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伴性遗传PPT|第三节伴性遗传

高二生物教案 2014-05-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生物教案】

第三节  伴性遗传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能力要求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品德要求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 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 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授课前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色盲普查,并对色盲患者作家谱调查。
  2.让学生在图中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区别,认识性染色体的作用。
  3.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动手写出色盲遗传的几种婚配的遗传图解,分析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5.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银幕显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是:
  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知识。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应在教学中体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
  提问:生物界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设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将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生物有一些性状在遗传时会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同?比如,人类中的色盲病,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物遗传的第三个问题: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讲述: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各种生物一般都有一定数目的成对的染色体。雌雄性别实际上是生物的一对差别明显的性状,受染色体的控制。1234
  在银幕上显示“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课件。
  提问:人的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
  在学生回答后补充一句:有23对同源染色体。
  (图中男女不同的一对染色体在不停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问:男女个体染色体组成中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讲述:第23对染色体在男女间存在着差异,女性是xx,同型的,男性是xy,异型的,y染色体很短小。由于这对不同的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的关系,所以把它叫做性染色体,而其它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叫做常染色体。因此,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应是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这时可让学生动笔在书中图63、图64下写出人的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种类和数目的组成情况。(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
  讲述: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这种性染色体类型叫做xy型。xy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中较为普遍,除了人以外,还有果蝇、马、牛、羊等很多高等动物以及大麻、色麻等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
  那么,性染色体是怎样来决定性别的呢?
  用计算机动态模拟“xy型性别决定的示意图”课件。
  同时教师应作一定的讲述: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只能产生一种雌配子,含x染色体;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能产生两种数目相同的雄配子,一种含x染色体,一种含y染色体。当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xx,它就发育成雌性;当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xy,它就发育成雄性个体。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先相互讨论,再回答。
  问1:一位不讲理的丈夫要他的妻子包生儿子,这事实上办得到吗?
  问2: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小结:受精的卵细胞将来发育成什么性别,取决于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的组成,由含x的精子与含x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性个体(人类是女性);由含y的精子与含x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雄性个体(人类是男性)。后代的性别主要取决于雄配子的类型和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总之,后代是雌性还是雄性比例是1:1。
  性染色体还有一种主要类型是zw型,比如,鸟类,与xy型性别决定刚好相反。雌性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性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
  过渡: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携带着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由于性染色体的组成在雌雄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就与性别相联系,所以,生物有些性状对雌雄后代的影响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
  (二)伴性遗传
  讲述:以色盲为例进行学习。
  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因此,患者就不适合当司机,因为,交通信号是红灯和绿灯,无法判断是停车还是通行。全色盲极个别,在病人的眼里世界上任何物体只有明和暗的区别,根本看不到其它任何颜色,病人看彩电就象看黑白电视一样。
  银幕显示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自我检查。
  设问:色盲基因是隐性的,它与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这是为什么?1234
  在银幕上显示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指出:由于y染色体很短小,因此,在x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y染色体就没有,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讲述: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填写有关色觉的女性男性的基因型(五种),然后说出六种婚配方式。
  
  讲述:在六种婚配方式中,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子女全是色盲,男性正常与女性纯合体色觉正常者婚配,子女色觉均正常。另外四种婚配方式,情况较复杂,需要很好地分析。
  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四种婚配的遗传图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亲代的基因型,学生接着写亲代产生的配子和后代的基因型。)
  师生共同检查四位同学写出的遗传图解,
  银幕显示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图解,共同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讲述:如果第1例中的女儿作了母亲,她的丈夫是色觉正常的男子,这就是第2例了。
  提问:第1例中的色盲男子与第2例子代中的色盲男孩是什么关系?(回答:外祖父与外孙的关系)
  又问: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是谁遗传的?(答案:外祖父)
  用彩色笔勾画出 的传递方向。并指出,外祖父的色盲基因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了外孙。这是色盲遗传的一个特点,即隔代遗传。一般地说,色盲这种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孙。(要求学生在书中p•186上勾画出。)
  进一步问:在第2例中,后代患病的可能性多大?儿子患病的可能性多大 (答案:1/4、1/2)。
  继续分析第3例,提问:母亲色盲会有正常的儿子吗?
  (答案:不会有正常的儿子。因为,儿子中的x是母亲给的,母亲的基因型是 。)
  分析第4例提问:女儿是色盲,可以肯定她的亲代哪一方一定是色盲?(答案:父亲一定是色盲。)
  又问:儿子是色盲,色盲基因是父亲给的?还是母亲给的?(答案:是母亲给的。)
  在学生回答了以上问题后,指出:色盲性状决不会由父亲传给儿子,父亲是把y染色体传给了儿子,而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父亲的色盲基因只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
  再问:以上几种婚配的后代中,色盲患者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为什么?
   (答案:色盲是由隐性基因b控制的,b与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只要x染色体上有b基因,就表现出色盲;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必须两个x染色体上都有b基因,即隐性纯合体才表现出色盲, 基因型的个体虽携带有b基因,但表现出色觉正常,所以男色盲多于女色盲。(要求学生在书中p•186上勾画出。)指出:男色盲多于女色盲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
  讲述:根据我国社会普查资料得知,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色盲发病率仅为0.5%,实际情况,也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色盲患者。
  色盲遗传与性别有关,是因为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要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而男性与女性在性染色体上的组成又是不同的,因此,色盲遗传就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特殊的遗传现象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概念,要求学生在书中p182上勾画出。)1234
  指出:色盲遗传病实际上是伴x隐性遗传病。
  指着图中第4例讲,如果近亲结婚,后代的发病率达到50%。
  讲述:近亲结婚,遗传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增高。比如,我国湖南大庸市偏远地带有三个“傻子村”,其中的汪家小村,全村共500人,有250人智能偏低,其中呆痴58人。
  一般说来,在一个群体中,各种遗传病的患者尽管数量不多,但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较多。近亲结婚者,往往有些基因是相同的,子代中隐性纯合体出现的可能性增加,所以发病率比一般群体高很多。所以,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质量,应坚决杜绝近亲结婚。可向学生打趣地说:在婚姻问题上,千万不能亲上加亲。
  (三)总结、扩展
  绝大多数生物的性别是由受精时遗传物质的组成来决定的,最常见的是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根据生物的雌雄个体间性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性染色体又主要分为xy型和zw型两类。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异型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即x型、y型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x,同型的,只能产生一种x型的雌配子,在受精机会相等时,子代的性别比为1:1。
  由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间又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行为必然与性别相联系。以人的色盲遗传为例,学习了伴x隐性遗传。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是有区别的。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是隔代遗传,一般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外孙。第二、往往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第三、父亲决不传给儿子。
  在伴性遗传中还有伴x显性遗传和伴y染色体遗传,比如,人类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有伴x显性遗传,蹼趾及其它的轻微畸形是伴y染色体遗传,它们各有不同的遗传特点。
  (四)布置作业
  (银幕显示)
  1.果蝇的体细胞有四对染色体,它的一个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应是( )
  a.3对常染色体+xy b.3个常染色体+x
  c.3对常染色体+xx d.3个常染色体+y
  (答案:b)
  2.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儿子,问再生一个白化病女儿的可能性多大?
  (答案:1/8)
  3.有一个男孩是色盲患者,除他的祖父是色盲外,他的父母、祖母和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过程是( )
  a.祖父——父亲——男孩   b.祖母——父亲——男孩
  c.外祖父——母亲——男孩  d.外祖母——母亲——男孩
  (答案:d)
  4.口答:为什么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五)板书设计
  (逐一显示在银幕上)
   伴性遗传
  补充:性别决定
  (一)伴性遗传
  1.色盲遗传
  (1)色盲基因隐性,位于x染色体上。
  (2)三大特点:a.隔代遗传
  b.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c.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伴性遗传概念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engwujiaoan/19043.html

  • 第五章_第五章 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3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二课时,侧重以信息为主线,讨论生物体内部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把生物学范畴同自然科学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探究,辨证的认识生命。本节的关键问题:内分泌系统是如何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教...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种群和群落

    在“”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化]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学生运用高二已学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叶绿体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进而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进一步了解nadph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转换为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过程。 2.态度观念...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第1节 地面上的植物】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二)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三)情感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基因在染色体上第二课时教案_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染色体、 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5.理解结构与功能相...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5.4什么节】5.4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说出信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第一课时】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学目标1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 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实验十一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实验报告|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  2、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实验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1 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是《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的最后一节,课标要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活动建议: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收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同时还承担着对本模块知识的最后总结这一任...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