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一文中有个名句是哪一句]少年王勃 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2-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用充足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查字典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对策:初读课文时用充足的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初读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生字的字形,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尝试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如司马光、怀素、孙中山等等,在少年时期表现出聪明才智和优良品质的,今天我们的课文就介绍,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叫什么名字?又做了什么令人佩服的事呢?打开课文听录音。
2、理解课文的大体情节。
参加宴会——写成名文——传诵千古
二、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可联系上下文尝试理解;
(3)在弄懂每一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大致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尝试自己解决预习中有疑惑的地方,如还不明白,打上问号。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4、检查自读效果时,教师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
6、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文章宴会庆贺胸有成竹
才气秋景灿烂文思如泉
 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7、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8、分组朗读全文。
9、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抓住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出示生字读一读、再抽读)
2、引导学生把本课的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紧右松才好看;另一类是上下结构的字,抓典型,按比例书写。
2、重点指导书写“督、宴、读”。继续指导学生写字规范入体。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五、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节。
2、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骛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
文章宴会庆贺灿烂野鸭胸有成竹
才气秋景都督文思如泉滕王阁序
2、复习课文 
快速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你用上“先……再……最后……”说(参加宴会——写成名文——传诵千古)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被邀请参加腾王阁宴会?(指名读第一节)
2、从这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哪些有关王勃的信息?
(他被邀请来参加宴会的主要原因:很有才气)
3、自读第一句话,谁能把“探望”换成另外一个词,又不改变原意?
4、教师小结:这一节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二)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12345
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王勃写出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谁能读出句子的意思来?(读懂词语:千古传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五自然段
1、在这个故事当中,你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写成名文)
2、找一找,哪个自然段重点讲写成了《腾王阁序》?(第4自然段)
(1)提示: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要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人物,像他那样去想一想,然后再读,才能读得好。(指名读第4自然段)
(2)读了课文,特别是读了第4自然段,你认为王勃是个怎样的少年?
 (板书:有才华)
 你是通过读了哪几个词语看出来的?(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引导读懂这些词意
小结:王勃虽然年少,可他才华横溢啊!
(3)问:参加宴会的就王勃一个人吗?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①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都督要求当场写庆贺的文章,时间又短,怕写不好,有难度)
这和写王勃有才华有什么关系呢?(相比之下,王勃是“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②他怎么就能做到“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请朗读第3自然段
王勃凝望江面,他看到了什么?谁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远处的……飘荡……”)
谁能读出那迷人的秋景呢?(指名读出意思来)
师边述(画面内容)边板书词语: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
联想:假如你也看到了如此美丽的秋景,你会怎样呢?(指名说)
 ③小结引出诗句:
如此美丽的秋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激qing,当即用了两句短短的话语就把这情景描绘下来了,你知道他用的什么句子吗?
 ④出示并齐读诗句(板书:落霞与孤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⑤谁能看着黑板,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读到如此美丽的佳句,不光是我们认为王勃是多么的有才气,就连那位都督也终于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了,他竟忍不住拍案叫绝。谁来学学他拍案叫绝的样子读读他说的话?(指名读)
引导体会词意:拍案叫绝(好)
同学们,你佩服王勃吗?你想怎样来称赞少年王勃呢?(指名说)
三、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读了一个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时当场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又认识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
2、同样是在观看秋景,为什么王勃能写****古传颂的佳句,而其他人却不能?
指名说。
3、师小结:王勃之所以能够写****古传颂的佳句,得益于他的善于观察,得益于他的饱读诗书,得益于他的把观察到的景物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得益于他能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想想你们写作时为什么会像挤牙膏似的挤不出来哪?我们写作文要像王勃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只要大家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写出像王勃那样的好文章。
四、作业: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9、少 年王勃(奇才)
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 落霞与孤孤鹜齐飞
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秋水共长天一色[nextpage]

秋水长天王勃才惊四座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他七岁时就能做文章,十四岁时,就能即席赋诗。这一年,他到江南探望父亲,路过洪州时,参加了都督阎公的滕王阁宴,即席写下了《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文惊四望,堪称千古美谈。 12345
滕王阁是滕王元婴在洪州任都督时所制,故称为洪府滕王阁。因其雄峙在赣江边上,因而成为游览胜地。公元663年9月,现任洪州都督阎伯欤在阁内大宴宾客,邀请民许多知名人士出席。王勃路过此地,也应邀而来。他人小名气也不大,因而被安置在末座。阎伯欤早已命他的女婿孟学士做了一篇《滕王阁序》,打算在酒席宴前显露一手,夸耀于人,也让他这做岳父的脸上有光。
宴会开始后,众宾客觥交错,互为恭贺,好不热闹。正在酒意酣畅之时,阎伯欤站了起来,得意洋洋地对众宾客说:“今日诸位在此阁上欢聚一堂,实是难得的盛会,不可无文章以记今日之盛。诸位都是当今名士,文采风流,尚望珠笔一挥,写赋为序,使高阁与妙文,同垂千古。”说完,就装模作样地遍请宾客做文。    
宾客们早知其意,哪里肯写,不是谦称才疏学浅,不敢献丑,就是借口病体未愈。推来推去,最后轮到了王勃。王勃却不推辞,立即接过笔墨,站起身来,拱手说道:“不才探父路过洪州,有幸赴督盛宴,不胜感激。都督盛情难却,不才斗胆试笔,尚望都督及诸位先生不吝赐教。”众宾见这位三尺少年,一介书生意毫不谦让,不由大吃一惊。阎伯欤满心不快,却不便当众发作,只得强作笑颜,拱手道:“愿闻佳作,愿闻佳作!”    
只见王勃凝神肃立了一会儿,忽地卷起袖口,用力握起笔管,饱蘸墨汁,奋笔疾书起来。众人见此情景,无不议论纷纷,有的说王勃不知天高地厚,敢与公子比试文才;有的却说此少年风度翩翩,不可小视。阎伯欤听到这些议论,心中更是不快,便索性走出宴所,站在阁外,凭栏眺望江景,以此消遣心中的烦闷。他暗嘱部下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来,报与他知。 
顷刻之间,一个部下跑来报告《滕王阁序》的开头两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欤一听,只冷冷一笑道:“只不过老生常谈耳!”话音刚落,又有人来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伯欤沉吟不语,心想:这小子开头写洪州地势雄阔,地处要冲,倒也可以。接下来又有人报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天长一色。”都督听罢,不禁矍然而起,叹曰:“此真奇才,当垂不朽矣!”说罢,他又吟咏再三,然后意味深长地称赞道:“落霞、孤鹜写动态,秋水、长天写静景,动静结合,妙语天然。秋日佳景,跃然笔上,宛然在目。眼前有景道不得,却被他一语道出,真乃神来之笔!”旁边一位老秀才也接着说:“这两句是从庚信的《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来的,却熔铸新意,点石成金,令人耳目一新,实属难得!”话音未了,部下已将完整的《滕王阁序》文从王勃手中拿了送来。都督看着这篇洋洋洒洒的序文,玩味再三,不住地赞叹:“妙!妙!妙!”
过了一会儿,随从又把王勃一气呵成的《滕王阁》诗送了过来。阎伯欤接过来一看,是一首七言古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阎伯欤一唱三叹在吟咏着这首诗,不由抚掌赞叹说:“此诗虽写滕王阁,却直抒好景不长、年华易逝之概,蕴含诗人进取向上之情。诗意新、格调高、气象伟、铸词精、用字炼。真可谓吊古之杰作,为当今所不多见呀!”此时的阎都督早已沉醉在王勃的诗情画意之中,开始的那股怨气,早已丢到爪哇国云了。  12345
这时,王勃走到都督面前,施礼说道:“不才献丑了,万望都督赐教!”  
阎伯欤高兴地说:“贤君下笔如有神,字字珠玑,句句精彩,真乃当世奇才呀!”
孟学士见王勃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也自愧不如,羞愧地离去了。 
阎伯欤马上召宾客重新入座开宴。宾客们把王勃尊为上宾,纷纷举杯祝贺。阎都督更是对他倍加赞赏。宴会直延至深夜,极欢而罢。
从此,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名震海内。只可惜王勃二十六岁时,渡海落水,惊悸而死。一代英才,英年早逝,不可不说是中国诗坛的一大损失。

课前思考:
1、备课中在学习课文生字生词时,须强调对“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的理解。
2、在课文主要内容和层次上的训练上,首先让学生读后思考交流文章大意,然后尝试层次的练习:参加宴会——写成名文——传诵千古
3、“落霞与孤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的理解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采用课文语句来帮助理解,二是可以出示课件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应下足功夫。
4、背诵三、四小节的任务在课堂中也要落实。

小资料: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这四个人,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12345

授后小记:
本打算今天上这一课的第一教事的,但感觉第7、第8两课的收尾不是很好,所以今天利用了一节课时间,给孩子们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对于第7课,主要还是围绕“为什么藏胞们称红军为‘菩萨兵’”来展开,同学们一般都回答红军对藏民的关心、爱护,其实更完整的是因为他们发现红军与反动军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为“菩萨兵”。而对于第8课,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主要还是指导学生找出与古诗词相对应的课文内容,理解起含义,并体会“飞将军”机敏、果断、神勇的特点。

授后小记:
我们从一年级开始,也学习过不少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今天又学习了少年王勃的一个故事,学习对人物有一些好奇,经过课文的学习更是对王勃充满了敬佩之情。由此,学生对他进行了情感抒发,以他的才思敏捷为话题。

教学反思:
课文较短,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较好地读准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预习知道了文中许多不太注意的词语的意思,如“凝视”,平时学生已经知道这个词的大概的意思,通过查词典,学生明白就是“全神贯注”地看东西,通过几次指导学生预习后,孩子们已经能喜欢上预习,把平时对预习的马虎一扫而光,词语理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大多数同学能用自己的话结合课文主要内容予以概括。

教学反思:
课文介绍,当时都督邀请了许多人来参加宴会,我想文人肯定不止王勃一个,有名有才的文人也不止他王勃一个.可为什么当都督提出作文的要求后,竟无人敢应,后来只有王勃敢呢?是否真的别人都不如他?也许那些人患得患失,怕万一出了力又不讨好,怕当众出丑……也许王勃有才又有胆,初生牛犊不怕虎。就多这一点魄力,他成就了千古美名。也许,这份敢做敢为,用现在时髦的话叫有自信心,也是孩子们可以去悟的吧。在熟读成诵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好诗句,读出古诗的韵味。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103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