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设计|《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2-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回自己的祖国去》的第2课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华罗庚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把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继续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语气。这节课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要求。
一、背景教学
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如果单纯地让他们去理解当时那个年代人爱国的那种不惜放弃自己优厚待遇,而为祖国做贡献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整篇课文中适时地采用了背景资料的渗透。比如:(1)让学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场景及人们激动的心情。为的是让学生了解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尽快深入教材。(2)在理解“总算盼到了”一处时,恰当地引入华罗庚是1946去美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么长时间华罗庚都在盼望着。(3)再比如理解华罗庚为什么回国时,引用的1950年中美的对比资料的运用。(4)最后华罗庚离开我们事实的经过,把课文引进了高潮。
以往的背景资料的引入都是很死板的,而我这节课是适时的的插入,很自然,很有针对性。这样就拉进了学生与当时华罗庚的距离,也就拉进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读代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读的训练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节课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读书方法,就是抓字词及人物的语言、动作去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去谈感受,然后带着感受再去读。这也许就是新课程中所提倡的“独中感悟”,以读代讲吧。本课教学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等。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比较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本课中的“斩钉截铁”我就让学生联系华罗庚所说的语言去理解。(2)本文有一个知识点就是“提示语”,虽然不是重点,我在这里也对学生进行了交待,这样无论是对他们今后阅读和写作都会渐渐的起作用。
三、遗憾之处:
再讲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国的时候,我给学生展示了1950年中美两国的居住环境时,我问学生你想住哪处房子时,我课前没有想到学生有想注茅草屋的,所以此处我引导的有些不到位。可以看出我还是教育机智不够,以后还应努力。
四、教学机智的体现
1.讲解“总算盼到了”,我在备课时只是想渗透一下当时的背景就可以了。而在教学中,我当时一向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并结合自身去谈体验的好时机吗?所以我马上激励学生去联系自己,有没有过这种体验,然后再练读,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
2.当我讲述华罗庚故事是,看到学生没说到,我马上讲了自己的看法。这一说,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共鸣。
 总之,在心课程的带领下,我会继续钻研、探究。希望各位老师多多帮助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使我尽快成长。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路漫长其修远,我会继续在这条教育之路上走下去,并会虚心向大家请教!谢谢!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9070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