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是什么|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杂文收录 2025-09-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   邵晓东

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它用到语文教学过程 中,能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注意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以达到使语文课堂“活”起来的目的。

一、视听结合,激发兴趣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中学教材中的许多经典名篇,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更利于他们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欣赏春的画面,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又如在教《听潮》一课时,我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一片海潮声中,屏幕上出现了课题,然后是作者的头像和简介。这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文章所描写的境界之中,为达到学习作者以文字写声音的目标打下了基础。朗读时,我用了三段音乐进行剪辑,前一段是海潮声,从“大海上一片寂静”起用的是杜塞尼的小夜曲,“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又配上了永乐大钟的钟声,最后在海潮声中结束全文的朗读。范读结束,学生们掌声雷动。我想这掌声有一大半是给这段音乐的。可以说这段音乐使得这些难得见大海一面的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海潮的味道,同时这段音乐也充分激发了学生们朗读的积极性,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的。这类作品比较重感悟,而运用多媒体朗读可以有效地防止语文课堂中那种烦琐的讲析,更多地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理解与欣赏。

二、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这一特有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与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教学《七根火柴》时, 草地环境的恶劣,红军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及坚定的信念是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呢?我在教学时,先展示电影《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场景片段,通过声光色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实物图画,增设了情境,使许多学生对长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激活了课堂,而且也化解了课文重难点。又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说明文,像《中国石拱桥》《南州六月荔枝丹》等等,由于学生记忆中缺乏相应的认识图式,教学中仅靠语言的理解既枯燥又难懂,这便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可轻易地突破这些难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语言的分析与品味上。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将赵州桥的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说明赵州桥的特征,再体会课文中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二句中“两肩”“各”“几乎”等词的准确性,很显然比起只让学生想象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持久,而且,还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沉闷的气氛,。

三、创设情景,加强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可见,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要在“趣”上的做文章,而“有趣”又必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情感教学的最有效手段是创设情境。多媒体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通过提供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需要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识,变为无意注意并轻松获得,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利用多媒体图片再现,音乐渲染等手段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播放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的录像片,让学生在边看、边听、边领略中进入学习的佳境,由直观形象转入对文字描绘的探究,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先放一段“安塞腰鼓”的录相,在黄土高原上人们忘情地表演的场面很快地感染了学生,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主动思维。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合理,要有针对性

多媒体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也应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切不可以多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思考,也不应该为了追求多媒体的表面热闹,采用大量无关的图形、图像、音频等信息。

同样,多媒体运用应该有针对性,要融入语文课堂,即多媒体应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传统教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没必要非要用多媒体。

2.要符合科学常识

多媒体(特别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一定要科学,不能把错误的概念和原理传授给学生。比如,有一位老师上《月亮上的足迹》的公开课,在课件中演示了火箭飞上月球这一过程的示意图,但是,在上公开课前,有老师指出,示意图中的运行轨迹画反了,应该是逆时针而不是顺时针,才及时纠正。如果在课堂上出现科学性错误,那么就不是一个教师的失误所可比拟的,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时不可掉以轻心。

3.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就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得适时、适度。 例如讲授科技性说明文,如果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事物特点,从结构到功能、用途等,展示得更直观、更逼真,使复杂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那么,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如讲授《故宫博物院》一课,在讲析内部结构特点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配上悦耳的古筝乐曲和生动的解说,学生必将激情难抑,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只要我们适时、适当地运用,就能提高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2073.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