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0-09-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依据: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
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百遍,意自现。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
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望天门山》辅以民乐合奏《奔腾》风格雄浑粗犷以引导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清丽的古筝《平湖秋月》以浸润柔美之音吟诵。“潋滟”一词比较生僻,若直接用课件传递实景,过实必有过死之弊端。课件只呈现波光粼粼,介乎虚实之间,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课前准备:
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随着学习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卷。此处一问不要求做具体回答。〕
4.再读
这又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呢?我们继续感受诗句。自个儿含在嘴里轻轻地多念几次,想象着那山,那水……123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打开书,看着插图,再将诗句读几次,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设计意图】
〔诗句传递的画面是万千的,插图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图和注释的辅助下读诗,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由具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近诗句意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
2.听音乐(平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音乐是流动的画,《平湖秋月》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近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中的再现,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了带着情感的画面。〕
四、重叠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乐继续)(预设)
师:音乐声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们款款走来……了解西施吗?
生:注释4告诉我们,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生:我读过东施效颦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时候都很美丽。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时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小鱼见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 ……
师:如果西施带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接)
师引读: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轻柔舒缓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西施”是诗中的意象,苏轼借西施以喻西湖。此处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环节借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独特的美丽,更感受文字之传神。〕
2.入诗细读。
带着你自己的感觉再读诗句,“浓抹”时的西湖展现出怎样的风姿,“淡妆”时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容颜呢?哪些诗句给你带来这样的想象呢?
重叠一“潋滟”和“浓抹”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平如镜,在艳阳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联想到美女西施带上了珠宝首饰,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艳丽得让人炫目!)
(2)你会怎样抒发自己的赞叹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重叠二“空蒙”和“淡妆”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面上起雾了,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远山近水、亭台小塮变得空蒙,恍然间,若西施蒙上了面纱,显得神秘淡雅,……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
(2)你又会怎样赞叹眼前的景色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设计意图】
〔此处也可做另一种重叠――将“潋滟”与“淡妆”“空蒙”与“浓抹”,并不影响诗意解读。重叠本身就是诗意的再现,不求结果人人同一,但求过程人人涉足。〕
“总相宜”:
(1) “晴雨相宜”重叠于“浓淡相宜”
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欲把……
情境中诵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晴雨相宜”继而想象“总(时时处处)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课件出示西湖十景)123
引生反复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强调重叠,借诗句中的比喻,铺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仅仅是画面,理解的不仅仅是文字。重叠中西湖独有的艳丽淡雅,温柔清丽犹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3.出诗回味。
关注题目中的“饮湖上”三字,联想到……
一条美丽的画舫上,苏轼与几位好友闲聚。他们或小酌佳酿,或细品龙井。看着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情不自禁地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音乐中齐背全诗。
 五、对比中丰富深化
1.现在你能说出对这山水的感觉了吗?    板书“柔”
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女子,那么天门山则是……刚强的将军。   板书“刚”
同是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了这两幅书法。
2.书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笔触之刚柔
引导学生感受《望天门山》的线条要硬一些,正如长江一带的山水充满了力量感。而《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书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柔之美。音乐更是如此……
3.音乐中感受“刚”“柔”
(音乐1:民乐合奏---奔腾)
师引男生诵读:你感觉到什么?(生:豪情 力量 阳刚)想到的是哪首诗……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门一般,我们一起读!
(音乐2:古筝曲—平湖秋月)
师缓缓的:听……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起来……一种柔情,在我们心中荡漾……
女孩子起立,轻轻地向大家诉说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结:诗书琴画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多种形式来体验美感,能让我们获得的更丰厚。
【设计意图】
〔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诗的神韵。〕
4.诗配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端正抄写,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做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才能有意思呢?钱老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分别写了天门山和西湖两处山水,一阳刚一阴柔,极具美学特质。引领孩子们读这两首诗,如何强化这种特质呢?如果用“知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路子来套的话,似乎要经历一个得景悟情的过程。但诗人之“情”又如何能简而悟之,其背后种种又岂是9岁小孩儿所能明晰的呢?我不想赶着他们去悟!“情”之美暂不论,得美景即可。但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教学时,紧扣“淡妆浓抹”铺呈画卷,让西湖美景始终带着恍惚的西施影像,画面便美得有了神采,读诗时恍若随同苏轼荡舟碧波轻叹潋滟空蒙,迷茫淡妆浓抹,真正感同身受地感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堂上,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到绘画技巧,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两诗的神韵。
经历了这样的学习,也许他们无法十分清晰地表达出诗句意思,但他们肯定能深深地记住这种感觉,记住这刚柔之美。相信这是一次愉悦的诗情画意之旅。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sannianjiyuwenjiaoan/8828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