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动态名词解释|第2节群落的动态

高二生物教案 2014-05-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生物教案】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群落的演替属于理解层次水平,即在知道的基础上,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并能对群落演替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解释。教科书首先从火灾破坏原有群落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入群落是变化的观点之中,并以探究活动“云杉林群落的演替”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动态规律。通过对群落的动态规律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二:教学目标1. 分析群落的动态演替的过程,学会运用系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作出合理的判断,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观念。2. 通过探究“云杉林群落的演替”过程,加强理论知识的运用,初步学会应用现实生活理解理论知识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正确理解科学、社会、技术之间的关系三:重难点1. 阐明群落的演替的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2. 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及结果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群落演替有关的录象,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自然景象,增强直接感受,领悟群落的动态变化及稳态调节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先结合火灾后的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的变化,引入“群落是变化的”的观点,得到群落演替的概念,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活动“云杉林群落的演替”材料。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出不同阶段生物的变化,从而深刻理解群落演替的动态过程及控制因素五:具体教学过程(一课时)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有关群落演替图片或录象或播放教科书美国黄石公园同一地点大伙前后照片,引出群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进而得出群落演替的观念 群落演替   问题导入“既然群落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演替,那么演替如何进行?其过程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和控制呢?”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云杉林群落的演替”解决这些问题。探究之前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得出“生物即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并以此为线理解探究活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图中文字总结归纳成图解形式:                               云杉林                                 ↑云杉定居阶段 (云杉、杨、桦混交群落) ↑                               小叶树种阶段                               (桦树、小叶杨群落)                                 ↑                               杂草群落                                 ↑                              采伐迹地分析讨论:1。云杉林被采伐后所发生变化的速度和方向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内外两个因素:①各种外界环境气候条件主要是光照,水分,温度等其他环境因素②与自身有关,即有机体本身的活动有一定关系)2。成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是否一样?说明理由(不一样。群落时刻处于一种动态演替中,随时间变化,相同地点的环境条件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和其他若干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生物种类和数量均发生变化,各种不同生物竞争生态位,导致群落发生变化) 综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演替是群落朝着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它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3) 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通过探究活动及多媒体播放生态问题,让学生总结出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三类: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三类是人类活动。并引导学生得出人类活动是影响最大的(举例 人工顶极群落) (4)群落的稳定性 强调一点: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不再进行,此时,群落的结构最复杂,最稳定,既而得出群落稳定性的概念(举例强调理解稳定性的两方面)六:本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 尽量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整个演替的过程,让学生看图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中应广泛联系观察生活,列举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治理沙漠,封山育林等,使学生理解我国政府提出的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的政策,树立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engwujiaoan/19050.html

  • 第五章_第五章 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3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二课时,侧重以信息为主线,讨论生物体内部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把生物学范畴同自然科学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探究,辨证的认识生命。本节的关键问题:内分泌系统是如何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教...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种群和群落

    在“”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化]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学生运用高二已学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叶绿体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进而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进一步了解nadph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转换为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过程。 2.态度观念...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第1节 地面上的植物】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二)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三)情感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基因在染色体上第二课时教案_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染色体、 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5.理解结构与功能相...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5.4什么节】5.4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说出信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第一课时】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学目标1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 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实验十一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实验报告|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  2、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实验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1 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是《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的最后一节,课标要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活动建议: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收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同时还承担着对本模块知识的最后总结这一任...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