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9-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质疑 探究 感悟──《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
一、交流感受,提出问题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读懂的内容可能有:老狐狸救了“我”;小狐狸在“我”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
  还有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可能提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二、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三、汇报探究结果
  预设一:针对“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如下内容:
  1、开始,“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出于同情,“我”想为小狐狸解开铁链。
  2、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小狐狸的念头。
    相机引导:“我”此刻会怎么想?
    (“我”会被老狐狸那种不救出孩子不罢休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更会暗暗佩服老狐狸的聪明──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于是决定不放小狐狸,看看老狐狸到底有多大本事。)
  3、“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老狐狸施展自己的本事,又决定给老狐狸投送食物。渐渐地,老狐狸体会到“我”的善良,和“我”熟了,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我”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义的动物。
  4、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使“我”得以苏醒,“我”更加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让他们一家团聚。
  预设二:关于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1、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2、课文结尾及题目,意在呼唤亲情、友情,呼唤人与动物的互助互爱。

 由故事情节得到启示──《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 
湖北省恩施市建始县花坪民族小学 刘艳清
  前几天,我们学了《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课文中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林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者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并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的信任关系。后来正太郎和爸爸一起把小狐狸放回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我向同学们设问,你们父母关心你们吗,怎么关心,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言,畅谈父母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爱,接着我便顺势进入新课,我说:“不光人类关爱子女,动物也是一样,我们今天要学的《金色的脚印》一文就是讲的两只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救狐狸宝宝的故事。”接下来同学们去认真阅读课文,从故事情节中,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有的说,读了故事,他们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帮助;有的说,动物对自己的后代的爱不亚于人;有的说,文章中老狐狸与小狐狸之间浓浓的亲情真让我感动。是啊,什么样的力量都不能超过亲情的力量。

 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金色的脚印》教学案例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凤城中心小学 郑 芳
【教学案例】12
  我教《金色的脚印》一课时,在学生交流预习、感知课文,懂得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后,放手让学生细读课文设计能帮助大家进一步领会文章表达情感的问题。当学生将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展示出来时,我发现他们所设计的问题虽然五花八门,但大部分都十分精彩。如:老狐狸为什么不多生几只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救小狐狸?小狐狸是被正太郎家的佣人捉走的老狐狸为什么还要救正太郎呢?阳光再耀眼也不会把狐狸的脚印照成金黄课文为什么说狐狸的脚印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等。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
  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失去了提问的权利的同时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教促学”的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决定教学目标。当学生将他们的问题展示出来时,我很高兴。高兴的是学生提的问题不但十分精辟,而且能够紧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一思路来设计,与我的教学思路是一致的。这说明一段时间来我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颇有成效的。我想老师有容纳学生提问的心胸,学生才有提问的欲望。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这一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积极地探讨知识。教师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也把民主还给了课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培养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技能。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将面对为解决突如其来的问题而不断地博览群书,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地“充电”,增长着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这难道不是学生“馈赠”给教师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吗?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718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