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500字]《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10-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本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的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 “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用悲痛的语调读第一自然段,体验作者的悲痛和时间的无情;用稍慢、无奈与沉重的语气 读第四自然段,体验时间的短暂与无情;用稍快而又兴奋的语调,体验我跑赢 时间的兴奋和喜悦。孩子们在绘声绘色地朗读中,解决了自己提出来的很多问题。
课文将要结束时,我兴致勃勃地与他们算起了“帐”:“一分钟可以做多少事情(学习、体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例子都可以)?特别是讲到刘翔跑步时,一秒钟的重要性,同学们的兴趣来了,我便又做了个实验:我计时间,看同学们一分钟能读多少个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以上。接着我们算了算:一小时我可以读一万八千字,七小时呢?十多万字!大家瞪大了眼睛,相当于我们二三本语文书呢!虽然我没再说什么,但在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出了震惊,看到了决心。课下同学们在日记里,有的回忆了以往浪费的时间而后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宝贵,也有的定下了学习计划。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语句,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因为他们从自己出发,在内心深处理解了时间的宝贵。看来语文课适当算一算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啊。

《和时间赛跑》 教学反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伟人曾经说过的话,也是一句放置四海皆准的话语。尽管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我认为最为充分的准备,可是当真正的走到讲台上的那一刻,看着台下听课的专家、领导,说一点都不紧张那是骗人的,可是也没有我担心的不知所措,稍微停留了几秒钟,迅速调整了思路,还是有条不紊的照着我既定的目标前进。
     可能所有的老师都有过这样一种心态希望把自己准备的最好的一面以一种最完美的姿态展现给学生,甚至更多的时候希望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统统的倒给学生,不是强加给他们以提高成绩,而只是希望他们知道有这样的一些知识,是他们就算是现在不学,将来也还是要接触的,那一刻不说冠冕堂皇的话去夸耀老师如何伟大,真的只是想去告诉他们,和名利无关。
        应试教育下的我们习惯了问答式的教育教学模式,于是尽管现在反复强调说素质教育,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可在实际的上课环节上,我们虽然做了种种学生的预测答案,也预备了与之相关的知识贮备,可是在课上展示的时候,也许是经验不足,更多的是对学生,准确的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使得条条框框束缚了自己,也束缚了学生,不敢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害怕他们与实际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于是在一个问题抛出得不到学生某些所谓专业的答案的时候,我们急急忙忙的将他们赶回了预定的领域,以一个老夫子的口吻信奉着问答式的教学带给我们的省事,或者说是安慰。12
       和在学校里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不同,课堂教学它是活的实体,更客观的说,老师在其中更多的充当的是一个中介,或者说是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实现的是学生和文本这个不开口的老师之间的交流,而老师许是翻译,许是高级技师,将一些表面上看不出的道理知识点层层揭开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平行于文本,也可以说是更高于文本,这就要考验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的正确把握,以及相关知识点的口语化,通俗化的转换,以一个和学生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相当的姿态,授之于学生。
       课堂氛围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严肃和不失活泼的课堂氛围真的需要师生双方面的全力配合,在上到《和时间赛跑》的课堂上,我制作了一些珍惜时间的精致的小书签,本意是要鼓励学生,参与多维的课堂练习,和一种新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实践,更是对文本珍惜时间的最充分把握和延伸,可是学生对书签的兴趣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尽管他们也准备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可对于老师亲手制作的书签的诱惑让我没有想到,也就导致这一教学环节完成的不是很理想,甚至有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
       在本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涉及字词的教学,尤其是个别易混淆的字词教学上我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采取区别识字,分离教学的方法,学生掌握的较好,将教学内容大量的融入其中,全面撒网,导致原本的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凸显,个别教学内容涉及的过于精细,从而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有效开展。
       《和时间赛跑》是林清玄的著名散文,朗读在教学中应占相当大的分量,在教学中对朗读的指导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时间,对于人生,对于未来的概念不是太清晰,可是课堂教学的感染,教师的适当引导,会对他们认识这些抽象的事物,甚至对于价值观的认知产生影响。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我明白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让教材成为学生通向真实生活,通向广阔世界的桥梁。通过课本文本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学得更深,更广。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45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