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的教学设计|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教案 2014-05-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生物教案】

第1节 种群的特征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2.教学重点与难点  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成一、情境导入播放相关图片。设疑: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 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 观看并思考。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入手,通过的图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二、展示课题讲述:要科学地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学习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有关知识     要求: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看课件、思考、记忆   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三、新授知识(一)种群概念设疑:根据已有知识你能判断以下哪些是对种群的正确描述吗?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3.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 邀请:你愿意提炼一下种群概念的要点吗?请你再列举一些种群好吗?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答: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和一个蜂巢中所有的蜂属于一个种群。  概念要点:①一定地域内 ②同种生物 ③全部个体的总和思考,回答问题,纠错。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回顾旧知并应用强化,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相互评价纠错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二)种群的特征  讲述:种群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起作用下的活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展示资料:澳大利亚野兔成灾。 讲述: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看资料、思考培养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1.种群密度讲述: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的数量。邀请:你能说出种群密度的单位有哪些吗?你能对某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进行描述吗?种群密度有什么特征?你能举例说明吗?讲述:种群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设疑:你能根据叙述总结成一个公式并用来解决下列例题吗?   例: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点评:及时肯定表扬记忆,思考,看书,讨论,回答问题。答:(个/m2、km2、m3)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公式:n标志数重捕数重捕标志数=  答案:n = 88只培养学生书写和语言的规范意识。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与数学学科相渗透,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更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布置研究性课题布置任务:研究性课题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还有哪些?具体操作方法如何?  课后分小组学习,搜集资料,讨论,交流。  使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出生率和死亡率指导学生看书,找到有关概念。例如,某个和平鸟种群的出生率为每个雌鸟每年出生出7.8个雏鸟。设疑:你如何理解7.8这个数字?提问: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密度有何意义?你现在能理解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了吗?注意:迁入和迁出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回答:它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强化知识,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3.年龄组成   设疑:什么是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几种类型?图形如何?分别有那些特点?你能设计一个表格来反映吗?研究意义如何? 巡视,指导学生,特别是画图表,纠错,点评。 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讨论,画图表,归纳总结,回答问题。年龄组成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强化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用多中方式表达知识的能力。4.性别比例讲述: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雄多于雌;雌雄相当;雌多于雄。设疑:你能就三种性别比例类型举例吗?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何影响?介绍有关应用:生产上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记忆,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答:(3)    雌雄相当:高等动物(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象海豹)(3)雄多于雌:社会性昆虫如蜜蜂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就会下降,种群密度就会明显降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布置研究性课题布置任务:研究性课题 ——自然条件下人群中正常男女性别比例应为多少?造成目前某些地区性别比例“危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将会有什么危害?课后分小组学习,搜集资料,讨论,交流。使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获取信息、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四、课堂小结提问: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3.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练习:课后练习思考,回顾,小结,回答问题。答: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及时小结,强化记忆,较好地掌握有关内容,形成知识体系。五、综合创新设疑:种群数量不断变化是受到哪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你能将这些因素归一归类总结一下吗?指导解题思路和方法。点评。总结:任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最终都要落实到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上。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的最直接因素。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注意方法。回答:1.从种群自身特征来考虑: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2.从不同环境同一物种种群个体间的交流来看:迁入迁出。3.从种间关系和无机因素考虑:如共生、竞争、捕食、水分、食物、温度等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以致用,提炼迁移,形成体系。     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六、教学评价练习思考,解答。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理解。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engwujiaoan/19049.html

  • 第五章_第五章 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3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二课时,侧重以信息为主线,讨论生物体内部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把生物学范畴同自然科学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探究,辨证的认识生命。本节的关键问题:内分泌系统是如何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教...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种群和群落

    在“”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化]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学生运用高二已学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叶绿体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进而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进一步了解nadph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转换为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过程。 2.态度观念...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第1节 地面上的植物】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二)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三)情感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基因在染色体上第二课时教案_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染色体、 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5.理解结构与功能相...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5.4什么节】5.4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说出信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第一课时】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学目标1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 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实验十一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实验报告|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  2、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实验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1 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是《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的最后一节,课标要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活动建议: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收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同时还承担着对本模块知识的最后总结这一任...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