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改革原点的思考|面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杂文收录 2025-08-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杂文收录】

何昭煜

 

     语文教学何去何从,这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都在研究的课题,也曾在一段时期困绕着一些语文教师的问题,特别是百花齐放的新的教育观和新的教学观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应该走如何的路,这更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我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什么思想下都好,语文教学他不能脱离培养人的语文能力,文学的素养,以及人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新形下语文教学还要求我们更多地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点在不断改版的新教材新大纲中也很明确地提到了,但作为具体的实施者——老师,我们又如何运用的更科学,更合理,我认为下面这些是不可不考虑的。

    首先,必须改善改进当前的考试制度,语文如何教,就目前的情形来看,还是取结于考试怎样考,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出路,还是从考试制度上下手,改进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方式。众所周知,以前有一段时间里语文的考试都是统一的A、B、C、D、四个选项,统一的标准化答案。而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但墨守成规的仍占比较大的一部分 ,改革的步伐比较慢,还是教哪篇文章就考哪篇文章,这种考试势必会造成老师课堂上教答案,学生在课堂上记答案,课后则背答案,考试也就只好默答案了,学生成了一个完整的记忆机器,如此以来又怎能培养出真正的有用之才呢。就现在来说吧,考试内容虽然有了很大的改革,但有些问题仍是令人担忧的。

    其一,这种考试的方式是否有待改进,难道语文能力就是靠一支笔,在一张纸上写的能力,那么其他的听说读的能力该如何体现和考核。其二,目前的考试还是出题给标准答案,改卷也是照标准答案进行,即使有个别的题答案不太固定,但很多的改卷老师也懒得费哪个劲去琢磨,怪不得大作家王蒙考学生的卷还考不好呢!我们都知道,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不同的学识,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角度,是可以理解出不同的结果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难道你又能说你的答案是对的,他的答案是错的?所以这种考法,无形之中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成了阻碍学生思维良性发展的一大杀手。  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是既无奈又无助。

    其次,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必须彻底的转变。多少年以来,很大一部份老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惯性,那就是我教你学,老师老老实实的教书,学生规规矩矩的学习,老师在处理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考虑过多的是老师如何教书本的内容,而对学生怎样去掌握这些知识却较为忽视。所以语文教学传统上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则成了纯粹意义上的观众和听众。从字词句到段落中心,老师逐一进行讲解,生怕学生听漏一点,学生则一字不漏地抄好笔记,就怕抄漏笔记,下课还找同学的来对。这样下来,一节课学生忙于抄笔记,真正属于自己动脑进行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却是很少,毫无疑问这种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封闭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老师首先必须彻底改变固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当然这与当前的教育大环境还不太一致,这也许会使老师在某些方面吃点亏,例如急功近利的成绩,但如果都这样想,那么教改也就举步为艰了。)把以往的给水变成教学生怎样去找水。这个道理很简单,教师即使有再多的水,而只是给水学生,那么给一杯才是一杯,给一桶才是一桶,学生即使得到了你老师全部的水,那么最多也就是与你同等水平,永远也不会超越老师,我们都知道科学家的老师未必就是科学家,正所谓青出于蓝甚于蓝吗,这才正常。不然的话社会也就怕不会有进步的一天了。所以老师只有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找水,学生才会真正有永远喝不完的水。

    第三、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因素。虽然说教无定法,但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在设计教案时较多考虑是自己分析课文的方法,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怎样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更有效的锻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学习的指导思想:

    (1)、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探索。任何一篇课文,如果老师只是一味讲的话,即使你讲的很精彩,学生也听的很认真,那么学生得到的也只是你老师潜意识的东西,学生如果形成了老师讲什么他就信什么的思维模式后,那么他对问题的看法也就不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创新学习又从何谈起呢?探索质疑是创新之路,敢于怀疑权威是创新的前提,只有怀疑只有创新。因此说,老师在讲课时教给学生的更重要的应该是对某一道题如何进行分析的方法以及怎样寻求其他答案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去体会、品味,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同时,在教学过程 中也应充分体现民主教学,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倡答错无罪,人人都有机会,使到学生能够通过多角度,多思维去分析问题。

    (2)、以兴趣为动力、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往往少不了创新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催化剂。例如,在上作文课“如何学会观察”时,为了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老师先做了一个剪纸的小魔术。示范时老师剪出的是一个大圈 ,而学生自己动手时剪出来的则都是两个小圈。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则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进行第二次示范剪纸的过程,让学生认真观察,终于找到了答案,学生尝试了成功的喜悦,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作文,这样学生也就从面到质对如何写观察作文有了较好的理解,学起来轻松,写上来见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大大得提高。语文本来应该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他有趣味性的特点,而不少学生不愿意学语文,其中一方面的原因也就是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一种纯粹的语言文学的工具课,大大削弱,甚至忽略语文的趣味性,而整节课也就是一些简单的机械操练,给学生的感觉是枯燥无味,久而久之 ,学生对语文也就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为此给我们的提示就是:老师无论在处理哪一个知识点都要考虑学生怎样才会乐于接受。乐于接受才会乐于思考,乐于思考才可能有所创新。

    (3)、创制学习语文的环境,营造生活处处是语文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借助一些设施使学生在一种安宁和谐的氛围里进行学习。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一些场景的布置,使学生置身于语文世界之中。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个性,让学生的情感、思维、动作都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全方位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课外,应该尽量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去学语文,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招牌广告上的别字错句,然后举行一些活动,也可以叫学生收集身边的故事,然后举行故事大赛,让学生从中寻求乐趣,也受到教育,得益非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是语文。

    第三、跳出教学内容的因循守旧的框框,大胆改革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的任务并不是单一的把教材里的内容教给学生就完事了,而是通过分析教材,教会学生如何去学语文这种方法,当然并没有否定要掌握教材内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既然是个例子,就有着向导的作用,我们就应该利用这种向导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去品味语言文学。就教学内容本身来说,同一内容,不同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结论,例如《〈论语〉十则》中,学生对“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就会有很多种的解释,有的学生会理解为“温习旧的知识从中会有新的发现”有些认为“温习旧的知识能够为了更好的去学习新的知识”,等等。这些结论都合情合理,我们老师都应大胆地接纳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前提下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目前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都是从字词句,文章的段落大意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好像这些知识非教不可。其实不然,有些学生本身借助工具书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甚至可以不讲,避开一些简单机械的操作,把时间用在拓展一些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因此及彼,触类旁通方面,学生对知识面的掌握才会更广些。

    第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应改进。旧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学习的效果就是看他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了老师、书本传授的内容的多少。而我认为文学修养的培养往往不是立竿见影,他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慢慢而成的,所以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单单停留在一节课掌握了老师、书本传授的知识多少这一点上,更重要的应该看在学习的过程中到底掌握了多少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否学会了如何去解决疑难,创新思维是否得到培养,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方面,而老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学习时,则不应该过分纠缠在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答案上,相反,更应该看重学生是如何得出答案的方法和过程,这样才不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思惟和创造能力。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的精神,创新学习的意识,创新学习的思维,创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实践证明创新学习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切入口,而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及改善落后的教育制度则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保证。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awenshoulu/161057.html

  • 简爱闪光哲理句_哲理的闪光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

    发布于:2025-08-25

    详细阅读
  • 切实提高重视程度_重视双基,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也谈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

    重视双基,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也谈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西安市56中 薛 峰邮政编码:710038 电话:029-83576460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建构汉语言体系这一宏伟的母语金字塔的基石。要使这一基石坚固,必须具备坚固的材料和科学的组合。在...

    发布于:2025-08-25

    详细阅读
  • 因为简单所以快乐_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在当今竞争的高速公路上,你追我赶的现代人,绝大多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达到“简单并快乐着”的最佳状态。但现在看来,这种生活状态只能是一种奢想或内心的祈祷,因为大家都被实实在在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迷失自己。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把人们折磨得精疲力竭。人格商品化带来的虚伪、利欲,导致精神的贫乏、失落...

    发布于:2025-08-25

    详细阅读
  • 【同学们聚会的发言稿】给同学们的话-教师发言稿

    给同学们的话亲爱的同学们: 弹指一挥间,与大家相处的日子已近一年了,在过去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每天醒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你们,你们今天能守纪律吗,能学好知识吗,过得快乐吗,每天有每个同学的影子在我头脑里快速的闪过,每天都有若干个担心,为每个同学表现的进步和优秀让我高兴,为每个同学的不足不停的思...

    发布于:2025-08-25

    详细阅读
  • 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_教师的23条军规

    自古以来,国有国法,行有行规。如今做教师的,毕竟不同于以前的先生,从政策面上讲,做老师的规矩是时常在变的,当然,如今的规矩也不叫“行规”什么的,而叫“职业道德”或者“行为规范”,或者“公约”什么的,但这些都不重要,只是它的行文太过于官样化,摆在老师面前是当不了真的,事实上这些东西也无法起到实质性的约...

    发布于:2025-08-25

    详细阅读
  • 努力做一名研究型教师_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

    教师决定着课改的成败。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首先,教师在重新确立在教学当中的角色时,遭遇作为教学组织者在诸多领域的知识、方法和实践经验储备明显不足。教师角色的确立,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的行为,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走向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教...

    发布于:2025-08-25

    详细阅读
  • 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着_理念蕴含点滴中

    济南师范学校 张勃 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是目前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大多数教师并不十分明确。 前不久,一位教育界的同行被邀请参加某小学的开学典礼。典礼上,学校的几位领导依次上台讲话,讲话内容如出一辙,且都是大话套话,全然不顾学生们听得懂...

    发布于:2025-08-25

    详细阅读
  • 坚持细处入手_从细处入手,创建优良班级

    太和一中 刘斌初中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年级,学生在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纪律观念、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方面能否朝好的方向发展,直接影响着他在整个中学阶段能否健康成长。尤其是新班级的组建初期工作意义更重大。因为它会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级是否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是否能够良性发展。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具备这...

    发布于:2025-08-25

    详细阅读
  • [从设定目标开始阅读及答案]从设定目标开始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荣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间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

    发布于:2025-08-25

    详细阅读
  •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内容]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福建福鼎市茂华学校 唐炯武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可以塑造人,改造人,象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通过文学教育,可以把庸人变成知名之士。《论衡》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名叫子路,未入孔门时,是“勇猛无礼”的,经过孔子的教育,“卒能政事”。针对文学的教育...

    发布于:2025-08-2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