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文和教阅读的区别_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10-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及课评 陆青春执教     张晨瑛(特级教师)点评 教学目标:1、学习并积累“撕扯、寂静、边缘、恶劣、摊铺、晾晒、摇曳、深邃、妩媚、绽放、庆贺、豁达”12个由近义词构成的词语;了解“都帕”、“艾得来斯”等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的作用。

2、通过独立阅读和全班互动交流、探讨、辩论,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民族风情。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播放一组图片,生谈感受。

2、板书课题。引入:新疆和田位于祖国最西北,那里是我们维吾尔族同胞最集中居住的地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和田,走进可爱的维吾尔人。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印象

请把课文打开,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和田的维吾尔人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一)了解居住环境

1.大家读书的姿势正确,声音很动听,读得很认真也很专注,老师很欣赏。我们先来读一组词:

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2.让我们把这四个词语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去,谁分别来读一读:

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横七竖八的衣服像一张巨幅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3.请大家自己读一读,你从这些词语、句子中读出了什么?(和田的环境很差),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词语?(不毛之地 人迹罕至 穷山恶水 寸草不生飞沙走石)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再来一读这些词语。大家是否发现这些词语在组词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呢?(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真不简单,前后两个字都是近义词。)

(二)概括民族特点

1、作者比较喜爱这样结构的词语,文章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摊铺     晾晒    摇曳    深邃

妩媚     绽放    庆贺     豁达  

上面这4个词语是写和田环境的,那这8个词语写的跟什么有关呢?(和田维吾尔人。)

2、维吾尔人、维吾尔民族他们具有哪些特点呢?请你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概括写维吾尔人特点的句子,再分别用四字短语来提炼。

3、交流:维吾尔人具有哪些特点呢?

(豪气乐观   热爱土地   天性爱美    能歌善舞   豁达乐观)

4、点明: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首尾呼应的写法。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由构词规律,到想画面读句子,到段篇的写作方法的学习,由新疆和田恶劣的环境到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等的性格特点的感受,精耕密耘,层层铺设,扎实有效。)

三、再读课文,感受印象

1、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选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快速填好维吾尔人留给你的印象。 1234

维吾尔人印象

地区

和田

民族

维吾尔

常吃食品

 

爱好特长

 

青年外貌

 

服饰打扮

 

生活环境

 

民族特点

 

  2、用上所填的这些词、句,用几句话来说说维吾尔人留给你的印象。

  3、重点交流:爱好特长——爱花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小结: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b.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写作时可以运用特定的词表现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潜心阅读,捕捉信息,填写表格,同时又让学生以表格为抓手复述对维吾尔人印象,对文本进行解构与重组,这对读、说、写进行了整合,又对传统意义的“读”、“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辟蹊径,同样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四、设置话题,明辩“幸福”

在文中我们感受到他们生活的甜蜜、幸福,如果最高的幸福感指数是100分,那么你觉得维吾尔人的幸福指数有多高呢?请你选择课文中感兴趣的几部分的内容去想一想:维吾尔人的幸福体现在哪里呢?然后写出具体的幸福理由进行评一评。出示:

 

 

 

 

维吾尔人“幸福感指数”

幸福理由

(要求:思考深入,理由充分,表达流畅。)

 

1234

3.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话题,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解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精确把握文本的表现特点和规律,以培养其思辨的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深刻性等,使学生思维潜能得到激活和发展。)

四、回读词语,感受“乐观”

1、再读词语

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摊铺    晾晒    摇曳    深邃

妩媚    绽放    庆贺    豁达

追问:课文本来是写和田的维吾尔人的,可是为什么要写和田的维吾尔人所处的环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从学习课文到学习语言。)

2、过渡:虽然地处寂静的沙漠边缘,环境恶劣,沙尘暴会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但是维吾尔人的生活依然是那么幸福,感觉仍是甜蜜的,这幸福与甜蜜源自于他们的——乐观豁达,源自于对---生活的热爱!

齐读: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五、拓展阅读,完成随笔。

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维吾尔这个民族,结合本篇课文的写法,完成随笔《维吾尔印象》。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原点,充分发挥课文中蕴涵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共同探寻相关的知识与方法,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把握文本的表达特点进行语言转换,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写法正确表达,对文本语言进行再创造,以情促写、以写促情,使理解感悟和表达共生共荣。)

点评:

陆青春老师上的这节课是一节充满张力的阅读教学课。教材解读有张力,教学结构有张力,言语训练有张力,最可贵的是学生思维探究有张力。对他的课,想以随感的飘逸,作如下诗意的表达。

听了陆老师的课,想起庄子的话: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教师的教学智慧含量,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行走方式,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空间、实践空间。陆老师的课,留给学生较大的思考、实践时空,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能力的提升。

听了陆老师的课,想起了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内涵只有有心人才能得之,而形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至今还困惑着大家。教材有两个层面的价值,一是文本的原始价值,二是文本的教学价值。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俗话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但是,对语文教学而言,不但不能忘言,更应辩言、悟言、得言。语言形式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正如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所悟到的那样:“都帕”、“艾得来斯”强烈的西域色彩,强烈的地方特色,折射的是个性的民族魅力。

听了陆老师的课,想起了“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俗语,什么都要抓,旁枝斜倚,结果天上的鸟没有抓住,手里的鸟也飞啦。陆老师的课,从词语的结构、从词语的特色入手,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之乐趣。此乃是以术养道,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当然,这得益于陆老师对文本独到的解读。记得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对经典的文章,值得我们反复体察、推敲、品味。1234

(作者单位:陆青春  浙江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张晨瑛 浙江宁波奉化教师进修学校)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7871.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