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制度和政策_第2课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案 2012-10-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2课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知道我国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记住国家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提出的“两个确保”。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的变化,理解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典型历史图片,讲述典型事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评价,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与基本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打破“铁饭碗”、“下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面对社会竞争与挑战;使学生认识到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了职工离退休、失业、就医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二、难点:改革就业制度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和教材,撰写教案,收集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典型事例以及国家的政策、法规文件等。
学生课前调查自己身边人的就业情况和社会保障情况,了解一些流行词语产生的背景和含义,如大锅饭、下岗分流、民工潮等。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学生课前调查的结果或学生的感想认识,设问)什么叫“大锅饭”、“铁饭碗”?它有哪些好处和弊端?“下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怎样看待“下岗”?(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大锅饭”、“铁饭碗”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改革的深化,调整企业结构、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等现象出现,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又该如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就业制度的变化
(教师先利用文字资料、图片等或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前后企业职工的工作、生活状况,然后设计提出一系列问题,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阅读教材,认识就业制度变革的必然性、变化及其成就,理解国家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作出的努力,概括人们就业观念的变化,明确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1、就业制度的变化和成就
教师提出问题:
(1)“大锅饭”、“铁饭碗”要不要打破?为什么?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后,该建立什么样的竞争淘汰机制?又应怎样安置大量的下岗职工?(学生讨论回答)
(2)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实现我国就业制度的转变,逐步建立了什么样的就业机制?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阅读教材了解)123
(3)结合教材“说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变革?
(教师可通过课件或其他方式向学生提供党和国家对我国就业制度转变作出的重要决策和重要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建立新的就业制度是改革发展的必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加深对持证上岗、培训、招聘的理解。(同时,适时地鼓励学生发奋学习,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再就业工程
教师提出问题:
(1)如果你们作为国家或省市领导人,你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下岗职工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
(2)为促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国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国家实施再就业工程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提出的战略方针是什么?出台了哪些优惠措施?(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正文p141—142并概括、归纳)
(3)请结合课前调查的情况,举例谈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效果。(两三个学生讲述身边下岗职工再就业成功的典型故事,加深对再就业工程的认识,)
3、就业观念的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p142的正文和小字讨论回答,再把大家列举的那些变化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得出人们就业观念主要有两大变化的结论)
(教师设问)中央再就业工作会提出的再就业问题,主要是城市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农民存不存在就业问题?党的“xx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实现这一新目标的关键是什么?由此过渡到农民的就业问题。
4、农民的就业问题
(针对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差异实际,教师设计不同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民工潮”问题,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在整个就业制度变革和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今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是“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便是要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的“xx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因为没有农民的小康,中国就不可能称之为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对此,党和国家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子目过渡)就业制度的变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由此提出问题:下岗职工在再就业前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其生活该如何保障?其子女入学的费用该如何解决?在私营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中就业的职工,退休后没有退休金的情况下该如何生活?取消公费医疗后,职工生病需要的大量医疗费又该怎么办?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
(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特别是与改革就业制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列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思考回答上述问题时,可能会说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认识上可能有失偏颇,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加上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尚需一个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党和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123
主要措施和重要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并联系生活回答:
(1)党和国家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做了哪些工作?
(2)国家提出的“两个确保”的内容是什么?它的提出有何积极意义?
(3)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举例引导学生比较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前后,自身实际生活中的真实的变化,体会)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一方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生活的关爱。
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除教材提出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还包括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教师可作适当补充,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通过口述或多媒体展示相关数据,进一步说明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xx年末,全国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2亿人以上,参加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均超过1亿,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7775万。
小结新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就业制度的变化是引起社会保障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就业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
【练习巩固】
1、我国开始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时间是(   )
a、1956年       b、1978年       c、1997年      d、1998年
2、参加自学考试、技能培训等在青年中日益盛行,主要是为了(   )
a、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b、保住“铁饭碗”
c、提高素质,增加收入               d、多拿文凭,提高收入
3、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   )
a、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b、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c、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d、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明确提出的“两个确保”是(   )
(1)确保医疗保险                  (2)确保养老保险
(3)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
(4)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a、(1)(2)      b、(1)(3)       c、(2)(3)      d、(3)(4)
5、课后思考:
推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将会产生哪些新的职业,这些职业会对我国人民的就业产生什么影响?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lishijiaoan/116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