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观书有感》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0-01-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我本节课的教学由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整首诗的字面上没有提到读书,那半亩方塘和读书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在听了沈春玲和陈丽艳两位老师的3+3的前两个环节的教学后,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对自己第三环节教学设计做了进一步的调整:
1、紧扣课堂中的自学要求,把握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意。在老师范读,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鉴”、“徘徊”、“清”、“如许”、“为”自学,借助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品味前两句诗歌作者所描画的意境,讲美景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
2、巧设疑问,突破难点。抓住“活水”一词,让学生感知池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诗意理解后,我让同学们把诗题再读后,抛出问题:朱熹的诗富有哲理,他仅仅是在写方塘,写活水吗?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学生去交流、去领悟。
3、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理解运用的填空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积累去感悟这一类说理诗所阐明的道理,接下来引导学生谈“袁头活水”这样的道理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了怎样的应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争先说出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源头活水”的事例,从而真正领悟了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4、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观书有感》教后记
相对于《冬夜读书示子聿》来说,《观书有感》的寓意就没那么明显了。诗文从头到尾都看似在写塘水,怎么就扯到读书的学问了呢?如果不凭借任何的参考资料,学生自己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印到那一头去呢?我决定从题目上下文章。
    一开始,我出示了这首诗的内容,但不写题目,只说作者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家(即哲学家)。随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一二两句,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水塘的清澈明净,三四句,通过与学校池塘的比较,明白源头活水是水塘能保持清澈明净的根本原因。学至此处,让学生回过头来说说正首诗在围绕什么写。学生都能发现,写的是水塘,水塘的清澈及为什么这么清澈。那我就问,如果让同学门给这样一首诗加个题目,会怎么加。开始,由于受了课本的影响,都说不出。后来,只说根据刚才理解大的意思来说,有同学就敢说了,“水”,“水塘”,“源头活水”,当然有同学还说了“观水有感”……总结了一下,就是题目总与水有关,但就是与书联系不上。12
随后,出示课题,读读,想想,这水塘,怎么与书联系起来了呢?打开课文,看插图,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想象一位哲学家此时的想法。教室里安静下来,没有人举手,显然,都觉得是个难题了。片刻,终于有一只、两只手举起来了。一位学生答得很好,大意是水池里不断有水流进来,就能使水更清澈;我们人多读点书,就有知识不断补充大脑,使人变得更聪明。说得不错呀!大家也能明白了。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下,作者是用这水来譬喻读书的道理,这就是哲学家的高明之处。随后有列举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再次说明“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至此,揭示诗的含义总算水到渠成!

《观书有感》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师:大家对诗句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了。请你做这样一个练习: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得方塘()
  生: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使得方塘(清澈明净)
  师:那么朱熹作为一个读书人,他会怎么做?
  生:他会读很多很多的书。
  师:对,难道就在少壮时代读完?
  生:不,他会不断地读书,从年少时代到青年时代一直到年老时代。
  生:他肯定会一直读书,不断汲取知识。
  师:对,只是就是力量。朱熹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他这样做的结果会怎样呢?
  生:使自己变得聪明,学识渊博。
  师:所以,正像那源头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能使自己变得聪明,学识渊博。同学们,作者望着眼前的清澈明净的池塘,他希望自己什么也像这眼前的池塘呢?
  生:作者的心灵。
  师:不仅是心灵,而且还有智慧。

《观书有感》教学随想
又教《观书有感》,感觉最难处理的还是题目中的“观书”和诗中的“半亩方塘”所寓含的哲理间的联系,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大理学家朱熹“观书”的感触,在反复诵读揣摩之后,我觉得还是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去发现其中的联系。
课堂上,我首先在读诗题上下功夫,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明白“观书”即读书、看书,再让学生几读诗题,明白诗人是要谈读书的感受。同时,联系平时的阅读指导、习作指导,提醒学生读文学诗一定要首先明了题目,因为题目可是文章诗篇的眼睛、灵魂,是对文章诗篇最精炼的概括,要牢记。
在学生反复诵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明白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表层意思,并通过诵读末句强化源头活水让半亩方塘保持了清澈的道理。再让学生结合诗题完整地诵读这首诗,提醒学生:做个有心人,你发现了什么?多读几遍。学生在认真地诵读后,不少同学都发现题目是”观书有感”,可全诗却根本没有提到读书的疑问,我让学生再读,看学生有什么新的收获。在学生再读后,不少同学朦胧地感受到理学家朱熹好像在借“半亩方塘”说读书,此时教师再指出诗人是把读书做学问喻为“半亩方塘”,是诗人在读书时联想到人的心智就像这半亩方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明睿智。至此,诗中寓含的哲理、诗人巧妙的借喻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说到底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体会其精妙一定要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深入体会的机会。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8060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