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等奖|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0-1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我发言的主题是:老文新教,顺学而导。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教学过程中用一个问题统揽全文,充分的进行自主学习,在品读与感悟中,获得个人的感受。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深深的怀念。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因此,学习好第一篇文章,也是为学好后面的文章打下基础。
本文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语言朴素自然,内容真实可信。
文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如对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侧面描写。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首尾呼应和侧面描写两种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够扫清阅读障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找出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初步感悟人物的形象。 
在教学设计之前,我在本班34名学生中进行了前测,前测题如下:
1、你知道李大钊吗?从什么途径知道的。
2、课文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认真考虑后写出1-2个。
3、在你的心中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前测结果的分析,能够看出学生对李大钊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是不了解,因此,学生不能理解父亲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对人物品质的把握。
因此在教学前,我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初步感知人物。
三、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三条目标:
1、通过品读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亲的高贵品质,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3、通过揣摩侧面描写、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通过体会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2、学习写作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思路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感悟写法,总结全文
抓住言行,自读自悟
交流体会,感悟形象
归纳总结,树立形象
品词析句, 感悟形象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题质疑:十六年前的回忆指的是哪一年?
2、导语:1927年4月28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是父亲李大钊烈士遇害的日子。作为他的女儿,我写此文来纪念我的父亲,表达我对他的深深怀念。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件事?123
教师通过导语,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的学习定下一个情感的基调。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与第一课时进行紧密衔接,体现整体把握文本。
(二)品词析句,感悟形象
1、抓住言行,自读自悟
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把你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书上。提示:从语言、动作、外貌……方面去考虑。
我用这样一个统揽全文的主问题,让学生全文自主画批,进行阅读实践,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2、交流体会,感悟形象
  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以学生的汇报为主,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体现顺学而导。
  从学情分析入手,我预设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句进行交流汇报。
预设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都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学生可能从字面上体会出父亲的工作时间长、父亲很忙碌,这种认识是浅显的。这时我会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当时的局势是怎样的。接着追问:
(2)在那么紧张的局势下父亲依然坚持工作,从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
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让孩子体会到父亲对待革命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
预设2: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读父亲的话。体会设问、反问句的作用。
(3)此时此刻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对于这段话,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父亲对工作认真负责,但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会再让孩子再读父亲的话,体会设问、反问句的作用及父亲当时焦急的心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真正认识到父亲为了革命事业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
预设3: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通过这段外貌描写你体会出了什么?
(2)补充资料
这段是外貌描写,学生可能从外貌上看出父亲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再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父亲在狱中受到了怎样的折磨?追问: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李大钊毫不动摇,从中你又体会出了什么?教师利用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理解到李大钊烈士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预设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这种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2)他相信什么?
这几句话揭示了了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的原因。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设计提问:这种伟大的力量指什么?(预设: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他相信什么?预设:①他坚定地相信革命必胜;②他相信未来是光明的;③他相信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通过李大钊烈士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正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才能从容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才能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我们化悲痛为力量。123
3、归纳总结,树立形象。
通过刚才的学习交流,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这个总结性的问题,把刚才学生在集体交流中获得的认识串成一条线,在学生心中完整的地树立起李大钊烈士光辉形象。
(三)感悟写法,总结全文
1、轻声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你体会出了什么?
2、这篇文章是回忆父亲的,为什么要写父亲遇害后,家人的表现?
  使学生了解在描写人物时,除了正面描写,还可以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它与最后三个自然段间有什么关系?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体会首尾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更严谨,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借鉴的。
3、总结全文:在争取革命胜利的斗争中,还有无数像李大钊烈士一样的革命先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深情缅怀他们,为他们而骄傲!
最后升华主题,由李大钊一人,延伸到无数革命先辈,激发学生珍惜生活、热爱祖国之情。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1927年4月28日   深深的怀念
      对革命工作极端负责         侧面描写
将生死置之度外          首尾照应
坚贞不屈    
五、学习效果评价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评价问题:
1、默读课文,划出文中给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提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用简练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
评价要素:
优秀:能够画出有价值的句子,较准确的进行批注;
达标:能够画出有价值的句子,但批注不准确。
不达标:不能够画出有价值的句子,批注不准确。
说明:通过画批学习环节,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老文新教,顺学而导。
这篇课文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老课文,以往的教学大多是按照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四部分逐步的进行分析讲解。在本次教学中我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的感受最深?” 这样一个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全文自主画批,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的品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交流,在宽松的氛围中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此做法,打破了以往的串讲串问,问题过多的局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落在了实处。
2、三次回归,落实写法。
在最后的整体回归时,把着眼点放在了揣摩学习方法上,让学生能够做到一课一得,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路和想法,请各位评委指正。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801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