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知识点】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

高二生物教案 2014-05-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二生物教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 内环境与稳态【从容说课】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和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课时安排为2学时。这两学时如何安排?可以有两种方式:其一,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先授课后实验,实验安排在后可以验证课堂上学习过的人体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知识,并解释ph维持稳定的机制;其二,先实验后授课,实验安排在前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到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现象,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习后续的稳态、稳态失调等抽象概念。这里考虑到学生最好的学习知识的顺序以及教材第1节和第2节内容的衔接,采用第二种方式:先试验后授课。第2学时授课,讲解“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新课的导入,学生公布自己“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从体温的“日变化”发现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波动范围不大,从个体的平均体温差异发现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导入内环境的稳态及其重要性。本节内容也是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活动的组织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3、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过程与方法: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2、  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3、  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4、  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教具准备】1、多媒体cai—1:动态显示内文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2、多媒体cai—2:阅读资料:《缺钙会引起哪些疾病?》【学时安排】2学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打开调试好多媒体设备,准备好cai—1、cai—2。【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好!在上一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现在大家以前后4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汇总交流各自的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1、  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2、  和其他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比较班级中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3、  将人体体温的日变化情况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4、  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1: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不完全一致。这说明人的体温有个体差异。    生2:同一性别的同学的平均体温有个体差异,但是相差幅度较小。    生3:人体体温的变化不受当地气温的变化所影响,或者说在正常情况下影响非常小。    生4:同一个人的体温白天比晚上高,但是变化幅度不大。    师:(总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的人的体温具有差异,同一个人一天中的体温也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一差异往往不超过1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多媒体显示: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师: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生物材料在加酸或加碱后ph变化范围较小,这就证明了生物内环境的ph也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内环境的渗透压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内环境中的渗透压与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先了解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肌酐与尿素氮是衡量肾功能的一项指标,当肾功能发生障碍时,代谢废物不能排出体外,以致大量含氮废物和其他毒性物质在体内积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血清葡萄糖是血液中血糖浓度的一项指标,对于诊断以及指导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是衡量血液中血脂水平的一项指标,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质的总称,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无论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都增高,都统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皆增高的,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    多媒体显示问题:1、  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2、  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3、  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生: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因为血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浆中各种化合物的含量如果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病症。    师:说得不错。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生: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生:还能说明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师:说的很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常集体的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稳定的,而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既然内环境中的各项化学成分都是稳定的,那么它们综合起来就能说明内环境的渗透压也是稳定的。下面来看看问题3。生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生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生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教师精讲】    师:我们做过的“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能够说明内环境的ph是相对稳定的,大家作的“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说明了内环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通过刚才对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的讨论,又说明了内环境的渗透压是相对稳定的。论证至此,我们可以下结论了: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生物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二是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那么,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方法引导】    多媒体显示: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师: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和水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演示,看完以后分别请3位同学说一说内环境中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02和c02、水的来源与去路。演示多媒体cai—1生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所用;代谢废物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泌尿系统、排泄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生2:02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后为组织细胞用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02;c02由细胞排放到内环境中,最后经过呼吸系统排出内环境生3:水主要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除了为组织细胞所用,也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等排出内环境。    师:(总结)    多媒体显示:消化系统 营养物质呼吸系统 02、c02、水蒸汽泌尿系统、排泄系统、皮肤 水、尿素、尿酸、无机盐血浆淋巴    机体内各个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师:同学们把教材翻到11页。我们来了解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完善的。    生:(自行阅读)师:科学家贝尔纳和坎农对这一机制分别是怎样解释的?    生: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教师精讲】师:坎农的解释对贝尔纳的推测做出了补充,但是他的解释还不够全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原因。因此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稳态的概念源于对内环境的研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生物科学从分析走向综合、由分支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知识拓展】内环境稳态遭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多媒体显示问题:1、  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2、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3、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发烧会头疼发晕,全身无力……体温过高时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是因为体温高过一定范围或体温过高持续时间过长都会给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师: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生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生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不适症状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师:(总结)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后机体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演示多媒体cai—2:《缺钙会引起哪些疾病?》    师:当然,内环境稳态被破坏除了个别化学成分的改变外,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知道,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请同学们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    生:室内室外温差大,室内空气干燥,空调的温度打得太低,室内空气不流通等。    师:(学生分析的时候给予适当引导、补充和纠正)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师:大家再来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    生:尿毒症、糖尿病、严重腹泻造成的脱水等等。    师: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环境必须处于稳态,当稳态不再,就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多媒体显示: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师:同学们试着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角度入手,分析分析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生: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只有各种所需物质和条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从另一个角度讲,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它们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师:(总结)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师: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还可以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例题剖析】例1 高的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 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解析: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及时排出体外,但是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浆等运输到相应的部位后排出体外的,而血浆就是内环境的组成之一。食物残渣没有进入内环境,不会对稳态产生直接影响。 答案:b    例2 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应该多喝一些淡盐水,原因是    a、维持水分代谢平衡               b、降温,维持体温恒定    c、维持体液代谢平衡               d、消毒、杀灭细菌等病原体    解析:高温作业的人有大量的汗液排出,这样会使机体的无机盐代谢受到影响,失去平衡,因此要从体外补充一定量的无机盐,来保证维持体内盐类代谢平衡。如果光喝水是不行的因为只喝水不仅不能维持体内电解质的平衡,而且会进一步引起因电解质的减少而产生的肌肉抽搐、昏迷等症状。    答案:c   【板书设计】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消化系统 营养物质呼吸系统 02、c02、水蒸汽泌尿系统、排泄系统、皮肤 水、尿素、尿酸、无机盐血浆淋巴 12345678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习题详解】基础题1、  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稳态维持条件的完整性和稳态的概念的外延。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中的物质组成、含量、各项理化性质——ph、温度、渗透压等,虽然受到摄食、代谢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中,但机体可以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使其变化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p92、  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导致细胞不能正常得到代谢所需反应物,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酶的活性受到影响。p93、  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发展过程。现代观点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p84、  答案: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当内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动就会受影响。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p9拓展题

答案: 3060901xx0180食用糖后的时间/min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mg﹒ml-10.511.50解析: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内容。p8~9【备课资料】1、缺钙会引起哪些疾病日常生活中,如果钙摄入不足,人体就会出现生理性钙透支,造成血钙水平下降,由于缺钙,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增生、儿童佝偻病、手足抽搐症以及高血压、肾结石、结肠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生。高血压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预防医学副教授杰姆斯·德威尔对国家统计中心为期xx年的调查结果进行计算,发现每天用钙量为1300毫克的人比每天用钙量为300毫克的人患高血压的比例低12%。冠心病 许多研究表明,钙还能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从而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专家认为,长时期严重缺钙会引发冠心病。尿路结石 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后提出,减少肾结石危险的方法是增加钙摄入量,补充足量的钙可扭转负钙平衡,肾脏回吸收功能正常,尿钙排出减少,结石的可能性也减少。结(直)肠癌 高脂饮食会过度刺激胆汁的分泌,过量的脂肪酸和胆汁酸是引起结(直)肠细胞癌变的触发剂。有研究证明,如果补充足量的碳酸钙,钙离子与脂肪酸和胆汁酸结合,形成不溶性脂肪酸钙和胆汁酸钙随粪便排出,从而消除癌变的触发因子,就能阻抑肠细胞癌变。手足搐搦症 这种疾病是因婴幼儿体内缺少维生素d而使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发生障碍。除了补钙外,还要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和补充适量维生素d,以预防手足搐搦症的发生。骨质疏松 人体长期缺钙而引起负钙平衡的另一个严重后果——骨质疏松。很多研究表明,增加钙的摄入量对骨质损耗有着重要减缓作用,在减少由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率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特别在食用钙的同时服用维生素d,效果尤其明显。很多专家认为,补钙应在青春期就开始,这时候骨质正在形成,效果会更好。2、乳酸的产生与排除乳酸在激烈运动过程中的堆积,确实会形成肌肉ph值的下降,造成肌肉酵素活性的降低,进而形成肌肉活动的疲劳现象(急性肌肉酸痛),但是,运动后1至3天的迟发性肌肉酸痛 (简称doms)现象,根本就与乳酸的形成没有显著关联。开始运动的初期,由于能量需求的时间效率提高,肌肉不得不透过糖解作用产生乳酸的方式来迅速产生能量,此时血乳酸的浓度即会显著的上升;如果,运动的强度不高,几分钟后,肌纤维中粒腺体的氧化作用即会活化,此时,糖解作用的要求降低,血乳酸即不会再上升,甚至会有下降的情形出现。通常,非最大运动时的乳酸产生和移除速率,可以达到安静休息时的3至5倍。而且,在不同运动强度下,血乳酸浓度也常能维持不同浓度的稳定状态。 对于一般社会大众而言,如果长期没有进行适当强度的运动,不仅不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对于乳酸的排除能力也会降低,当人体在特殊的状况下 (例如被狗追) ,需要进行比较激烈的运动时,乳酸排除能力不足的缺点即会显现,体力不济的危机(被狗咬)即会浮现。对于运动选手而言,通过激烈运动下乳酸大量产生的现象,达成提升乳酸排除能力的效果,正是中长距离跑步选手的重要课题。例如多次1000公尺跑步的间歇训练、70%速度跑300公尺后全速跑100公尺、60%速度跑 350公尺后全速跑50公尺等训练方式,都可以达成提升乳酸排除能力的效果。运动后的休息方式,也会显著影响乳酸的排除效率。由于,运动时产生的乳酸,在运动结束后,大约有75%会成为有氧能量代谢的来源,只有25%左右会由肝脏与肾脏再储存。因此,运动后若以慢跑或其它轻松的运动方式 (强度为最大摄氧量的35%至65%左右) ,进行整理运动,不但可以加速血乳酸送到肝脏储存与氧化的反应,而且还能够增加心脏与工作肌利用乳酸做为燃料的量,确实提升运动后血乳酸的排除效率。3、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是一种能代替部分肾功能,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质,纠正体内电解质与维持酸碱平衡的体外血液透析装置。12345678

①透析原理 血液透析俗称“人工肾”,即将血液与透析液分置于一人工合成的半透膜两侧,利用各自不同的浓度和渗透压互相进行扩散和渗透的治疗方法。血液透析可将患者体内多余水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并从透析液中吸收机体缺乏的电解质及碱基,以达到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

②透析过程 透析开始时,将患者的血液经血管通路导入动脉管道、去泡器,到达秀析器。血液和透析液借助于透析器内的半透膜进行逆流交换,交换后的透析液进入废液槽被弃去,而被“净化”的血液经过去泡器、静脉管道从静脉血管通路重新输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清洗”的目的。

③适应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毒物中毒。

④血管通路的建立 一般建立动一静脉内瘘及动一静脉外瘘。使用时间 术后3至5日即可使用,急症可马上使用。 在术后3至6周后使用,否则易形成血肿,缩短使用寿命。

⑤肝素的使用 血液秀析过程中,肝素为临床常用抗凝剂,可防止血液在透析器等体外管道中凝集。肝素静脉注射后5分钟可产生全身抗凝作用,4~6小时排尽。

第二章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设计思想】高中生物新课程全面体现“知识与性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尤其是努力扭转长期以来课程过于突出知识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本节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设计从课题下问题探讨开始,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来探索二者的关系,计划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视频等现代教育媒体,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并且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项目,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本节一方面是对前两节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揭示两种调节方式之间的关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二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的比较。先用输氧的实例引入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的调节作用,完善体液调节的概念。再复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着重引导学生回顾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实例的分析,总结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其中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两个实例是个教学难点。“人的体温调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推论的教学策略,侧重训练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用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水盐调节”的教学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结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由他们自己来分析调节机制,最后讨论教材中所提供的讨论题。最后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后的“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对学生进行与禁毒有关的宣传教育。【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过程与方法: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教学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教学准备】1、  幻灯片:体液调节图解,水盐平衡调节图解。2、  视频1:玩过山车的片断。3、  视频2:兔子在正常环境和高二氧化碳环境中的呼吸比较实验。4、  多媒体cia:动态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学时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教师调试好多媒体设备,准备好视频、幻灯和多媒体课件。【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    在本章的前两节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1:玩过山车的片断师:过山车大家都玩过吧。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还会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明显升高。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山车现象”。多媒体显示问题:1、  既然知道做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会加速呢?2、  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那些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生:(回答。很有可能学生无法回答,或者回答得不科学,教师先不要对回答下对或错的结论。)师:按现在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对“过山车现象”其中的奥妙还很难理解得很透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学完了我们再重新来审视这些问题。【方法引导】师:大家注意到了,板书上显示的是“体液调节”,关于体液调节之前我们没有接触过吧,什么是体液调节呢?其实大家对它已经非常熟悉了。看到体液调节大家马上能联想到什么?     生:激素调节。师: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呢?这两者有什么关系?生:因为我们之前学过,激素调节的第2个特点就是:通过体液运输。师:所以我们可以说激素调节就属于体液调节。但是,体液调节就完全等同于激素调节吗?我们先来看个实验。播放视频2:兔子在正常环境和高二氧化碳环境中的呼吸比较实验师:实验看出兔子在co2浓度过高的环境中呼吸会加快加强,这说明co2有什么功能呢?生:这说明co2也能调节生命活动,它的作用是促进呼吸运动。师:co2在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运输的呢?生:体液。师:所以,co2的调节应该属于哪种调节方式?生:体液调节。师:除了co2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非激素类调节因子也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请同学总结什么是体液调节。生:激素和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多媒体显示: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师:体液调节除了通过激素的调节外,还包括通过co2等化学物质的调节。激素、co2和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都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来调节机体的机能,这些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要解释“过山车现象”,我们先要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做个比较。    多媒体显示: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师:先简单复习一下前两节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问题: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3、  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生1: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生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的。前者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后者要稍慢一些。生3:激素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师:由此,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    生:它们的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途径是体液的运输。    生:它们的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生: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生: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    多媒体显示:12345678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教师精讲】    师: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当然它的作用途径就是反射弧了。体液调节中的激素或其他调节因子都必须靠体液来运输,它的作用途径自然是体液的运输。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神经冲动,产生原因是形成了局部电流,所以这种运输速度非常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虽然有突触延搁的现象存在,但相对来说延搁的时间还是非常短的。而体液体调节需要经过物质的分泌、体液的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等过程,时间经过得就长了。    神经调节中,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某一刺激引起的反射作用范围就是这条反射弧的效应器,比较准确而局限。体液调节中的激素和其他调节因子广泛弥散在体液中,很多调节因子(如甲状腺激素、co2)的靶细胞是几乎包括全身所有细胞。即使它有特定的靶器官,它的功能也常常会影响到全身。如胰岛素分泌的不正常会使流遍全身的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产生糖尿病。    神经调节中因为神经冲动的产生是由于局部电流回路,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在兴奋后马上回到静息状态,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很快会受突触间隙中的其他物质的影响而失去功能。所以每次反射产生的时间很快,完成后又马上回到原来状态。而体液调节中激素或是其他调节因子被分泌到体液中后,它能存在较长的时间。    师:我们通过分析知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作用方式和结构基础都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的。那么两者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两种调节是怎样进行协调的呢?    多媒体显示: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师:这里我们用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    多媒体显示: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方法引导】    师: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    生: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人体内的酶促反应就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    师: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生:物体的温度高低取决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的温度。而人的体温高低和环境温度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它取决于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人体向环境中散失的热量之间的比例。师: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生:人体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热量,主要通过体表热辐射散失热量。师:体温的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人体安静时以肝脏方能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热量的三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播放幻灯片:体液调节图解师: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生:寒冷环境中作为产热结构的肌肉和肝脏代谢旺盛,产热多;作为散热结构的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炎热环境中,肌肉和肝脏代谢减弱,产热少,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多。师:在上一节课上我们曾经接触过一种激素,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调节机体产热增加,是什么激素?生:甲状腺激素。师: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生: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体温变化的刺激被下丘脑感受到后,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产生相应反射,同时体液中如甲状腺激素等能调节体温的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师: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生:在这个实例中,首先起作用的是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它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泌相关激素的内分泌腺就相当于效应器。所以,这个实例中体液体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产热和散热的控制。师: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生:人体的体温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的。当环境温度持续长时间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就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增减衣物、转移到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物理降温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师:请根据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生:极地工作人员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脏细胞代谢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细血管收缩。而在高温车间工作的人则正好相反。因为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极地工作的人员要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温水,作室内加热等措施。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多喝盐开水补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盐分,室内要通风,准备风扇、室内降温等措施。【合作探究】    师: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排尿。关于尿液的形成,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这里大家来重温这个知识。    演示多媒体cia    师:尿液形成过程中直接影响尿量多少和回到内环境中水盐的量的是在哪里进行的什么过程?    生:是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完成的水分和盐分的重吸收过程。    师:关于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我们在第2节练习的题目中接触过了,还记得它的作用吗?    生: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师:很好。水盐调节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下面仅以抗利尿激素及相关神经调节为例,来探讨水盐平衡的维持。    多媒体显示: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播放幻灯片:水盐平衡调节图解    师:大家根据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展开分析讨论,然后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说明当饮水不足和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    生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增加。这属于体液调节。    生2: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减少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另外也会使尿量减少。    师:在这个实例中,下丘脑及参与了神经调节,又作为内分泌腺参与了体液调节。请同学比较分析实例一和实例二,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生:……    师: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多媒体显示: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师:反过来,体液调节对神经系统就没有作用了吗?请举例说明。    生:有的。比如说甲状腺激素的几个功能中有一个就涉及到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    师:是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多媒体显示: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师: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最后让我们回到这节课一开始我们提出的“过山车现象”,现在再来重新审视那两个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1、  既然知道做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会加速呢?2、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那些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生1: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下,全身的血液要进行重新分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虽然知道坐过山车是安全的,但不免还是有点担心,在这种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分泌出肾上腺素等多种激素,使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生2:人由于紧张,会紧握双拳、发出叫喊等,这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肾上腺、垂体等一接到神经系统的信号,就分泌多种激素进行应急。【知识拓展】师:最后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文章——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然后来谈谈大家对此的想法。【板书设计】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2345678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素材推荐】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

(1)神经调节

①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脏和四肢肌肉一样,有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神经叫植物神经,如交感神经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一种叫乙酰胆碱的活性物质。这种物质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对抗,相互协调的。

②压力感受器机制 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壁外膜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当动脉血压由低逐渐升高时,感觉末梢受压力影响兴奋增加,而发放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达心血管中枢,改变心血管中枢的活动,使降低反射的活动增强,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影响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收缩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而保持动脉压在一定的水平。相反,当血压突然降低时,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将信息传到血管中枢,降压反射减弱,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2)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血液和组织液的一些化学物质对血管平滑肌活动的调节作用。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收缩血管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对心脏的作用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肾素是肾脏分泌的一种激素,可水解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成为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转换酶的作用下,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它可使全身细小动脉收缩,促使肾上腺皮质醛固酮释放增加,钠和水在体内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视上核的神经元组成,贮存于垂体后叶,进入血液后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而缓激肽,前列腺素e,心房肽则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的作用。缓激肽的前身是血管舒张素,二者均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前列腺素e能扩张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心房肽是一种心脏内分泌激素,它存在于心房肌纤维内,当心房内压增高时,可分泌心房肽。它可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钠的排出,抑制肾素、醛固酮的分泌,从而调整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一、知识结构: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了植物的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生长素和其他植物激素等内容。 关于植物的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教材中先安排了几组插图,并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然后进行讲述。在这部分内容之后,安排了“植物的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的实验,目的是在学习前面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初步学会设计一个实验,并且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解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及方法。同时,也为讲述下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关于生长素,首先通过达尔文和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简要讲述了生长素的发现和鉴定过程。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段历史,而是要使学生理解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然后简要讲述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主要产生部位、分布部位,以及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接着,结合一些例子,讲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性作用。要强调的是,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之所以具有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但是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最后,从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这三个方面,讲述了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关于其他植物激素,首先讲述了植物激素的概念和种类,并分别简要介绍了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合成情况,以及各种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然后以生长素与乙烯的相互作用为例,说明了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各类激素除了有它独特的作用,它们之间还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调节的关系。 三、教学目的:1.  了解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初步学会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2.  理解植物的激素调节及其应用,初步学会植物激素与向性的实验。3.  初步学会设计一个实验,并且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4.  理解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四、教学重点:1.     生长素的发现。2.     初步学会设计一个实验,并且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3.     理解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五、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发现2.初步学会设计一个实验,并且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六、教学设计1、介绍经典实验的分析过程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实验现象和变化上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3、通过学生阅读、教师提问、指导,学生总结等环节落实生长素的发现。七、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可读性强,实验性强,动态性强。基于上述“三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会运用理论知识于实验设计中,引导学生学会借鉴经典实验方法运用于本设计中,科学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课后实验等方法去落实知识。八、课时安排:3课时九、教学步骤12345678

第一节 生长素的发现及其生理作用[导课]1、什么是代谢?代谢有哪些类型?      2、生物体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学生回答:适应和影响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生存。教师演示并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适应
        植物                            生存               生物        环境               动物                            灭亡不适应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观看幻灯片1.向日葵的图片2.放置于窗口的盆栽植物3.竖直放置的培养皿中的萌发的玉米种子。教师:“同学们,这些现象我们都曾见过。但是,大家想没有想过,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为什么会跟着太阳转?放置于窗口的盆栽植物,为什么会向光源方向生长?竖直放置的培养皿中的萌发玉米种子的根为什么向重力生长?同学们现在阅读教材,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回答出是单侧光和重力。教师:“单侧光和重力是作为一种外界刺激,这些外界刺激在方向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要求?植物在这种外界刺激下的运动有没有规律性?”学生思考得知:外界刺激必须是单方向的。在单方向的刺激下,植物的运动是定向的,朝向刺激的方向。这种运动称为向性运动。教师提出向性运动的概念,同时强调一下此概念中的关键词:单一方向、定向运动。教师:“根据刺激的种类,向性运动有向光性、向重力性。同学们思考一下,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向性运动?单一方向的刺激是什么?”学生们思考讨论。有的同学说出了向水性,单一方向的刺激是水;有的同学举出了向肥性,单一方向的刺激是肥料。那么,我们能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亲自观察一下吗?。(以前的实验都是书本上写好的方法步骤,这一次我们要求同学们亲自去设计。)教师提问:“植物有很多向性运动,向性运动对于植物体来说,有什么好处呢?”就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肥性,学生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植物的向性运动在植物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向性运动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向光性是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教师:“植物的向性运动对于植物体的生活是有利的。那么,植物体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因和外因,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同学们考虑,向性运动的内因和外因分别是什么?”得出向性运动的内因是生长素。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多媒体演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过程)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让学生在不看文字的情况下,简单解释一下四个实验中,金丝雀虉草胚芽鞘有哪些变化,各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讨论几分钟,教师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多媒体演示温特实验动画)”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动画演示对比实验。(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1、单一的变量2、要有对照组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学生了解内容)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虽然课本中举例时已提到细胞分裂素和乙烯,但是过于简单。现在将这几类植物激素简要介绍如下。赤霉素  赤霉素是在研究水稻恶苗病的过程中发现的。水稻恶苗病是由赤霉菌寄生而引起的,最常见的症状是稻苗徒长,病苗比健苗可以高出1/3。经过研究得知,促进稻苗徒长的物质是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水稻恶苗病病株的茎秆徒长,就是赤霉素对茎秆伸长起了促进作用的结果。赤霉素对于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的伸长有特别明显的效果。例如,一些矮生性植物(矮生玉米、矮生豌豆等),它们的株高比一般的株高要矮得多,如果用赤霉素处理这些植物,它们的株高可以与一般的株高相同。用赤霉素处理芹菜,可以使食用的叶柄增加长度。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作用。例如,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里不能萌发,原因是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要有一定的休眠期,在度过休眠期以后,才能够萌发。如果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则能解除它的休眠,提早用来播种。赤霉素对于种子,也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它在植物的形态建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叶片在衰老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叶绿素、蛋白质、rna等的含量降低,叶片变黄,趋于衰老。如果用细胞分裂素进行处理,就能使上述三种物质含量降低的速度变慢。可见,细胞分裂素还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在蔬菜储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储藏时间。乙烯  乙烯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气体激素。它广泛地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特别在成熟的果实中更多。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一箱水果中,只要有一个成熟的水果,就能加速全箱水果的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用乙烯处理瓜类植物(如黄瓜)的幼苗,能增加雌花的形成率,有利于瓜类的增产。此外,乙烯还有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等作用。脱落酸  脱落酸存在于植物的许多器官中,如叶、芽、果实、种子和块茎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脱落酸。脱落酸是一种生长抑制剂。它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特别是对于大麦、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此外,据报刊报道,植物之所以有向光性,不但因为它的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增加,而且还因为它的向光一侧所含的抑制激素——脱落酸含量增加。脱落酸还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在温带地区的秋末冬初,落叶树纷纷落叶,棉铃在未成熟以前常常大量脱落,这些都与脱落酸的作用密切相关。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分布和运输。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即学及练(xx年全国理综)(2)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试图证明“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如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的上端向下端运输)”。一.材料、用具:胚芽鞘、琼脂、刀片等二.方法、步骤与结果:(一)制备琼脂块    12345678

(二)取一段胚芽箱中间部分,上面放合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三)取步骤(二)下面琼脂块(a)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三.结论:以上实验证明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步骤(一)、(二)、(三)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答案:(2)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一):(4分)另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倒放。上面放含 iaa 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二):(4分)取补充步骤(一)下面琼脂块(b)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结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讲述了实验的设计原则及思路: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使     3、预期结果    4、设计实验方案    5、得出、并分析结果      6、总结归纳。还介绍了生长素的分布和运输,这些都与生长素的作用有关,也是下节可我们将讨论的问题。版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向性运动              1、概念:植物受到外界环境单一方向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意义:向性运动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描述性生 物学阶段                                                              单侧光是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外因① 1880 达尔文      胚芽鞘的尖端与向光生长有关                                                                         尖端是感光部位实验性生 物学阶段
                                 实验论证              ②1928 温特                                                                                                            1、要有对照组                       实验设计原则分子生物学阶段                                        2、单一变量                                                        ③1934 郭葛                                                                     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提取出来12345678

第2节   其他植物激素【从容说课】植物体内并非只有生长素这样一种植物激素,经研究表明,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这些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植物体的生长发育是受到植物体内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各类激素除了有它独特的作用,它们之间还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调节的关系,使生命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自我调控系统。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微,难以提取,价格高昂,所以只能用于科学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合成和筛选出许多化学结构和生理特性与植物激素功能相似或相对抗的活性物质,就称之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自从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问世以后,价格便宜,种类齐全,就被迅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植物体内除生长素以外的其他激素,了解它们的的合成部位及主要作用。2、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受植物体内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3、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分析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植物体内的其它激素。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植物体是一个由多种激素共同控制的复杂的系统。3、由兴趣小组的同学来阐述他们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激素的发现过程的简介,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植物体内的五种激素。2、植物体内所有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教学难点】1、植物体内的激素产生部位以及它们的生理功能。2、植物体内所有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时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体内的激素——生长素,植物体内是不是仅有这样一种激素呢?请大家看大屏幕[多媒体课件一段文字及图片]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宋·苏轼《格物粗谈·果品》)。这种“气”究竟是什么呢?人们一直不明白。到20世纪60年代,气相层析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终于弄清楚,是成熟果实释放出的乙烯促进了其他果实的成熟。师:大家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1、乙烯在植物体内能发挥什么作用?2、你听说过用乙烯利催熟香蕉等水果的做法吗? 你同意这种做法吗?生1:从那段文字可以看出乙烯能促进柿子成熟。生2:我听说过,乙烯利是液体化合物,化学名称为2-氯乙基膦酸。乙烯利在ph小于3的酸性水溶液中较为稳定,在ph大于4.1时分解。由于植物细胞的ph一般都大于4.1,乙烯利在被植物细胞吸收后,会水解释放出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所以我同意这种做法。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其实乙烯也是一种植物激素。多位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植物体内不光只有生长素这样一种植物激素,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多媒体课件播放课题] 植物的其它激素。师:那么几种植物激素到底是如何发现的呢?它们的生理功能是什么?分别在植物的哪个部位合成呢?请大家看屏幕 [多媒体课件播放文字资料] [文字一] 赤霉素1926年,科学家观察到,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病株往往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并且结实率大大降低,因而称为恶苗病。科学家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健康水稻幼苗上,发现这些幼苗虽然没有感染赤霉菌,却出现了恶苗病的症状。1935年,科学家从培养基滤液中分离出致使水稻患恶苗病的物质,称之为赤霉素(简称ga)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文字二] 细胞分裂素1955年f.skoog等培养烟草髓部组织时,偶然在培养基中加入放置很久的鲱鱼精子dna,髓部细胞分裂加快,如加入新鲜的dna,则全然无效,可是当新鲜的dna与培养基一起高压灭菌后,又能促进细胞分裂。后来从从高压灭菌过的dna降解物中分离出一种物质,化学成分是6—呋喃氨基嘌呤,它能促进细胞分裂,被命名为激动素。在激动素被发现后,又发现多种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具有激动素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当前,把具有和激动素相同生理活性的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都称为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文字三] 脱落酸植物在它的生活周期中,如果生活条件不适宜,部分器官(如果实、叶片等)就会脱落;或者到了生长季节终了,叶子就会脱落,生长就会停止,进入休眠。在这些过程中,植物体内就会产生一种抑制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即脱落酸。1964年,美国f.t.addicott等从未成熟将要脱落的棉桃中,提取出一种促进棉桃脱落的激素,命名为脱落素ⅱ(abscisinⅱ)。另外,英国p·f·wareing等从槭树的将要脱落的叶子中,提取出一种促进芽休眠的激素,命名为休眠素(dormin)。后来证明,脱落素ⅱ和休眠素是同一物质。1965年确定其化学结构。1967年在第六届国际生长物质会议上就统一称为脱落酸(abscisic acid,简称 aba)。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文字四] 乙烯早在19xx年,俄国植物生理学家neljubow报道,照明气中的乙烯会引起黑暗中生长的豌豆幼苗,产生“三重反应”,他认为乙烯是生长调节剂。以后许多工作也说明煤气、煤油炉气体和各种烟雾,都有调节植物生长的效果,它们都含有乙烯。英国gane(1934)首先证明乙烯是植物的天然产物。美国crocker等认为乙烯是一种果实催熟激素,同时也有调节营养器官的作用。后来,由于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乙烯的研究。许多试验证实,乙烯具有植物激素应有的一切特性。burg(1965)提出,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以后得到公认。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师:这是植物体内的5种激素,但是植物体内是不是仅有这样5种激素呢?近20年来,科学家还发现植物体内还有一些天然物质也在调节着生长发育过程,如油菜素等。师:植物体内有多种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发挥作用是孤立的还是共同作用的呢?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一个例子。[多媒体课件一段文字] 材料: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师:由上面这个例子,请大家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结论呢?生:不难看出植物体内各种激素是相互联系,共同调节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教师精讲】师: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的控制,而是各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的相互作用所控制的。例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增殖,而生长素则促进增殖的子细胞继续增大。又如,脱落酸强烈地抑制着生长,并使衰老的过程加速,但是这些作用又会被细胞分裂素所解除。再如,生长素的浓度适宜时,促进植物的生长,同时开始诱导乙烯的形成。当生长素的浓度超过最适浓度时,乙烯的含量增加,而当乙烯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超过了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时,就会出现抑制生长的现象。研究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师:但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也不光光是植物体内激素的调节这么简单,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一定作用,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本质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当然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师: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合成了大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那么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呢?在现在的农业上,它又有什么样的应用呢?课下我们请同学上网查了资料,下面我们就请每一组的同学派一个代表来谈谈他们所查到的结果。【合作探究】【知识拓展】生1:我们小组在网上查到这样一段资料,和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现生长素以后,陆续发现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人们通称它们为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微,难以提取,价格高昂,所以只能用于科学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合成和筛选出许多化学结构和生理特性与植物激素功能相似或相对抗的活性物质,就称之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自从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问世以后,价格便宜,种类齐全,就被迅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去。例如,打破种子休眠、促进插条生根、防止徒长倒伏、增强抗性、提高产量、改良品质,等等,获得惊人的成就。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已被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近40年来,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发展。例如,培育水稻和油菜矮壮秧、防止稻麦倒伏、调控棉花株型、调节杂交水稻花期、增加橡胶产胶量等。在全球来说,使用面积最大,应用范围最广,效果最好,已被国外同行所肯定。我国人口众多,可耕地面积少,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传统农业技术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具有成本低、收效快、效益高、节省劳动力的优点,所以,它已成为现代农业化的措施之一,在农林生产上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然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又是极为复杂。它的使用效果与药剂种类、浓度、使用方法、时期、作物生势、气候、水肥等有密切关系。它既可促进种子萌发,又可延长种子休眠;它能刺激植物生长,又能延缓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既能保花保果,又能疏花疏果,等等。一、常见生长调节剂的特性(一)生长素类生长素类调节剂包括天然的生长素和人工合成的具有生长素活性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iba(吲哚丁酸)、naa(萘乙酸)和iaa(吲哚乙酸)。生长素类化合物在葡萄上主要作用是: 1、促进插条生根。在育苗中应用生长素处理促进生根,可显著提高成苗率和苗木质量。2、促进座果和增大果粒。(二)赤霉素类    赤霉素普遍存在于植物界中,到今已发现的赤霉素(ga)达70多种,按发现的先后次序分别命名为ga1,ga2,ga3,……。在葡萄上应用最多的是ga3(赤霉素),作用如下: 1、促进增大果粒。 降低应用浓度、增加处理次数,有可能减轻ga的不利影响  2、促进雌能花品种果粒增大。3、葡萄无核化。用小于l00ppm的ga在花前(约盛花期前10日)浸渍花穗,以抑制授粉受精和促进早熟,用同样浓度在盛花后7~14天进行第二次处理,以促进果粒增大。可获得无核果,并提前成熟。特别注意,品种不同、树势不同、地区不同,处理的浓度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大面积使用,最好先试验。 4、疏松果穗。(三)细胞分裂素类目前,已发现十几种天然的细胞分裂素,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包括玉米素、玉米素核苷等。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有激动素、苄基嘌呤(ba)、四氢化吡喃基苄基腺嘌呤(pba)等。细胞分裂素在葡萄上的作用如下:l、促进萌芽和营养生长。玉米素100ppm可加速经过低温贮藏的葡萄萌芽。2、促进葡萄花芽分化。  3、促进座果,减少落果。  4、对无核白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四)乙烯    乙烯在常温下是气体。作为生长调节剂用的是乙烯利。乙烯利在代谢过程中可释放出乙烯。它在葡萄上的作用是:1、促进果实着色和成熟。在浆果开始着色时,用不同浓度(300~1000ppm)的乙烯利处理,可增加许多红色品种的花色苷积累。乙烯利促进着色,但不一定增加糖分。 2、促进器官的脱落。应用不当可引起落叶、早衰和梢尖脱落,前期应用有疏果作用。 3、抑制营养生长。乙烯利可抑制许多品种的过旺生长,有利于植株通风透光和枝条成熟,但必须注意对叶和果的负作用。(五)脱落酸和生长抑制物质    脱落酸(aba)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也可人工合成,如矮壮素(ccc)、比久(b9)、青鲜素(mh)、整形素等。在葡萄上应用较多的是生长延缓剂b9和ccc,对葡萄的主要作用如下:1、抑制新梢生长。对欧亚种葡萄比较明显,喷ccc后,叶片增厚,叶色变深,叶变小,但单位叶面积干重增加。2、促进座果。二、应用生长调节剂的注意事项1、效果不稳定。同一种生长调节剂的作用与品种、气候、树势等因素有关,也受产品质量、使用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前必须总结本地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使用方法。2、使用时期。由于在不同的时期,葡萄生长发育的重点不同,应用生长调节剂,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效果。如赤霉素花前处理玫瑰香葡萄,可引起严重落花落果和穗轴扭曲,而花后处理则有促进座果、使果实无核化和提前成熟等良好效应。因此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先在本地试验后再应用。严格掌握各种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时期。 3、使用浓度和方法。一种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效果往往与浓度过低或过高有关。因此须先在当地试验,再寻求适宜的浓度,以尽量减轻副作用影响。4、使用生长调节剂仅是葡萄栽培管理的辅助手段,不能盲目孤立地依赖生长调节剂。修剪不善、缺乏肥水,很难单靠生长调节剂就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只有在加强综合栽培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生长调节剂才可收到较好的效果。生2:我们小组查的资料是关于小麦使用生长调节剂。小麦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调节植株的生长发育,具有控旺促壮、增强抗逆性、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并有利于优质、早熟等多重效果。 1、矮壮素:对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在拔节初期亩喷0.15~0.3%矮壮素溶液50~75千克,可有效地抑制节间伸长,使植株矮化,茎基部粗硬,从而防止倒伏;若与2,4-d丁酯混用,还可以兼治麦田阔叶杂草。 2、助壮素:在小麦拔节期,每亩用助壮素15~20毫升,对水50~60千克叶面喷施,可抑制节间伸长,防止后期倒伏,并增产10~20%。 3、石油助长剂:石油助长剂是一种植物生长刺激素,主要成分为环烷酸钠。据试验,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亩喷1000倍石油助长剂溶液50千克,能防御干热风,增加干粒重,平均增产7.8%。4、萘乙酸:在小麦灌浆前,亩喷40ppm萘乙酸溶液50千克,能增加干粒重。 5、黄腐酸:黄腐酸又叫抗旱剂1号,是一种能增强作物抗旱性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小麦孕穗期,每亩用抗旱剂一号50克,对水2.5~10千克,充分溶解后作超低量喷雾,可以缩小叶片上气孔的开张角度,提高植株水势,降低蒸腾强度,增强根系活力,延缓叶片衰老,平均增产16.6%。 6、赤霉素:在小麦拔节期,亩喷40ppm赤霉素溶液40~50千克,能增加穗粒数,提高干粒重。 7、烯效唑:烯效唑(代号s-3307,商品为5%可湿性粉剂)是一种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其生物活性比多效唑高6~10倍。在小麦上施用,可以防止高密度、高肥水条件下的植株倒伏,并具减少不孕小穗和提高千粒重的作用;据试验,在未遇风、不倒伏的情况下,施用烯效唑的小麦比对照平均增产15.4%。施用方法:在小麦拔节前一周内,亩喷30~40ppm烯效唑溶液50千克。8、植物细胞分裂素:在小麦拔节期或齐穗期,用植物细胞分裂素50克,对水200~300千克,搅匀后按常规方法喷雾,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形成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光合作用和抗逆能力,有利于早熟、高产。  9、苯氧乙酸:在小麦灌浆期,亩喷60ppm苯氧乙酸溶液25千克,能防御干热风,增加干粒重。 正确合理的使用生长调节剂种植小麦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生3:我找了一篇生长调节剂对矮牵牛大型穴盘生产。对不用补光而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促进其成苗的栽培者来说,使用大型穴盘栽培是最好的选择。大型穴盘规格:72孔或更大。“紫色波浪”和“淡紫色波浪”在50孔的大型穴盘中播种开花整齐。播种:直接在大型穴盘中播种或先在512孔或406孔穴盘中播种再移栽到大型穴盘。注意:如果直接播种,要遵守发芽需要的条件。光周期:在植株具有5片真叶或更早时,开始给予长日照(日照长度延长到14小时或夜间补充4小时光照)。在植株叶片数达到12片以前一直给予长日照。(大概播种后6-7周即可长出12片真叶。但根据土壤温度的条件,如果是从小穴盘移栽到大型穴盘的苗,可能需要9周时间生出12片真叶。)生长调节剂:大型穴盘栽培的“五一”用矮牵牛施用生长调节剂的具体栽培安排如下: 第3周:施用5000ppm的b-9。第4周:施用5000ppm的b-9。第5周:喷施50—60ppmbonzi或30ppmbonzi和2500ppm b-9的混合液。第6周:喷施50—60ppmbonzi或30ppmbonzi和2500ppmb-9的混合液。在低冷凉的弱光条件下,运用大型穴盘,从播种到开花需7周。其它环境条件与普通矮牵牛盆栽生产要求相同。注意:如果盆栽苗卷根,植株生长滞缓。若卷根后再移植大约得恢复1-2周,确保植株的根系有足够生长空间。继续生长到成苗:容器规格:容器的直径大约在10厘米或更大。10—15厘米盆每盆种植一株:25厘米盆栽培时,“紫色矮牵牛”或“柔和的淡紫色波浪”每盆种植3株;“粉色波浪”或“玫瑰红色”每盆种植4株。基质:使用排水良好、无病害、ph值为5.5-6.3的土壤为基质和使用中等肥量的基肥。温度:夜间:13-16℃,白天:16-18℃。如果适应性良好,“波浪”系列矮牵牛能耐零下几摄氏度的低温。光周期/光照,花芽形成:“波浪”系列矮牵牛是长日照植物。“紫色波浪”、“粉红色波浪”、“玫瑰红色波浪”和“淡紫色波浪”花芽形成需要每日多于13小时的日照时数:短日照条件下,植株不开花或开花延迟。“柔和淡紫色的波浪”对长日照没有那样敏感,要求多天12小时的日照时数。植株有5片真叶或更早时,开始给予长日照条件。植株移栽后继续给予长日照,直到植株至少具有12片为止。短日照和条件下,可通过持续补光来缩短开花时间,如延长白天日照长度或进行夜间补光(从晚10:00到次日凌晨2:00)。白炽灯补光可有效的促进花芽形成,但是在白炽灯照射下生长的植株容易出现徒长现象,需要使用更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控制株高。用白炽灯补光植株受白炽灯光的影响,芽比短日照条件下的芽更具直立生长性,因为会影响整个植株的分枝性,特别是“粉红色波浪”、“玫瑰红色波浪”和“柔和的淡紫色波浪”。园林中,在自然光照下生长,植株恢复其匍匐特性。保持适宜温度的同时给予植株尽可能充足的的光照。强光照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会使“柔和淡紫色波浪”的花朵上出现“白斑”或星状图案。施肥:“波浪”系列矮牵牛比普通矮牵牛需要肥量大。在每次灌溉时施用营养元素均衡的肥料以达到最佳的效果。“粉红色波浪”和“柔和淡紫色波浪”需施300-400ppm。为客户达到满意,可在运输前10天适量施用缓效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增加“波浪”系列矮牵牛15厘米盆栽的分枝性,泛美公司使用生长调节剂对其进行调节。盆栽开花时,冠幅达到25-30厘米米。处于最佳观赏效果时,盆栽“淡紫色波浪”、“粉红色波浪”、“玫瑰红色波浪”花团紧簇。15厘米盆栽:移栽后7-10天喷施一次3000-5000ppm的b-9溶液。7天后再用一次。移植后3-4周或冠幅与盆直径齐宽时,喷施5ppmbonzi。在出现可见芽后再用30ppmbonzi喷施以资助。成苗阶段稍微干燥的条件会使“波浪”系列株型更紧凑,可以在植株稍有萎蔫时浇水。如果植株盆栽时过于紧密,通常会更多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高温或潮湿的栽培环境使更多的应用生长调节剂来促进植株生长成为必要。师:上面三位同学利用课下的时间,在网上查的三段文字都相当的不错,大家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刚刚三位同学的三段文字以及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师:你知道哪些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生:我曾经在书看上过,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苋、芹菜等的营养生长,增加产量。用naa促进甘薯、黄杨、葡萄的生根;对苹果、鸭梨进行疏花疏果,促进脱落;对棉花进行保花保果,防止脱落。用乙烯利促进黄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进香蕉、柿、番茄的果实成熟。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师:哪些水果在上市前有可能使用了乙烯利?生:番茄、香蕉、苹果、葡萄、柑橘等在生产实际中可以应用乙烯利催熟。师:生产过程中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会不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生: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得当,不会影响产品品质,甚至可以改善品质。例如,适当施用ga可以提高葡萄品质。如果使用不当,或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则有可能影响产品品质。例如,用2,4-d处理番茄增加座果后,如果不配合整枝施肥,会出现果实多而小的情况;为提早上市而采摘远未成熟的柿子再催熟,其果实品质就不一定好。师:如果你是水果销售员,面对半青不熟的水果,你认为应当使用乙烯利催熟吗?作为一个消费者,你又怎么看?生1:我如果是个销售员的话,看到自己的水果还没熟,我肯定会利用催熟剂,这样可以早点把成本收回来,而且一些反季节的水果还可以卖个好价钱。生2:我不会自己催熟,因为如果弄不好乙烯利的浓度,还有可能会把我的水果催得熟过头,那就我不就亏本了嘛。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我们学习生物就是为了要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应用它。课下希望大家能多找一些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把今天学习的知识更加巩固。【板书设计】1、植物的其他激素: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乙烯  脱落酸 2、植物体内所有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3、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活动与探究】请学生课下,在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查阅资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生理作用,填入以下表格。生长调节剂的名称生理作用【习题详解】基础题第一题:d。因为它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p51,p53第二题: b更准确。a过于绝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由基因控制的,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激素调节只是其中的一种调节方式。p54第三题:p54植物激素种类主要作用生长素促进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第四题:植物激素在对植物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时,并不是完全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调节网络共同调节。例如,在生长素浓度升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p54拓展题第一题:这是因为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能使种子中的脱落酸降解。没有了脱落酸,这些种子就不会像其他种子那样休眠了。然后,大雨天气又给在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要的水分,于是种子就会不适时地萌发。p54第二题:略12345678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engwujiaoan/19011.html

  • 第五章_第五章 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3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第二课时,侧重以信息为主线,讨论生物体内部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把生物学范畴同自然科学融合,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探究,辨证的认识生命。本节的关键问题:内分泌系统是如何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教...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种群和群落

    在“”一章教学中,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其在知识内容、学习目标和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如下教学构思。1 单元知识内容及其学习目标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四个部分。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这两节内容分别是为这两个重点打...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化]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学生运用高二已学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叶绿体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进而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进一步了解nadph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转换为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过程。 2.态度观念...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第1节 地面上的植物】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二)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三)情感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基因在染色体上第二课时教案_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基因的表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染色体、 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5.理解结构与功能相...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具体标准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搞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5.4什么节】5.4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说出信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第一课时】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学目标1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 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实验十一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实验报告|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  2、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实验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1 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是《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的最后一节,课标要求“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活动建议: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收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同时还承担着对本模块知识的最后总结这一任...

    发布于:2014-05-2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