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案_《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0-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重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事,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第一件: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件: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件: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件: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件: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
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果断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课后反思: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阅读教学不应仅仅是一种“告诉”,而应是我、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如 “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 “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12
    与文本对话需要我和学生的情感投入,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787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