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案]16、最大的麦穗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切不可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好苏格拉底的语言。
2、复习双引号的作用,理解本文几个加引号的词的含义;学习分号的用法。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4、读懂文章围绕“拣麦穗”所讲的故事,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感受苏格拉底的智慧。
【学习重难点】
1、复习双引号的作用,理解本文几个加引号的词的含义;学习分号的用法。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读懂文章围绕“拣麦穗”所讲的故事,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感受苏格拉底的智慧。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链接】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有关机会的名人名言
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gěn)科尔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认真阅读【资料链接】,了解苏格拉底,记忆关于机会的名言。
2、读课文,读准“麦垄 ”,了解“ 定夺 ”、“苍老”、“如梦初醒”、“错失良机”的意思。
3、摘抄文中你觉得最有哲理的话,并好好记一记。
4、你最希望老师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二、课堂研讨。
(一)、导入新课,解题。
1.同学们课前已经了解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就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二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6课《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一起将课题读两遍。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默读课文,思考了解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情?苏格拉底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讲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最实实在在的。
(三)细读课文,抓住主线。
1.苏格拉底是怎样把要告诉学生的道理说清楚的?请同学们用笔将苏格拉底说的话划下来。
2.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些什么?
(三)品读交流,体验哲理。
●品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12345
1.谁想读第一句话。
2.指导朗读,评价朗读。(苏格拉底 平静地 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品读第二句话。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你们已经到头了。”
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苏格拉底 失望地 对弟子们说:“你们已经到头了。”)
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
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弟子们问你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把握住现在,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5.有了刚才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弟子们摘麦穗的情景,让我们将弟子们的表现朗读出来。(指名读)
6.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8.“你们已经到头了”表达了苏格拉底对弟子们失去良机,两手空空感到惋惜。
9.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
●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
3.“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
(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在人们的头脑里,心里,是相对而言的)
4.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
5.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比作——(人生)麦穗比作——(机会)
6.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12345
(四)循循善诱,领悟寓意。
过渡:同学们,你们读懂了这段话,那苏格拉底的弟子有没有明白呢?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那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吧。
2.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
“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
“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4.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5. 师引说:他的弟子也明白了人生好比――麦地,机会好比――麦穗。有的人见到颗料饱满的“麦穗”,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就是说——有的人碰见机会就紧紧地抓住它。有的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东张西望的人”好比前面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他们一心追求――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你们以前有没有和这些弟子们一样的情况呢?
6.如果让你们送句话给文中的弟子们或自己,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合适?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板书: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7.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
8.假如未能如你所愿,你该如何抉择呢?
9.齐读最后一句话。你能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10.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话。
11.同学们,这是你们现在十二、三岁对这段话的理解,当你们二十二、三岁,三十二、三岁,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会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把这段话记下来,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好吗?
12.苏格拉底为什么不直接将这个道理告诉学生呢?
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
三、本课总结,名言明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一块“麦地”,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也就掌握了未来。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它,记住,机会不会来敲第二次门。
在此,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出示:
(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3)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
四、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12345
                           眼前的一穗
                               ↓
                            实实在在
(只有)把握眼前的机会   (才能)追求远大的理想
五、当堂训练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              。有的人见到了             ,就不失时机地            ;有的人则             ,一再地             。当然,              ,但把              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说说你对所填词语的理解。  
(             ):                           
(             ):                         :  
(             ):                         :  
(             ):                        
(             ):                       
3、联系实际,说说你这段话的理解。
六、巩固练习。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12345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啊。”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啊。”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想要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时,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意思,再写出两个含有“饱”的成语。

2、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是什么?

3、哲学家对于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的态度各不同,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

4、最后一句话中,有两个杂草,第一个的意思是(  ),第二个的意思是(  )

5、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是言而无信呢?
 

6、文中这“最后一课”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推荐阅读《最优秀的人是谁》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982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