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八年级数学教案 2012-10-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数学教案】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三维目标

    目  标

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

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体;二月革命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进一步认识重大历史问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基本脉络。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情境再现

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及其世界历史意义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教育.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伟大的开端

十月革命胜利的现实意义世界意义

【教学重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放映录像、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本课历史图片和录像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看列宁回到彼得格勒的图,反映了什么历史时期的史实?这幅图真实反映了1917年4月在二月革命后,俄国革命处于关键的历史转折时期时,长期流亡在外俄国革命领袖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情景。二月革命后,俄国将何去何从?回到俄国的列宁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那二月革命是一次什么革命呢?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形势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

1.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体

20世纪初期的俄国,充满了动荡、危机,酝酿着革命。

让学生把俄国革命前的政治、经济状况自己进行概括总结进行整理归纳,借此培养学生的概括和阐释能力。

经济方面: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落后的农奴制度仍然是广大农村的主要经济模式。经济只是在少数的地区有了迅速的发展,因而俄国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农业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80%,工业产值也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按人均计算,19XX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4,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5。)〈概括为俄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政治方面,沙皇专制制度依靠贵族地主阶级和军队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一方面有侵略压迫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本性,另一方面又因实力不足而处于对西方强国的依赖地位。俄国参加一战并未改变自己的落后局面,反而带来了极大的危机,使国内本来就十分突出的社会经济矛盾更加激化(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危机四伏)。123

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体,俄国参加一战,使社会经济矛盾更加激化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

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俄国危机四伏,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尖锐激化,为俄国革命提供了历史条件。

2.二月革命

在讲述时,给学生讲清二月革命的性质,对于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关系,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重点分析讲述。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这是一场自发的革命,主要目标是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于俄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二月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广大工人和士兵的力量取得的;起义的工人和士兵建立了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建立了临时政府。这样,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1.《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后,俄国将何去何从?回到俄国的列宁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苏维埃得到武装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的支持,管理国家事务.这表明它是新生政权的萌芽.但是,在苏维埃中占多数席位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社会主义革命,他们支持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是主要政权,只是一时还没有掌握镇压工农革命的武装.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在布尔什维克党积极推动二月革命向十月革命发展转变过程中,列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也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2.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希望和平,但临时政府却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1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临时政府进行镇压,史称“七月事件”。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讲述革命面临的新形势,布尔什维克党威信提高,许多城市的苏维埃政权转入布尔什维克党手中,革命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

对于十月革命简单讲述即可。最好运用有关录像资料增强学生历史真实感影响。1917年11月6日午夜,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攻打冬宫,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首次胜利。十月革命爆发,俄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最后给学生指出: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从性质的变化来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从过程来看,又不能把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截然分开,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结果,没有二月革命的胜利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胜利。123

3.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

就在攻打冬宫的战斗进行当中,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又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批准了新政府——人民委员会。这两个法令的目的是什么?(《和平法令》宣布苏维埃推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巩固政权的宝贵时间;《土地法令》在于消灭剥削,巩固苏维埃政权)到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

三、伟大的开端

1.十月革命胜利的现实意义

对于十月革命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简略讲解。十月革命在占世界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比较无产阶级政权与资本主义政权的不同,理解二者的本质区别,也就理解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事实。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2.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意义

对于世界意义,应明确以下几点: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它成功地讲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改变了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斗争,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课后研讨】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纳•••卡列尼娜》中描述了一位19世纪末期的俄国农奴主列文,假设列文后来成为了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一分子,他会怎样看待这次革命?

思路:联系19世纪末沙皇俄国经济发展的状态与沙皇俄国的社会矛盾及十月革命的性质来探讨这一问题。

【本课小结】

一战的进行,激化了沙皇俄国国内的矛盾,形成有利于推翻沙皇俄国统治的国内环境。二月革命的成功,显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二月革命后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坚决推动革命继续发展,把二月革命推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6日午夜(俄历10月24日),十月革命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从此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板书设计】

经济落后

政治腐败

帝国

主义

链条

的最

薄弱

环节

二月革命

两个政

权并存

与斗争

十月革命

经过

意义

矛盾激化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shuxuejiaoan/1903.html

  •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怎么求_数学教案-用计算器求平方根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 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2 通过用计算器求值及近似值计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利用计算器求值体验现代科技产品迅速、精确的功能,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程序 教学难点 :准确用计算器求解一个...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最简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从实际运算的客观需要出发,引出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组例题介绍了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本小节内容比较少(求学生了解的概念并掌握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但是本节知识在全章中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作用,二次根式性质的应用、二次根式的化简以及二次根式的运算都需要来...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看图编题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作图题举例

    (1)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根据基本作图作出符合要求的几何图形。几何作图题同一般画图题不同,它规定只准用直尺和圆规为工具,而且每一步作图都必须有根有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外,以后复杂的作图题常用基本作图中的三角形作基础,通过三角形来完成。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如...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菱形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小班数学教案三角形]数学教案-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的概念; (2)正确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联系及区别; (3)能正确地画出一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4)能用符号规范地表示一个三角形及六个元素; (5)通过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矩形 教学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最简二次根式表_数学教案-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设计示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掌握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难点: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计算: 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 简,得到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二次根式先进行化简...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二次根式的化简题|数学教案-二次根式的化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 的化简 本章自始至终围绕着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进行,而 的化简不但涉及到前面学习过的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等概念与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还要牵涉到绝对值以及各种非负数、因式分解等知识,在应用中常常需要对字母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与应用公式 ...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推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是证明同一三角形中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而在推论中提到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这条重要性质也是证明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垂直平提供了方法...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 一元二次方程初三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教学难点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过程 :...

    发布于:2012-11-1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