiyuwenjiaoan/10027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