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_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十种意识

杂文收录 2025-09-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意识诱发行动。科学的意识诱发正确的行动。面对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十种意识。
一、 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有优良的传统,也脱不开因袭的重负。在认真清理遗传的同时,创新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可以这么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的立锥之地。
创新的领域极为广阔,从现实性讲,亟待通过创新解决的问题有:重读写能力轻口语交际能力,重课堂讲授轻课外自学,重应试训练轻素质培养。
二、 发展意识。
发展才是硬道理。一门学科,若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那就不该指望学生对它感兴趣。文学是人学,文学也是语文的核心。语文课应该对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熟、智慧的发展与成熟有较大的贡献。
而这一切的前提,合逻辑的推论只能是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对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对本学科的杰出人物与著名学说,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运用,均应有浓厚的兴趣与专业性的了解。
三、 合作意识。
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学生与语文教师的合作。学生的合作态度,首先来源于他对语文教师人格与学识素养的认同,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必要的宣示,需要一些必要的合作技巧,人际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还需要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需要领导、同行、家长以及教研人员的合作。
四、 哲学意识。
每一位成功者,必有其广义的哲学背景支撑。语文界的优秀分子如钱梦龙、魏书生、陈钟梁、李镇西,莫不如此。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也始终是哲学意义上的。读一点古典哲学原著,如老庄孔孟;读一点思想史著作,如李泽厚、冯友兰之作,对语文教师大有益处,何况这些著作原本具备极优美的文本。
有了这样的背景,看问题就会高屋建瓴,想问题就能析薪破理,搞教学就能大气磅礴。
五、 开放意识。
语文本是一个开放体系,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语文教师应养浩然之气,具开放意识。心灵要开放,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不执著于一文一课;课堂要开放,不津津于学识之卖弄,不孜孜于权威之说解;教材要开放,不局限于课本读本,不独霸于教师挑选;作文要开放,不徘徊于命题作文之小径,不逡巡于课堂写作之一途。
开放是“目”,能力养成才是“纲”。凡有利于那里养成之举措,均可施之于语文教学。学学王泽钊,又有何妨。
六、 对话意识。
对话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意识。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与文本对话,要珍惜自己接触文本的最初感觉,并使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摆脱混乱与粗疏状态,上升为一种理性的东西。哪怕它与教参的说法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
以此精神熏陶影响学生,假以时日,学生自会养成与文本对话的意识。自然的推论将是,学生的看法与老师的看法不一致,学生与学生的看法不一致,着就导出了另一层面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诚如是,语文将渐臻佳境矣。
七、 训练意识。
对母语的理解与运用,无疑是技能能力而不仅是知识。能力欲提高,非扎实训练莫办。训练要讲求科学性,训练不等于时间加汗水的蛮干。训练要注重全面性,不能偏废某些方面的语文能力。训练要体现阶段性、层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训练要具有语文性,不能把语文可变成了百科知识课。训练要尽量趣味化,以活动的方式、竞赛的方式、表演的方式出之。
训练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让学生参与训练设计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八、 民主意识。
语文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强化民主意识。学生信息来源渠道早已多样化,教师若固守权威意识,则极易成为笑料。因此,发扬教学民主,实施管理民主,就成为语文教师必然的选择。教学民主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目标 的确立,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检测的实施等多方面。管理民主体现在:学生干部的产生方式,班级规则的制定方式,班级经费的使用方式,班级纪律的维持方式等多方面。
让学生在民主中学习民主,是培养未来优秀公民的一件大事,信奉大语文理论的语文教师赶快行动起来。
九、 高考意识。
高考在不断进步,高考语文题也在不断进步。应付高考是语文教师最低层次的工作,而研究高考语文题,使其发挥对语文教学有益的导向功能,则是较高层次的工作。所谓高考意识之要义尤在后者。
综观近年高考题,重能力、重运用、重积累、重文学,已对语文教学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尤其是“语言运用”这一块,对改变语文教学空虚无力的状况,确实起到了纠偏作用。但烦琐无用的选择题仍然存在,实已成了试卷中的“鸡肋”,应坚决舍弃!
十、 科研意识。
满足于做一个熟练的教书匠,是十分危险的。语文教师的乐趣,正体现在不断探究上,而要做好这件事,树立科研意识就十分必要。语文教师搞教研,要从实践找课题,从学生处找课题。课题要小要实,切忌贪大求洋。不要急于出成果出论文,要有意识的在教学实践中试验、探索、求证,还要结合一定的理论准备,以求水到渠成之效。
养成研究习惯,树立科研意识,是语文教师常教常新、永葆青春的秘方,是语文教师超越平庸、实现自我的捷径。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2068.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