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课后反思|《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9-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不加预设,自由生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阳光明媚、柔和宜人。我高兴地步入教室。今天是新课:26、月亮曲(第一课时)。任务是初步理解课文。这课书由于我上过几遍,内容非常熟悉,上课时我尽量打破常规,一反常态,只打腹稿──了解课文内容及主要教法,不加预设。
  上课时,由简介贝多芬入手,继而自己首先初步尝试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又让学生续读了一遍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及想法:盲姑娘家里很穷,但很爱音乐。……
  接着我又让男生读及鞋迈、贝多芬,女生读盲姑娘的话进行分角色指导朗读课文,通过练读能初步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语气,不同的心情,师叙述内容,初步理解贝多芬写月光曲的情景,灵感产生的原因,听见兄妹的表现、结果等内容,学生兴趣十足。
  “为了读得更好,同学们再次待读──”
  “同学们又读了一遍,那么大家说说:全文带什么语调读?只有一处是激昂的,是哪处?兄妹俩的谈话,怎样读?贝多芬走进茅屋,怎样读?盲姑娘对贝多芬说,怎样读?”
  “让我们按照这些方法,好好练习,以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为什么能即兴创作出世界名曲?一节课一展同学们的朗读风采?”
  (同学们神态飞扬。)
【教学反思】
  本课时由于不加预设,打破常规,课上得扬扬洒洒,把学生兴趣初步调动起来,始终以通过朗读体会当时当地人物心情,把学生引入角色,朗读由男、女角色读入手,读出语气及心情,进而体会到贝多芬创作灵感引发的原因。

 大胆质疑超越教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福建省南安市芦山小学 黄冰煌
【案例】
  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读到课文第一段:‘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一个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课文写错了。”“嗖──”全班的目光都聚向了他。我有点鄂然,但鼓励他接着说:“哦?哪错了呢?” 他接着说:“我知道贝多芬是在1801年谱写这首曲子的,距今应该有两百多年了,而课文还是写‘一百多年前’,这显然是错误的。”我马上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看过一本《名人故事》,其中刚好有介绍。”说着,他就把书递给了我,我接过来,只见上面写着:《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转身对同学们说:“伟峰同学,总是喜欢课外阅读,还善于积累资料,这点他做得很好。”
  这时,艳茹又接着说道:“老师,怎么教科书,也会写错呢?”
  “是啊,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我把话题抛给学生。学生们都热烈地讨论开了:一个学生说:“不小心印错了吧。”另一个学生说:“不是不是,可能是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月光曲》是一百多年前。”还有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的年代越久远了,而课文内容还是没改变。”
  ……
  我趁着学生情绪高涨的时机,提出了更具挑战性和现实性的举措:“同学们说得很好,善于抓住一个问题,进行探讨。老师看你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这样子吧,我们给这本教科书的编辑叔叔阿姨们写封信。你们有什么困惑或者建议,可以通过信来向他们传达。好不好呢?”1234
  “好!”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十足,处于一种非常积极投入状态中,他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笔来,唰唰地写开了……
【教学反思】
  反思一:
  对教材而言:
  任何作品都是受一定的时间、空间、人文环境和作者的世界观影响的产物。所以,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性的批判意识的养成,是有大好处的。
  反思二:
  对学生而言: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材只是载体。这堂语文课之所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觉得是因为它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是新课标下的产物。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敢说、能说、想说并愿意说,敢于向权威挑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我关注了伟峰等同学的质疑,也就是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他们一定认为:老师,您瞧我们同学多厉害,还能给编辑的叔叔阿姨提出问题呢。出现了兴奋点,带给同学们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再次促进他们进行写作的欲望。这在以往写作课上,是很少达到这种创作热情的。可想而知,这是一次很好的写作训练。
  反思三:
  对教师而言:
  教材是死的,可我们教师的运用是活的,这就要从“教课本”到“用课本教”,灵活应用。而在这堂语文课中,如果没有伟峰同学提出质疑,我想就错过了很多东西,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没能充分做好备课工作,惭愧于学生。回首已经过去的教学生活,很多时候都做了教材的复制者。反思醒悟,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生成过程中,赋于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往往会闪现心灵的火花。我会让我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去关注倾听每一个学生述说,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困与所惑,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打断学生的思维。我更会处处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发展,让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认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与共享,教学相长的目的。

 纠错,别忘了尊重学生──《月光曲》朗读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描述】
  《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钢琴曲的情景,特别是第九自然段,不仅意境优美,而且通过丰富的想象创设出了一幅月光下大海风起浪涌、波涛澎湃的景象,让抽象的音乐旋律化成了可以触摸的鲜活画面。而这些内容也为训练学生的感情朗读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学生在深入领悟内容之后,感情朗读比赛一个比一个精彩。突然,一名平时朗读能力不太好的同学也兴高采烈地走上了讲台。开始他的声音洪亮,也朗读得相当流畅,后来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的现象,而情感的把握,也不太到位,缺乏语气变化。有好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地举起手来,准备站起来主动地指出,我也曾试图及时地提醒他,加以纠正,但最终我还是没有打断他,耐心地等待他一直读完这个段落。直到他坐下去,我简单地小结道:“这位同学读得声音响亮,同以往相比有明显进步,下面请大家谈谈你们对他朗读情况的看法。”1234
  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举手发言:
  生1:他把“一缕一缕”这个词语读成“一搂一搂”了。
  生2:他把“微波粼粼”读成了“波光粼粼”了。
  生3:还有,“月光照在那恬静的脸上”一句,他把“正”字读掉了。
  生4:我觉得这一段中,大海开始很平静,到后来起了大风,浪花涌动,速度应该越来越快,力量也应该越来越强烈。
  ……
  面对着同学们踊跃的发言,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谈到的关于情感基调的问题,我十分赞成,于是我又补充道:“《月光曲》这首曲子我们是看不见的,课文也不可能将声音传达到我们的耳朵里。作者通过写兄妹俩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来表现曲子的内容,乐曲的旋律、曲调、节奏的变化需要根据画面的变化而变化,总体上是从舒缓、柔和到快速、强烈、高昂激荡。如果你能在这方面留心点,相信会读得更好的。”
  看着那位同有些难为情的样子,我一方面表扬了其他同学听得仔细,谈得有道理,另一方面也为了让这位同学不至于因为大家找的“毛病”太多,而打消了他的积极性,挫伤了他的自尊心,面带赞许的笑容走近这位学  生:“你本来读得还是很不错的嘛,大家很热心地给你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可别以为是在挑刺,是他们在关心你。把那些小问题改一改,反复再读一读,揣摩揣摩,效果一定会更感人的。”
  那位同学愉快地点了点头,显然是同意了我的看法。
【课后反思】
  学生朗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是立即示意他暂停,马上指出、矫正呢,还是要等他读完之后,再细细道来,逐一告诉他?这种在新课程教学中尤其是朗读教学中极易遇到的问题值得我们加以探讨、商榷。这个片断中,我在发现学生朗读问题时,并没有贸然地打断他,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1、遵循教学客观规律:
    教学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从流畅到停滞再到流畅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学习障碍。什么是学习?像这位同学第一遍朗读有几个字的语音读得不够正确,还偶尔出现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读才将句子读正确、通顺,这样由不会到会,就是在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教师的作用,教师导的艺术就体现在及时捕捉学生的疑点并因势利导启发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展示、分析、解决问题。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在朗读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这些错误的出现又是他们自己未曾意识到的,尽管如此,他仍然会投入身心地向下朗读,教师如果毫不客气地勒令其停止下来,对其错误不留情面地指出,是一种对学生主体地位及自身人格的不尊重。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一个朋友、参与者、协作者平等的角色来倾听,而不是简单地横加干预,教师应该学会聆听,更应该有耐心和宽容。试想:如果教师在学生朗读中打岔似的纠正势必会给他们下面的朗读投下阴影,甚至使他们内心产生抵触情绪,余下的内容不愿意再尽心尽力地去读。
  3、保持朗读整体效果: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在用心读、体会,如果此时教师突然插话,揭示其不足,学生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再读后面内容就会更加拘束,放不开,生怕再读错,而这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使他的朗读出现更多的纰漏。同时,学生从十分投入的感情状态一下子拉出来,等到教师指正后,难以一下子再进入角色,读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找不到感觉。1234
    等到学生读完后再指出其问题可以不影响他的整体的连续性,内容及情绪不会被拆得支离破碎,同时学生也会有足够的时间,平心静气地听取意见,对自己的朗读做一番回顾与反思,反省与自我评价,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一番新的审视,并最终融入到新一轮的更有成效的朗读中去。
  总之,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在读中纠错还是在读后纠错,不仅仅只是时机的不同,也反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生观与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一句空泛抽象的话,而是需要落实在最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从这个朗读教学的小细节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与反思。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732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