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的技巧和方法]《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杂谈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2019-08-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张凤伟】
〖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启发性提示〗
  小学生习作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经整理以文字的行乐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一过程完成的主体当然是学生,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在一篇习作的过程中,很注意自始至终地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提示,为学生指点迷津,开启思维,促其顺利而高质量地完成习作,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一、构思时多角度地提示
  学生作文有时心中无材料,无米下锅,一脸的茫然与焦急。这时,教师的提示就显得特别有必要。如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我们根据题目的内容与范围,可作如下提示:
  1、组词联想法:
    请你随便把一个字扩成若干个词,再从这些词上发散思维,逐一展开联想,回忆与此词相关的人或事。
  2、回想一下有没有与学过的课文内容相类似的事?
  3、你在学校时受过伤吗 受伤时,别人关心过你吗?
  4、你有过困难或失败吗?得到过别人的鼓励或帮助了吗?
  5、你家与邻居相处得如何?有没有相互帮助的事。
  ……
  以上提示是在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后,再以多媒体展示出来,激活还没有习作内容的学生的回忆思维。要注意的是,教师此时切不可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那样会影响大多数同学的思考。
二、口述习作中多形式地提示
  构思后,动笔前的“说”,是教师检验学生习作思路是否通畅,合理,习作要素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重点是否具体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口述时,教师可根据口述中的不足作少许的插话提示。如“你手指伤了,为什么没有哭?”“你看到这个人的行为后没想法吗?”“嗯,这一系列动作很具体,能不能再加上些神态?”也可以在学生口述后,由师生共同对其不足之处给予提示,提出修改意见。教师更可以由此及彼,由点及面,提醒大家对自己的构思提纲进行修改或做出自我提示性的补充。 
三、起草过程中及时地提示
  学生在课堂上动笔习作──打草稿,这是学生全神贯注地将头脑中的思维变为文字的时候,此时,教师一般只是在学生中间默默地巡视,有针对性地关注一下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发现他们在写作时“卡了壳”,或者出现了其他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简要地,轻声地予以提示。比如:“你倒了之后是自己爬起来的还是别人扶的”“当时,农民老伯会说出这样文雅的话吗?”“读读看,一二两段衔接得还能再紧密些吗?”“与你一起玩的同学是谁?”类似的提示或让学生有所感悟,引发思索,或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总之,要让他们的写作减少难度,提高质量。
四、评点习作时反思性提示
  教师批阅学生习作时总会在作文本上留下旁批和总评。如果能在旁批和总评中注意留下几句反思性强的提示,比只直截了当地指出优缺点和提出修改意见给学生带来的收效要好些。它能使学生在思考提示语的过程中,对写作多些感悟和理解。如旁批中的“此句可否用上比喻句?”“他生气的样子具有画面感,这就是具体!”“想想‘飘进’与‘扑进’哪个词更恰当?”“狗凶的样子有了,叫声再写出来不是更凶了吗?”总评中也可适当写点儿提示。比如:“文中你转换了三个地点,怎么三个地点都写在同一段里呢?”“人物的特点应是单一的,文中的‘爷爷’既爱体育锻炼,又常帮助他人,特点有几个?”“文贵有真。你习作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请再读一读,真感人!”123
  实践证明,启发性提示在习作教学中是有效的手段,因而,也应作为我们教师习作教学的常用手段。如果你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并丰富它,相信会受益的。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镇田小学 曾晓敏】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教学〗
  教学中习作指导与阅读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在阅读课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即明白“怎么写”;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写什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激发写的兴趣,而且要强化写作方法的指导。
  下面就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读写结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
  《穷人》的第一段,写桑娜等待丈夫归来的焦灼心情,是通过屋外和屋内两种环境的对比来具体描述的。“屋外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而室内却宁静而舒适。桑娜不时倾听风暴的声音,“感到心惊肉跳”,祈求上帝保佑出海的丈夫平安地归来。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桑娜一家过着贫困的生活,还知道她勤劳贤慧,把渔家小屋收拾得整洁而温暖,同时心地善良,爱怜丈夫。通过写桑娜一家艰难困苦的生活与下文收养孤儿的举动形成了对比,写她爱怜丈夫的焦灼心情与下文收养孤儿的心愿构成了矛盾,有力地映衬了她美好的心灵。
  环境2: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文章不出现一个“穷”字,却能引起读者对穷人的同情,这就是环境描写的妙处。指导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通过侧面描写来突出人物或事物某方面特征。
二、心理描写窥视人物内心,展现人物的品质
  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在矛盾冲突中显示人物的品质,是本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是第二段描写了桑娜矛盾痛苦、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当她发现邻居西蒙已死,毫不犹豫地抱回两个遗孤,可她又“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家境本来就很穷困,又有五个孩子,丈夫的担子已经很重了,现在再加两个孩子,能养活吗?所以,桑娜的担心是很自然的。可是她又想:“嗯,揍我一顿也好!”可见她更坚定了收养孤儿的决心。是什么原因形成桑娜矛盾复杂的心理呢?是罪恶的剥削制度造成的穷困,是穷苦人民在现实情况下一种真实心理的写照。它不但不会减少桑娜善良性格、纯洁心灵的光彩,反而在思想斗争中,增添了她克己待人的光辉形象!简单的一段心理描写,让读者真实的感受到了主人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指导学生写作文刻画人物形象,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人物的心理描写。
三、让学生学会进行细节描写
  《穷人》的第三段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当桑娜把西蒙已死的消息告诉渔夫时,渔夫说:“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放在一起怎么行!” 可是他为什么“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他知道应该救孩子啊!可是孩子太多,又担心收养不起。但他马上就作出了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出来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可“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了,她那紧张害怕的心理顿时化为乌有,此时完全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之中了。我们抓住桑娜和渔夫“不谋而合”的情节,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情和动作细节,就可体会出憨厚、正直的渔夫同样具有一颗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深刻反映了穷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品质。123
  文章的精彩之处,就是文章的细节描写。指导学生习作时,要抓住人物情感流露是神态、语言、动作进行刻画。
  把作文教学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在课堂中,学习侧面描写的妙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传神的细节刻画,对人物性格和品质的展现起到的烘托的作用,在阅读中让学生在作品的魅力下,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写作的技巧。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liunianjiyuwenjiaoan/7669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