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等于多少|12*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0-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重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话,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宋徽宗,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还可以默读。边读边思考这两个问题:(出示思考题)
①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最后小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称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板书: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② 用横线画出三位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2、 指名回答。
回答问题①时,强调比赛规则:同样大小的一张纸,谁画得最多谁就取胜。
3、齐读这三个句子。
三、讨论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4、5、6自然段,想想三个徒弟的画各有什么特点?三个徒弟谁画得最多?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同桌讨论讨论)
2、指名回答,师加以归纳:
大徒弟:他想的办法最简单,就是把骆驼画小,这是常人一般的画法,画得越小骆驼的只数就越多。(板书:——很多)
二徒弟: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代表整只骆驼,画出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板书:——许多)
3、画师对这两位徒弟的画表现怎样?(不满意)你是从哪知道的?为什么不满意?
4、因为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那么,小徒弟的画又有何特点?
5、齐读“小徒弟只画……半截脖子。”
6、指导看图,结合插图理解小徒弟的画。强调“只画、一只、另一只”等词。(板书:——两只)
7、小徒弟的这幅画受到了画师的称赞,大徒弟和二徒弟感到很奇怪,奇怪什么?那画师是怎样具体评价这幅画的?
8、齐读画师说的话。
① 最后一句是用什么语气?再读一读。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更加肯定。)
② 理解“连绵起伏、连绵不断、若隐若现”
③ 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正是因为若隐若现,所以谁也说不清会有多少只骆驼将要走出山谷,谁也说不清后面究竟跟着多少只骆驼,小徒弟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就是以少代多。(板书:以少代多)
9、画师的评价多么的准确啊,再读读他说的话。
10、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他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因为他的想别人没想到的。)大徒弟、二徒弟没想到什么?(没想到“以少代多”的作画技巧。)12
11、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
12、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明明比小徒弟画得多,画师却反而不满意。)
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大徒弟和二徒弟起初还感到特奇怪,现在终于明白了吧!
四、总结提高。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小徒弟不光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只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留下无限想象。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因为他肯动脑筋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板书:动脑、创新)
1、你通过读书或课文里读过的,知道有哪些像这样的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冲气雨衣、皮球浮上来了、乌鸦喝水……)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不少创新经验。
2、在生活中,你自己也有做过别人没做过或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吗?(举一些熟悉的科技创新的例子)
五、拓展阅读。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看一篇。
《每课一练》的《踏花归去马蹄香》,自读自悟,完成练习。
六、课末延伸。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课后作业:
1、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自己也可以再想想还有比书上更妙的办法吗?
2、画一画“踏花归去马蹄香”或在一张纸上画出最多的花。优秀作品可在学校展示栏上展示。
板书设计: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很多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以少代多)
(动脑、创新)

七、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长知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紧抓住课文内容,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给学生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想了解的冲动。而后,指导学看图,结合插图理解小徒弟的画,再重点读画师说的话,理解画师是怎样评价小徒弟的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三、课后设拓展,让学生自读自悟,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踏花归去马蹄香”个故事,让大家自读自悟,完成练习。它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如果一味地听故事,做练习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课后作业中,安排了一个实践操作: 画一画“踏花归去马蹄香”或在一张纸上画出最多花,优秀作品可在学校展示栏上展示。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激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46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