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9 寓言两则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 ‘亡’和‘牢’的意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辕”“辙”“把式”“盘缠”,老师可在课堂上稍加解释。鼓励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12345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学习《南辕北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同学间可以相互试讲这个故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出寓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 “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6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这里不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并加上动作、表情,边演边说。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的最后,有三个学习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导鼓励学生课后多读寓言故事,并组织召开寓言故事会,把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学习本篇课文前布置学生收集寓言故事,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参考资料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中国古代寓言大量见于诸子和史书里,最早载有完整寓言故事的书是《墨子》。诸子散文中,《庄子》寓言最多,全书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传文学中,《战国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这两部书外,《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不少流传久远的著名寓言。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它先按国家来分类,在一国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后加以编排。其中所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年代,各篇之间也互不连贯。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自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童话和寓言的区别 寓言和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相似之处是它们的故事是虚构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都具有教育意义。不同的是,寓言比较短小,语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12345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设计动因:该拿出一节怎样的语文课?这是每一位公开课执教者必须面对的第一问题。深邃的还是煽情的?展示自我的还是带给他人思考的?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两个字:真实。我以为:只有那种就连暴露出的问题也是真实的问题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只有那种彻头彻尾一览无余的教学设计,才是真实的教学设计;只有那种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才是真实的语文课。语文教育、语文课堂、语文训练……正走在返朴归真的路上。
课文选择:为何选择本课?不得不承认,选题对公开课尤为重要。通常名师们也深谙其道,常用“临时选定某课……”这类说法来唬人。我如果这样回答:想尝试未曾执教过的三年级、教学进度就该这儿、想挑战新的教学风格……那绝对是掩人耳目。真实的原因是:简单。与同为第3单元首课的《自然之道》(四下)《杨氏之子》(五下)《古诗三首》(12册)相比,本课实在是简单多了:从篇幅上讲,仅有167个字;从语言上讲,明白晓畅;从内容上讲,童叟皆知。
文本解读:教师自身对文本能做出怎样的解读?寓言毕竟是故事,故事属于口头表达的范畴,所以寓言故事本身就浅显易懂,不必为了解读而解读,更不能随意“创新”甚至“恶搞”;但对寓言这种特殊的叙事方式或者说这种文本,教师有必要积累相关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这样的参考:“寓”,寄托; “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陈伯吹在《漫谈寓言》中是这样写的:“寓是寄托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把讽喻的意义蕴藏在故事之中,让人们在故事的情节里记取它的涵义(主题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寓言=故事+道理;或者:寓言=故事+寓意。西方的寓言,比如《伊索寓言》,就完全是按这样的格式写成的;而我国的寓言大都不直接把寓意写在故事后面,但有确定的文化背景,比如《亡羊补牢》的背景,就是《战国策· 楚策四》一文;《南辕北辙》的背景,就是《战国策·魏策四》一文。
当然,寓意也有创新的时候,最有代表的是钱钟书的散文《读伊索寓言》,选录一个片段:
……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注:这是《伊索寓言》的原意)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注:这是钱老爷子的创新)
……
小学阶段明确标示为“寓言”的课文,还有“二下”中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四下”中的《纪昌学射》《扁鹊治病》,学习中会遇到或者用到的寓言成语有: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庖丁解牛、东施效颦。初中阶段还会学到《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用文言文的形成出现的《智子疑邻》《塞翁失马》。12345
目标设定:面对课文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语文教育的最大困扰,就在于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教什么。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一篇又一篇的选文,一本《语文》书与一本《读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同一个文本有时既可以编进语文课本,也可以编进历史、地理……当它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又该做怎样的价值取向呢?同一篇课文,你可以那样上,我可以这样讲,但除了教学方法策略因人而异,是不是都应该朝着同一个目标,以期殊途同归呢?目标不明,往往会乱耕别人田,荒了自家地;目标不明的情况下确立的目标,往往是“伪目标”,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伪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无非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没准还真成了“花的功夫越多,离真正的目标越远。”需要说明的是,造成语文教育这一严重问题的根源,不在教师个人,而在课程本身。数学老师从来就不会因为“教什么”而感到困惑。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所有的课文都能像本文这样,单从课题中“寓言” 二字就能把教学目标把握得八九不离十。所有关于“寓言”的课文教学,大都可以确立这样的核心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 2.辨析寓意。
复述,基本属于技能训练,关键是要训练得充分,时间给足、量要加够,熟能生巧;寓意,通常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辨析:1.故事本身;2.故事背景;3.联系生活。所以,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学策略也就应运而生。
考虑到《亡羊补牢》文本本身的浅显,我想有意淡化对故事本身的教学,侧重对寓言文体的感悟。所以,特增加目标 3.认识“寓言”。
过程设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一、检查生字词。
因为不听(jiē)坊的(quàn)告,养羊人的羊被(láng)(diāo)走了一只又一只。好在他终于后(huǐ)了,修好了羊圈,堵上了(kū long)。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就是我国一(zé)有名的(yù)言故事——亡羊补牢。
了解全班的达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辨析易错的生字词。
二、认识寓言。
1.什么是寓言?
(借助工具书了解“寓”“言”“寓言”的意思。)
2.单单一则“故事”,能不能称其为寓言?不能缺少故事所寄托的“道理”!
(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3.能让养羊人懂得了一个道理的故事,算不算得上是寓言?道理未必够得着“寓意”!
(“亡”“亡羊” “牢”“补牢”各是什么意思?“亡羊”后,“补”还是不“补”,为什么?要“补”最好是什么时候?完整的讲一讲“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4.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了的寓言,能带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
战国时期,楚襄王老是跟一帮*臣混在一起,整日寻欢作乐,不理国家政事。大臣庄辛跟他讲,再这样下去国家就就危险了。楚襄王不但不听劝告,反倒把庄辛骂了一通。无奈之下,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12345
庄辛才走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楚国北部很多地方,楚襄王也流亡到了南方。这时候,楚襄王赶紧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楚襄王对他说:“都怪我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啊!可如今楚国大势已去,我又能怎样呢?”
庄辛回答说:“臣听说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根据原文改编)
(请把这个故事接着讲下去;此时的楚襄王恐怕已经没有了听故事的闲情逸趣,可庄辛为何还要讲故事呢?委婉的讲故事和直接讲道理,听后的效果有什么区别呢?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5.你对寓言有了怎样的认识?作家严文井眼里的寓言是怎样的?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的东西来;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三、巩固拓展
没有掌握生字词的,亡羊补牢,及时弥补;掌握了的,抄写严文井的话,送给真正亡羊补牢的同学或者自己。(或者补充一则现代寓言,让其讲给同学听。)
附课文: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9344.html
-
【星辰《大海的歌》!】《大海的歌》练习设计详细阅读
【应知应会】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懂句子;学习作者怎么观察的。 【重点难点例析】 重点是了解作者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
一次成功的实验作文400字|一次成功的实验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词,积累富有感染力的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教育家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体会“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的含义。 3、朗读课文,能把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文的情景和关键词句,弄清教育家这次实验成功的原因,体会“...
-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218 《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 解题,激趣导入。 1、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来我们一起来欣赏。 2、 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播放课件。 3、 这首歌你们听过么?这是一首歌唱大海的歌。在同学们的印象...
-
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_小学语文国标版第六册《25 争论的故事》教案设计详细阅读
一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 能有条理、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4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二 教学重难点:能有条理、有感情地讲述课文中的故事,领悟其中的道理。三 教学准备:搜集《笑林广记》中的一则故...
-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视频_《语文园地一》教学建议和重点难点详细阅读
1、“口语交际”注重讲评,比比谁观察得细致、讲得清楚;谁讲得动人、给人流下深刻印象。 2、“ 习作 ”要先突出要求,再结合“口语交际”和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学写。 3、“ 我的发现 ”是关于反义词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相反的两个字合起来所表达的是另一个意思。 4、“宽带网”可以结合习作进行。重...
-
【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赶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材分析《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以歌词开头,巧妙地引出下文。第二到五自然段,按“赶到海边——抓蟹捉虾—&mdas...
-
能辨颜色的手课文原文|能辨颜色的手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会写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 4、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
-
读《诚实与信任》有感|《诚实与信任》的备课要点详细阅读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7 本课讲述的是“我”(一个中国人、还没搞清楚是谁),在国外弄碎了别人的反光镜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说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教好这篇课文,我...
-
《北大荒的秋天》答案_《北大荒的秋天》教后记详细阅读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9 《北大荒的秋天》描绘的是一幅独具魅力、令人心醉的北大荒秋景图。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一检查,就发现学生们的预习作业完成得很马虎,于是我把时间都花在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上了,我想“磨刀一定不误砍柴工的”!...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详细阅读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 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教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