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愿望用哪个词表示]把真诚的愿望“读”成美丽的“珍珠”——《圆圆的沙粒》教后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2-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本课的主题内容是沙粒因为执著的愿望才变成了美丽的珍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真诚的愿望变成了珍珠。这里的珍珠,有三层意思,一是指沙粒变成的美丽的珍珠。二是指情感串成的“珍珠”。三是指分层读出的“珍珠”。接下来,我分别说说这三颗我理想中的珍珠。
一是指沙粒变成的珍珠,这是基于对文本内容的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沙粒变成珍珠的过程,因为有了当初的愿望,所以,无论同伴怎么嘲笑,无论大家怎样议论,他都没有动摇过当初的信念,后来,经过几十年的磨砺,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二是指用情感线上的“珍珠”,这是基于对文本情感的思考。这里的“珍珠”是指与情感密切相关的“情知、情趣、情境、情理”。因为,情感是文本的灵魂,而情感却又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所以,就有“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的说法。因此,捕捉文中的“情感焦点”,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深刻领会情感产生的始因以及情感蕴含的思想内容,并在情感朗读中,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界,是我设计的理念支撑。
在教学中,我以“愿望”为情感主线,并通过一咏三叹的回环朗读,将与此相关的“情知、情趣、情境、情理”串连起来,让“知、趣、境、理”点缀着这条线,丰满着这条线。让这四个亮点,自然也成了这条线上闪亮的珍珠,使文本情感不再单      一,不再空洞,让教学主线更加明晰、更加丰润,也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情意浓浓,让语文教学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情知”就是指与情感相关的认知,在这里也包括相关的知识点、训练点。比如字词的落实,课文大意的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题内容等都是属于之列。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分类读词的设计,既检查了读准字音的情况,又初步感知了沙粒和同伴们两种不同的态度,为后文的深入理解奠定了情感基础。在学习1-5段时,我运用多种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如:有用之材,通过对“才”与“材”的比较来理解;“嘲笑”是在读中理解;“异想天开”是通过换词朗读来理解;“议论纷纷”通过创设情境来理解,有效的将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机融为一体。
“情趣”是指充分激活情感线索中的趣味性,这对刚刚从低段进入中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再加上这篇童话故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对白极富儿童情趣,特别适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效激活语言本身的情趣性,围绕情感主线,通过对比理解、角色朗读、个性体验,体会沙粒与同伴对变珍珠一说的不同看法,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中,体会到沙粒决心的坚定和同伴的不理解,同时也体会了学习的快乐。
“情境”是指教学中本身的语言情境或根据需要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想象。其实这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活化或补白,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语言情境,或想象补白可能出现的情境,让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本课有多处语言的留白,都用省略号明显地表示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议论纷纷”的场景,让学生感受毫不动摇的决心;通过哀婉的音乐、低沉的引读,让学生感受沙粒生活的落寞;又通过想象写话,补白省略号,让学生体验沙粒几十年间的艰难历程。有了这些情境体验,为后面对“情理”的认识和升华奠定了基础。1234
“情理”就是蕴含在文本中的道理,或者对人们的启示。通过前面对“情知”的理解,对“情趣”的感受,对“情境”的体验,此时,对“情理”的感悟便是水到渠成、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是指分层读出的“珍珠”,这是基于对文本意义的思考。这里的“珍珠”是指学生在读中得到的启示,或产生的思考,也像珍珠一样美丽、可贵。而这种“情理”之中的启示或思考,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或标签似的名言警语,而是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感情朗读“读”出来的,旨在以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真挚深切之情,悟坚守信念之理。
初步朗读,感知愿望的真诚。在本课的初读中,我首先抓住“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材”这个关键句,作为原起点,也作为后文教学的生发点和回扣点,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沙粒真诚的态度,为后文的层层推进做好铺垫。
对比朗读,体会决心的坚定。在文中,就沙粒变珍珠这件事,沙粒和它的同伴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在教学中,我充分借助这个思维冲击和认识偏差,让学生在读中理解他们的不同看法,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首先通过读词来初步感知他们不同的看法,再通过默读勾画,情景朗读和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理解他们对于变珍珠这件事的不同认识,并相机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语气反复强化暗下决心的坚定与毫不动摇的执著,从而感悟沙粒变珍珠的坚定信念。
低吟浅唱,想象守望的毅力。想象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语言文字将失去应有的丰满与鲜活,个性与灵性。本文独立成段的省略号是激发学生想象的最好契机。在教学中,我用低沉的导语和哀婉的音乐营造一种孤寂、落寞的海滨情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沙粒在漫长的几十年间经受的苦难和寂寞,让孩子用丰富的想象补白省略号,并把原文的朗读和想象的表达有机结合,适时回扣“我要变成一颗珍珠,成为有用之材”这个关键句,以不同的心境反复吟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沙粒变珍珠的艰难和守望的毅力。同时,这一环节的低吟浅唱与前后热烈、激动的教学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既是想象情景的需要,也体现了张弛有度、跌宕起伏的教学节奏。
师引生读,惊叹愿望的实现。通过前面三个环节对珍珠愿望的一咏三叹,学生已经层层深入的感悟到沙粒为了实现愿望而付出的努力。所以,当沙粒终于变成了她孜孜以求的珍珠时,我通过精练而有激qing的导语,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角色体验,朗读姑娘的惊叹,同伴的惊讶,沙粒自己的愉悦。教学环节虽然简约,但学生的角色体验却很丰富,真切地感受到实现理想的惊喜。同时也沉淀了这样的思考:只要朝着一个目标,不懈努力,就可能成为有用之材。难道这不是学生心目中可贵的珍珠吗?我想,经过学生自己朗读,层层体会得到的启示,也会像珍珠一样,时时闪亮在孩子们的心上,促使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目标,不懈努力,梦想成真!
【一线感悟】
以读为线,串起语言与精神的珍珠
资阳市雁江区小院镇隆相初级中学        王辉勇

从课堂结构看,本课以读为贯穿全课的线索,阅读教学不离“读”,似乎并不奇怪,但仔细研究本课的“读”,你会发现,读是显性的事件,隐性的事件则是语言训练和精神铺垫的同构共生,“读”是串起语言与精神的“珍珠”。1234
一、读文识词,在文本形象中建构语言与精神
理解词意,不能脱离文本与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是阅读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则。陈老师深谙其道,她将词义的理解交融于文本形象、情境,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使学生不仅获得字面的意思,而且感受到词语所携带的形象、情味和意蕴。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依托阅读文本,否则识词会意就会陷于孤立和片面。
如对“有用之材”一词的理解,就是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词义,同时领会词语与文本描写的形象所赋予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并上升为自己的精神建构。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学生对“有用之材”的形象认知,突破对“材”的理解,以及与“才”的区别。再提炼对珍珠作用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再次带进所在的语境中,不但深化了对词语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沙粒变珍珠这个美好愿望的认同感。把认识事物、理解词语以及情感态度有机结合起来了。
二、读出语感,语言与精神自然滋长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在长期的读写中,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语感的训练,应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把语言与生活的体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上“咬文嚼字”,达到既体悟情感,又积累语言的目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如“换词积累的语感训练”片段:
师:多么有志向的沙粒呀!可它的同伴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1:嘲笑
师:怎样嘲笑的?
生2读: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
师:我听出了你嘲笑的语气。可你为什要这样嘲笑它?
生2:因为我不相信,沙粒能变珍珠,珍珠那么珍贵,沙粒变珍珠是不可思议的。
师:是啊,沙粒那么普通,珍珠那么珍贵,它怎么可能变成珍珠呀!简直不可思议。(对生2说)请你把“不可思议”放进句中,相信你会读得更有味道!cai出示:变珍珠?哈哈,          !
生2再读:变珍珠?哈哈,不可思议!
师:你看,带着自己的理解,就读出了自己的感觉。我不但听出了你大大的疑问,还听出了你难以置信的感叹号。你还可以在      填上什么词,读出你心中的感叹号?
生3:我觉得沙粒变珍珠,完全是白日做梦,我想把“白日做梦”放进去读:变珍珠?哈哈,白日做梦!
师:你的表情虽然有些夸张,但我们感觉出沙粒变珍珠,真的是白日做梦。谁还想换成另外的词?
生4:变珍珠?哈哈,自不量力!
师:你的态度好轻蔑哟。刚才,你们用了“不可思议、白日做梦、自不量力”这些词语来嘲笑沙粒,都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沙粒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
师:书上用了哪个词?
生齐:异想天开!
师:现在,你再读“异想天开”这个句子,嘲笑的感觉一定更强烈。
生:变珍珠?哈哈,异想天开!(孩子们边读边配上不同的神态、动作,真是情态各异。)
换词积累,这时常见的语言训练,但当它与语感训练融为一体时,就更具情景性、形象性和丰富性。学生积累的不是理性的概念意义,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味到的语言的形象感、情味感以及依附于语言的文化因子,也一并积淀于大脑,内化为学生的心智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1234
三、读写结合,运用语言的同时助长精神的发育
学习语言的终极目标是运用语言,在阅读教学中,要恰当安排运用语言的训练。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多的是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迁移巩固,往往都是课文内容的“仿写”、“扩写”、“续写”……这些训练,都与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互涵互动,和谐运行。
本课,陈老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设置“想象与还原的语言训练”环节,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或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进行表达训练,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活化或补白,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语言情境,或想象补白可能出现的情境,就会进入“意”与“言”兼得,“虚”与“实”交融的语言境界。如“想象与还原的语言训练”片段:
把表达训练还原于文本之中,进行整体朗读,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丰富了文本内容,而且提升了人文内涵,让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同时享受了与作者一起创作的成就感,达到了“工具”共“人文”一色,“意”与“言”齐飞的理想境界。

【名师语摘】
1.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心灵自由的“家”,学生能自由自在地进行语文游戏和活动,兴趣盎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不急于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乐于质疑,敢于批判,互动合作,让学生既有归属感,也有成就感。
2.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训练来设计教学,使学生听有法度,说有理据,读有韵味,写有章法,书有形神,悟有情理,于听、说、读、写、书、悟的训练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在教学中,必须从整体着眼,从小处着手,抓关键词句,揣摩词句与课文整体的内在联系,巧妙整合,分类训练,并以此为切入点,勾连全文,达到“抓一点,连一线,牵一线,连一串”的效果,真正实现训练与教学相依相随的境界。
4.在教学的同时巧妙引入训练,不但促成了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而且促成了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还可以促成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5.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而不能过多地进行非语文学习。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远离滥活动、泛活动的做法,不要为了装饰课堂、活跃气氛,脱离文本搞表演,抛开语言乱“整合”,忽视感悟空“实践”,使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是干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削弱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078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