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案创新

杂文收录 2025-09-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以应试为惟一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严重禁锢了师生双方的教学创造力及其应有的发
挥,导致对欲被开发的中国智力资源的深度破坏。正在全国范围推开并深化的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旨在解构这种全预制、全封闭和全垄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教案作为指令性课程实
施的首道工序,更是以其强烈的预设性、规范性和指示性束缚了师生课堂互动中灵性思维的
触发,因此,必须在深切反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教案。
    一、对指令性教案的反思
    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教案难免烙上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诸如被视为教学指南的教学参考
书对教者和学者均产生了深刻的规定性,使双方在狭隘、单一和平面化的思维空间中作谨小
慎微的“精神匍匐”。反思指令性教案,不外乎三种类型。
    其一,无“我”教案。这种教案视教学参考书为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法典”,从教学目
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到小结与作业 ,一应俱全,但“全”则全矣,“特”则差矣;
换言之,教师缺乏具有穿透力的自觉意识去“肢解”课程内容,构建具有一己个性特色的教
学方案。尤其是生命力强、个性鲜明的经典文学作品,亟需底气深厚、才情洋溢的语文教师
在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否则,经典作品很可能被共性化教案“整合”得惨
不忍睹,甚至个性斫丧殆尽——这样“完备”的教案,其实丧“魂”失“魄”而已,当不足
效也!
    其二,无“他”教案。即教师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心中惟有欲达之教学目标 和欲授之教
学内容,却很少甚至全不考虑欲待交往的学习主体,更忽视学习群体之间的诸种个性差异,
忽视他们在课堂特定时空中特定的知识体验及其动态生成。虽然教案中由一个个教学环节链
结成的“教学过程 ”,设计得周密详尽、滴水不漏,却惟独“忘记”欲将精神交往、心灵融
通的学习主体——这一个个鲜活的青春生命及其参差错落、摇曳生姿的“学习生态”。对教
学过程的严密预设,其结果必然是学习主体灵性思维的泯灭——所谓“课堂英雄皆入吾彀中”
是也。
    其三,“泡沫”教案。这更是一种有笔无心、纯粹堆砌教学材料的“码文字”,意在应
付时时处处需要量化的校方对教学的刚性评估,以博得课堂教学有计划、讲规范之类的教学
声誉,掩盖实际教学中那种了无底蕴、苍白贫乏的随意性和私人化。
    总之,以国家教育意志为本位的指令性教案,就本质而言,并不是教师在个性化解读课
程内容(教材)基础上的独创性智慧的结晶,相反已在“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思
维的善意目的下走向了反面,即异化为师生心智活动的桎梏。它在课程流水线的始点与其终
端的统一考试和统一评分遥相呼应,禁锢了教学激情和教学创造力的迸发,客观上导致教师
的思想懒惰、教学缺乏创意,也导致学生长期以来无可奈何地沦为接受性学习的容器。
    二、教案创新——课程创新的突破口
    教案,是一线教师整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术前准备”,就教师教学的总体而言,有
备胜于无备。当然,教无定法、备无常规,然此言并非意在否定备课。备课者,就其外延而
言,有功夫在教外的终身备课,此谓宏观备课;亦有针对特定教学目标 和教学对象的具体备
课,此谓微观备课(即传统的常规备课)。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备课观念的蜕
旧更新,教案自然需要实施一场务实的革命——此谓“教案创新”之真义所在。
    第一,就教学内容而言,教案要着力于凸显个性、闪耀独特的思维亮色。正如任何优秀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可全盘照搬的那样,对文本的解读同样是不可毫无选择地予以复制的。
每位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审美积淀等诸多不同,当他邂逅同样才情独
具的文本时,必然产生独特的、甚至是与他人迥然相异的心灵反应,由此而形成整个教案编
写的特殊逻辑起点。尤其是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给所有读者提供的是开放而多元的文本结
构,完全没有必要以一种外加的理性分析来封闭或自我封闭教师的思路、以致变相剥夺备课
者灵魂深处汩汩然涌出的心解。
    第二,就教学过程 而言,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
活性和多元性品格。换言之,教案要放弃过于强烈的预期性和预设性,以避免教学实施的封
闭化和狭隘化。鉴于教学的最高目的并不是把某种完美的结论给予学生,恰恰相反,是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意识”,锻炼其质疑、批判、求索的科学精神,发展其勇于解
构并善于建树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从备课之始就要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
对话而必然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与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美国著名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威廉·多尔认为课程展开过程中需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模
糊性”“无效性”“反常性”“失平衡性”等,(参见单丁《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
版社,1998.12,第374页)这在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课程的实施中体现得尤为显著,而课程
实施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必然要求教案准备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因此,对目前正在尝试的更具
有先锋意义的所谓“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课例(参见《中学语文教学》2003.4)、甚至
是无教案过程教学(参见《一堂“没有备课”的课》,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
03.4)等等,我们深表欣赏。过于“精致”和“严谨”的教案,自然会强化教师的“导演意
识”,茧缚师生课堂教学中即时即兴的开放性对话,甚至泯灭以师生共享为特征的灵性和智
性思维的闪现。“非指示性”“非预设性”和“无教案过程教学”,均视“过程”重于“结
论”,从而让学生在“框架松散”的探究中获得情意要素与智力因素同步生长的“全人发展”,
换言之,教案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实是课程与教学走向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必要前提。
    第三,就教学对象而言,教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特别是吸纳以质疑批
判为特点的异质思维。这其实是教学过程 走向开放性和生成性而必然演绎出来的逻辑子题。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启发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
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理当选择多样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以
往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备课和教案研制,偏重于用一统化教学目标 和评价标准去“整合学生”,
布置作业 也是人均若干、定性定量、整齐划一,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勉
为其难地趋赴同等的“达成度”——这实在是对个体间合理落差的忽视。为此,教案矫枉已
成必然,备课之始即要有弹性化的区间达成度,不必过于机械地“入格”;对于问题的讨论,
允许“针锋相对”,善待“天马行空”,保护“桀骜不驯”,鼓励“各领风骚”。如是,教
案将超越“导学细则”而升华为促学、游学的指南——这无疑是许多一线教师所热切期盼的
“教案革命”之真义。
    除教案内容以外,其表现形式也理当同步创新。既然教案将不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
“编写”,而是教师教学智慧乃至语文素养的显现,那么,其形式可以自由多样、便于实用
(除了为公开发表而需整理规范外)。尤其是教学成熟的教师,不必拘泥一格。如备在教科
书的页眉页脚、行间字边,道出备课者心灵瞬间的感悟,留下师本之间精神对话的痕迹,这
对课堂操作最为便捷。再如,使用精巧的备课卡片,有利于即兴备课,平素随读随记、随感
随录,点点滴滴、珍藏心智,日积月累、至为宝贵。最后,手提电脑备课,携带阅读两便,
又可长久保存、随机补充——这在课堂教学日益走向网络化的时代,将不失为一种主要的备
课形式。另外,还有无形式的备课,如胸中琢磨、酿成“腹案”——人称“零教案”(参见
《“零”教案》,《人民教育》2003.9)等等。只要重在内涵、利于教学,何妨不断创新。
而从“终身备课”的观念看,备课的功夫在“案”外,根底在日常,对于欲在物理空间和精
神世界作双重“逍遥游”的语文教师而言,作一位有恒心的研究者至为重要,语言文学的新
成果、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新发展,当须时时留意,而自然、社会科学的大世界,也需常年驻
足浏览。
    三、教案自主与教后反思
    上述具有特定内涵的教案创新,其实就是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案的自主化——这是教
师职业角色全方位转换中的一个必然子题。
    课程改革是以课程范式的蜕旧更新为基本内容的。那种全预制、全封闭和全垄断的指令
性课程范式,正受到吸纳了后现代主义理论营养的生成性课程范式之挑战。从全球课程理论
和课程实践的宏观发展趋势来看,生气焕发的后者取代僵化、陈腐的前者,将是一种不可逆
转的必然结果。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化是其主要的实践特征。具体到教
案,除上文三大特点外,应特别补充“教后反思”——且应成为教师普遍和内在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教后记”作为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应成为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此后”的备
课、酝酿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案,无疑是一种必要的先期投资。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2070.html

  • 【研究性学习课题】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世纪后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一个专家代表团出访德国,按计划参观一所中学,却被这所中学的校长婉拒,理由是学校停课一周进行学期课题的结题。这反而加重了我方代表团的好奇。据了解,在这所中学,每学期都有学生和教师讨论的全校性课题,学生可以就此做成各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_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研究性学习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现状|质疑我国中小学教育(争鸣)

    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试负担、作业 负担极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就成了政府到教师一致赞成的口号,出版了很多论文、著作,但少有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众所周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 、应付考试,学生负担(作业 负担、考试负担)太重,教师与学生都没有时间也...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初中科普手抄报一等奖作品_初中科普作品教学教学建议

    近年来,科普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2001年春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新教材,阅读部分的第三单元均是科普作品。该单元共5篇课文,除《大自然的语言》是传统篇目外,《卧看牵牛织女星》、《莺》、《数字杂说》和《月亮上的足迹》4篇课文均是新增加的。...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语文研究性课题_语文研究性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阶段,研究性阅读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只注重积累课文中的语文知识,且众口...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 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 (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生物课初中什么时候开始读|初中自读课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自读课文教学时存在短视行为:不是视自读为教读——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读,就是视自读为不读——完全放任自流根本不作指导。如此一来,学生自我阅读与独立理解能力日见萎缩。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自读课型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真正让学生在自读中培养...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过犹不及|过犹不及

    “”这句话,也许是孔子说的吧。它的意思是:过分和达不到是有相同效果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的例子。比如,寒冷的天气和炎热的天气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列举这样的例子,我要说的是,作文中的事情。作文中的,与生活中的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不同的是,作文的作者往往对此...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 培养语感的方法途径|试论培养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了个体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语境及语言深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语感敏锐的学生,在完成阅读题、语法题和写作题时,往往做得又快又好。语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 一、从日常生活中习得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

    发布于:2025-09-2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