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PPT_第1节 抗生素及其合理使用

高二生物教案 2014-05-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生物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合理使用抗生素。       2.教学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三、学习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抗生素的使用很普遍,因此这一节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中尤其要突出“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的教材设计思想。具体建议如下:     关于抗生素在人类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既要讲“史话”,还要讲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发生各种炎症时,通常要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正是抗生素帮助我们治愈了多种疾病。教学中可以从“史话”说到现实;也可以从现实说起,再回顾历史。     关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资料分析,一定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联系诸如细菌的正常结构、蛋白质的合成、内环境稳态、自然选择、食物链等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上述问题。     关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可以结合上述资料分析,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讨论,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得出正确的使用方法,而不应直接灌输给学生几个条目。 四、参考答案   (一)思考与探究       2.下列使用抗生素的事例有可能是你或你的家人所经历过的事情,请分析其合理性,如果不合理,你认为该怎样做。       (1)甲患了轻微的普通感冒就立即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他认为早用抗生素治疗可以更早地痊愈。       提示:轻微的普通感冒,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疗,可选用一般的中、西治感冒药品即可。早用抗生素治疗,不仅“大材小用”,还会干扰体内正常菌群,或造成耐药菌株的增多。       (2)医生给乙开了5天的抗生素药物,乙吃了3天病情就已经好转,乙认为继续服用会伤害身体,于是就停止服用,并将这些药物保留下来以备下次患相同的疾病时再使用。       提示:治疗药量的不足,会使体内的致病菌不能完全清除,从而有利于耐药菌群的出现。把药留下来供下次使用也不合适。因为下次患病时,症状与这一次相似,也不一定就是相同的致病菌造成的,所以这次的药不一定就能对症下药。即使是对症下药了,乙本人也难以把握合适的用药量。       (3)丙每次上医院都要求医生开最好的抗生素药物,他认为好的抗生素药物有利于自己的病情更快地缓解。       提示:最对症的药才是合适的药。许多人误认为最新的药就是最好的药,本答案主要针对这种误       解。如果一开始就使用最新的抗生素药物,会加快病菌出现对新药的抗药性,使得病菌在与人类研制新药的斗争中处于领先位置。等到机体遇到用一般抗生素难以对       抗的病菌感染时,即使使用最新的抗生素也难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4)丁每次生病都是上药店购买认为适合病情的抗生素药物,而且每次都是选择广谱抗生素药物,因为他认为这有利于杀死更多的病菌。       提示:应该首选针对本病的抗生素。从使细菌产生抗药性来说,广谱抗生素影响更广。       3.有一个乳制品生产厂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发现有一批从某地收购的牛奶,几乎无法发酵。请分析其原因。       提示:在饲养过程中,奶牛比较容易出现乳房炎症。生产这批牛奶的奶牛,很可能使用了用以治疗或者预防炎症的抗生素,它残留于牛奶中,影响了乳酸菌发酵生成酸奶。 (二)资料分析      1.病还没好就停止用药,体内还有一部分病菌没有被杀死。保留下来的病菌可能会有什么特点?如果以后由这样的病菌引起类似的疾病,再用同样的药还那么有效吗?       答:保留下来的病菌可能会产生抗药性。因此当由这些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引起类似的疾病时,再用同样的药来治疗就不会那么有效了。       2.即使不考虑是否能对症下药,自己直接去药店购买抗生素使用,可能还会留下哪些隐患?       答:可能会出现药量不足或药量过大,从而有利于耐药菌群出现;或影响机体内环境稳态、造成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导致其他疾病发生。       3.资料3、4所列举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这些做法对人类健康会有哪些危害?       答:滥用抗生素会造成环境中耐药菌株增多。此外,农作物和禽畜体内残留的抗生素还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 (三)讨论      1.说明书上主要有哪几项内容?       答:一般应包括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禁忌、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等项目。       3.该种抗生素有哪些使用注意事项?你认为最重要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提示:最重要的使用注意事项应该是遵医嘱用药。       (四)旁栏思考题       有人说:抗生素的滥用,可能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你以为如何?       提示:可以这么说。       (五)到社会中去       3.只要自己合理使用抗生素就可以保障健康吗?社会中还有哪些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你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提示:只是自己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并不一定能保障健康。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人构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其他人息息相关。如果周围的人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       社会中其他的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举例。       我们应该积极向亲友、周围的人宣传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五、参考资料      1.现代临床医学模式──循证医学简介      司法部门打击犯罪需要依靠可靠的证据。与此相似,在现代临床医学实践中,如何获得最好的证据也至关重要。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临床医学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医学。在实践中,医生是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以高年资医生的指导,以及教科书与医学刊物上零星的研究报告为依据处理病人的,而往往忽略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即忽略知识的更新而轻信权威专家的意见,因而往往会作出错误的临床决策。对某一疗法的评价,往往是重视短期效果,而对其后有可能产生的重大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等)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等远期效果则关心不够。       1992年,一种与此不同的医学模式──循证医学,在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后诞生了。在此后几年中,循证医学发展迅速、日趋成熟。       循证医学就是以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结果为依据,制定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其本质是医生在采集病史和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的基础上,根据诊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有效的文献查询,找到正确可行的方案,作出诊治决策。当然,医生的       临床决策还需被病人接受,并进行合作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因此,医生和患者间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也是成功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因素。简言之,循证医学是将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医生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病人的合作三者紧密结合,从而产生最好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结束后,还要进行追踪和再评估,以修正错误,发现更好的治疗方法。       看来,找到最佳证据是重要的一环。那么,什么是最佳证据呢?       假如要检测某一药物或疗法对某一疾病的治疗效果,就需要几千,甚至几万名患者的参与和多家医院的协作。研究中,需要将参与者随机地分配至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研究的医生并不了解某个具体病人究竟属于实验组还是对照组,患者也不知道服用的是某药物       还是对照药物。研究中,既要观察近期临床指标,还要以寿命,总死亡率、致残率,严重脑、心、肺和肾疾病的发生率,生活质量和效益成本比作为评价标准。因此,此种研究大多需要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由于研究组和对照组是在同一时期比较,而且实验研究的条件和环境都保持一致,这就增加了实验的可比性,排除了干扰因素,得出的结论可靠和具有说服力。最后,还需将这些合格的单个研究结果进行分类、归纳,经过综合分析后可成为更为可靠的证据。       十几年来,利用类似这样的研究发现,一些理论上应该有效的疗法,实际上却无效或弊大于利。例如,研究发现,应用多年的治疗心衰的洋地黄类药物,并不能延长心衰病人的寿命;常用的i类抗心律失常药,虽然可暂时恢复正常心率,却可导致死亡率的上升。       相反,另一些以前被认为是无效的治疗方法却被证明效果极佳。例如,药理上已证明了某种β受体阻断剂对血糖代谢有不良作用,但研究发现,此药却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并发心梗病人的总死亡率和再度梗死率。       1993年开通的世界范围内循证医学协作网,可以帮助人们查阅到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已在发达国家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例如,英国的医疗机构就是根据这一系统,改变了 对急性哮喘病的治疗,使每位病人一年可节省数千英镑费用;在丹麦,一份关于孕妇例行超声检查的系统评价,使丹麦卫生委员取消了对孕妇进行例行超声波检查的决定,为个人和国家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       循证医学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充分体现了以病人的利益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循证医学可对医疗法规、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以及应对重大疾病发生时的策略起关键性的作用,能产生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事实上,循证医学模式的采用,并不需要对医疗资源作过大的调整,投入少量经费就可获得明显的临床实用效果。循证医学对医学的贡献,可以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当,因而它与疫苗、       医学影像学并列为20世纪现代医学最伟大的成就。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还多以传统模式的经验医学为主,循证医学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和科研等方面非常薄弱。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循证医学的水平,尚需国内医学界和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努力。 2.细菌致病的机理是什么?      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说明。   (1)毒力因子(toxic factor),即细菌的致病物质细菌通过菌毛(pili,fimbriae)和非菌毛黏附物质(afimbrial adhesin),如脂磷壁酸等实现细菌与宿主的接触,完成感染的第一步。然后依靠荚膜和微荚膜抗吞噬细胞吞噬、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破坏,抵抗并突破宿主的免疫防御功能,再通过释放侵袭性胞外酶的协助,实现其在体内的迅速繁殖。最后细菌在立足、定居、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多种毒性物质──毒素,引起某种疾病。菌体表面结构和毒素都是重要的毒力因子。   (2)细菌侵入机体的数量和途径       引起感染的细菌数量取决于病原菌的毒力强弱和机体免疫力的高低。一般情况下,细菌毒力越强,机体免疫力越低,引起感染需要的细菌越少。另外,有一定毒力和足够数量的细菌,还需从适当的部位侵入机体才可引起感染。       细菌就是凭借这些有利于自身繁殖并与宿主免疫系统抗衡的特殊结构,借助外部有利的条件,例如足够数量、机体免疫力低下等,最后通过分泌毒素等方式,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而导致疾病的。       3.常用的抗生素是什么化学物质?      目前常用抗生素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如青霉素类。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有氨基糖以甙键与氨基环乙醇相结合,如链霉素。       四环类抗生素:含四环稠环基本结构,如四环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大环内酯为基本骨架,如红霉素。       抗癌抗生素 (蒽环类抗生素): 为7,8,9,10-四氢-5,12丁省醌衍生物为配基,并在7位或10位通过甙键与一个或几个糖或氨基糖结合,如柔红霉素。       多肽类:含肽键,如杆菌肽。       其他:结构不同但尚未形成系列的抗生素,如新生霉素。       4.真菌产生抗生素对其本身的意义是什么?      抗生素是真菌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产生抗生素是真菌的一种自身防御性反应。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可以抑制或杀死对其敏感的细菌,从而使外界的生存环境更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和繁殖。       5.人体内的共生菌群能否产生抗生素?      在人体内定居有正常共生菌群。一般情况下,它们对人体有益无害。正常菌群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抗生素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多为小分子化合物,对产生菌自身生长没有明显的需要,而对其敏感的微生物则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在人体内的共生菌群不产生针对共生菌群中其他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抗生素。 6.目前抗生素的工业生产有哪些方式?      抗生素的工业生产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微生物发酵工艺:抗生素的工业生产主要是微生物发酵法。即由微生物产生并从代谢产物中分离获得。 (2)基因工程菌发酵工艺: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基因工程菌,通过基因工程菌,将所带外源基因进行高效表达,获得大量的外源基因产物,以此获得大量的抗生素。 (3)对抗生素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后,产生新的抗生素。这种方法得到的抗生素发酵水平远高于野生菌株,更易于工业生产。 (4)利用结构改造的方法,改变抗生素分子中某些基团,以获得较高抗菌活性和较低副反应的新衍生物,即半合成抗生素。 (5)化学合成法:了解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后,用化学合成的办法合成抗生素。如氯霉素就可以化学合成。w.w.w.k.s.5.u.c.o.m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engwujiaoan/19040.html

  • 第五章_第五章 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3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二课时,侧重以信息为主线,讨论生物体内部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把生物学范畴同自然科学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探究,辨证的认识生命。本节的关键问题:内分泌系统是如何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教...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种群和群落

    在“”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化]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学生运用高二已学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叶绿体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进而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进一步了解nadph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转换为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过程。 2.态度观念...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第1节 地面上的植物】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二)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三)情感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基因在染色体上第二课时教案_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染色体、 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5.理解结构与功能相...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5.4什么节】5.4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说出信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第一课时】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学目标1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 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实验十一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实验报告|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  2、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实验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1 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是《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的最后一节,课标要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活动建议: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收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同时还承担着对本模块知识的最后总结这一任...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