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2-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讲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西坡长满杂树,而东坡却只长雪松,这真是一个奇异的谜。直到有一天,两位旅行者来到这里,终于揭开了谜团。他们因此得到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有时需要先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如何被揭开的,侧重写实;后半部分主要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
    本文可以从三个部分去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奇异的山谷中有一个谜。
    第二部分是第3~4自然段,写两位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第三部分是第5~6自然段,写旅行者得到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有时需要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二、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谜底终于揭开了:东坡雪大,其它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笑,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点评: 积、弯、落、弹的过程交代得多清楚明白啊!写得很细腻。
    【欣赏】
    第1、2自然段从奇异的自然景观谈起,虽说现象,却不言其原因,使读者顿生疑团,忍不住要寻个究竟。这种在文章开始就设下悬念的方法令人称绝,它引人入胜,使文章不显得平淡。
    第3自然段在这样的基础上出现,自然要细细说来,把多年的不解之谜给揭开来,所以这部分应写得十分具体、明白。那么,作者做得如何呢?他先从刮风下雪这一自然现象写起,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处理。读了下文,你一定会深深地意识到正是刮风下雪为旅行者揭开谜团创造了必备的条件。特殊的风向让旅行者们发现了东西坡雪的差异,积雪的雪松又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作者敏锐地抓住了事物间的联系,通过具体而细致的叙述把这些内在的联系揭示了出来,从而把谜底揭开了,是那样的自然而令人信服,与第1、2自然段相照应,有始有终,浑然一体。另外,这一段对积雪的雪松的细致描写还为下文旅行者获得启示作了铺垫,也使读者对其中的哲理深有所悟。
    三、表达方法提示:借物喻理
  这篇文章要告诉读者什么呢?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为我们点明了主旨,可是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之谜是如何被揭开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和课文的主旨有着重要的联系。作者正是通过对雪松如何抗争积雪的描写揭示出哲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提醒人们该如何抗争并战胜外界的压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这种借写事物来表达某种哲理的方法就是"借物喻理",使用这种写法的文章会使我们在阅读之后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沉浸在文章最终表达主旨的意味里,产生顿悟的灵感。123
  这种文章意在说理,却不通篇说理,而是选取一事物,加以叙述,然后从中抽取出深意,与想表达的道理建立起联系,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一种暗示,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文章的情理韵致。所以,这样的文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我们应当学会"借物喻理"的方法,是我们也能巧妙地表达我们对事理的理解。
  那么该怎样运用这种方法呢?大家或许知道这样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常用它们来赞美勤勤恳恳、甘于奉献的人。"春蚕、蜡烛"怎么能和勤勤恳恳、甘于奉献的人联系在一起呢?就是因为使用者选取了春蚕吐丝不断,直至成蛹和蜡烛燃烧自己却给人提供光明甘于付出的特点,将其作为一种奉献精神的象征,用在具有这样品质的人身上。这给我们以启示:所凭借的事物蕴含的意义和想表达的道理有极强的相似性,这样才能由物及理,由此及彼。
  其次,道理的揭示要自然,不能生硬。像本文就是借一个旅行者的口说出来,而后才用一句话概括强调,天然无痕,水到渠成。
  本册书中的诗《观书有感》中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句子,这和读书有何联系呢?有人说这句也是"借物喻理"的表达方法,你不妨体会体会。
    四、创新与实践
    1、文章最后一句话这样说"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你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出几个"先作出让步,后求得更好发展"的事例吗?
    2、在课外书上收集一篇运用了"借物喻理"手法的文章,并划出文章主旨的句子

教 案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 “反弹”、“弯曲”等新词。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二、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阅读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再悟、揭示“谜底”
    1、出示:大义凛然、义正辞严、威武不屈、宁折不弯
通过引读,指出当我们面临困难的时候,有时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应该学会另外一种抗争与生存的方式。从而揭示新课《山谷中的谜底》。
    2、组织学生交流:山谷在哪儿?那儿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画山谷的简笔画师简笔画(指出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
出示课文中揭示谜底的语句,引导学生读出“东坡只有雪松”的关键是由于“东坡雪大”及“雪松的本领”。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雪松有什么本领,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在课文中找找、画画、读读。
出示有关雪松本领的语句,思考这些句中哪些词最能概括出雪松的本领?  
    (板书:弯曲反弹)123
    2、指名读文中“弯曲”、“反弹”的语句,问:雪松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弯曲的?
    引导学生认识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虽然是弯曲,但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
    3、“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
    a、听!寒风还在呼啸,雪花还在漫天的飞舞!雪松只有?读
    b.狂风刮得更猛烈了,肆虐的雪花压断了柘,柏女贞等杂树,只有雪松?读在引读中感悟雪之大、之狂,雪松之智、之顽强。
    [雪松的“弯曲”本领,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笔墨细致描述,为后文自然引出旅行者的启示奠定基础,因此解读雪松的弯曲本领就尤为重要。教学中让学生概括,在读中感悟,都是为了使学生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和启示。]
(三)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指名朗读
    2、重点读第二位旅行者的启示
    从这位旅行者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想到《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之类的故事,认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想到斗争中的“出拳”怎样才能有力?必须要先弯曲,往回收
    想到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想到同学、亲人间的相互宽容及适当的让步
    ……
    3、在很多的成语中,都浓缩着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思想,如“屈蠖求伸”(板),蠖是一种虫名,叫尺蠖,它行进的方式很特别,先使得身体弯曲,然后求的伸长,比喻以退为进的思想。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或谚语、俗语?
    (以退为进,大丈夫能屈能伸,负荆请罪,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忍辱负重……)
    4、小结:课文学到这儿也该结束了,最后老师还想告诉你们,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肯定常常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这些压力、困难,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如果她关乎尊严与荣耀!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的弯曲,记住!这种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5、出示刘燕敏的原文《山谷中的谜底》,配乐朗读,告诉学生阅读不能满足于改文或简缩本,应努力从原文中汲取原汁原味的知识与思想。并要求学生将原文带回家与父母共同阅读谈体会。
    [教学中对“弯曲”的诠释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策略,而是尽可能地拓宽“弯曲”的内涵,加深对课文主旨的领悟和把握,过程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渗透人文的关怀。]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981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