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设计一等奖】《凡卡》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0-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案例背景
《凡卡》是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契诃夫写于1886年的作品。它反映了沙皇时代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这篇小说写的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作者一生处于沙皇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谁能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生1:小说讲了学徒工凡卡的悲惨生活。
     生2:小说写的是九岁的小学徒凡卡在圣诞节前夜趁老板去做礼拜的机会,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恳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的故事。
     生3:这件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并寄出后才入睡。
     师:那么,凡卡醒来后,他的命运会改变吗?
     生4:不会。因为他给爷爷寄的信没写地址。
     生5:也许,他会遇上一个好心的大老板,帮他回到乡下去。
     众生听后议论纷纷,各有见解,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同学们,我建议小组讨论,必须有理有据的说服对方。
片段2:
小组讨论、学习的场景。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组认为,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没有人会帮助
凡卡的。因为好心人善良,但又没有钱,有钱人不会同情穷人的。
生2:某同学说凡卡遇上好心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搜集资料时,已经知道作者笔下的凡卡是千千万万个苦难穷人的缩影,他怎么能逃脱现实、脱离苦海呢?
生3:除非是现代社会的好心大老板,那凡卡才有救,就是我们也可以帮助他度过难关。
师:是啊,我们要联系故事背景,来理解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关注人物的命运,否则,那会违背历史的。
师小结:即便爷爷收到了信,也不可能来接他,因为爷爷不过是一个守夜人,他无能为力。小凡卡美好的愿望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无论怎样,凡卡的悲惨命运都不会改变。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然在等着他,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小凡卡唯一的梦想也破灭了。
片段3:
师: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是我们前所未有的,想学习吗?
生1:我发现文章的结构很复杂,有叙述、回忆、信的内容组成。
生2:读文章时,把信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读,它就是一个完整的部分;同样,把回忆的内容串起来,也是比较完整的;再把叙述部分连起来,就是凡卡写信时的情景。
师:两位同学分析的非常好!文章的回忆部分,在表达方法上叫做 “插叙”。凡卡在写信时的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
生3: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也表现了他内心极度痛苦。比如:“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师小结:文章中这三部分内容作者采用对比、暗示、反衬的表达方法,互相映衬。以信的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上与情感上的鲜明对比,作者抓住了细节描写,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写的有血有肉,真实具体,深刻感人。12
案例剖析
这篇课文结构复杂,学习起来有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从方法上,找准突破口。同时,激励那些细心找出问题的同学,发挥情感功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凭借自己的情感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使教学活动顺利进展,这样的教学互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凭借课文进行教学的。《凡卡》的苦难生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更激起人们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现状的愤恨。在教学活动中,我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挖掘文本素材深层的内涵,运用课文中包含的一切情感因素,去扣动学生的心扉,达到教师、作者、学生三者情感上的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而“辞”易发,情动而“理”也易明。三维目标的落实,人文情感的拓展也在文理之中。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15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