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生讲座|王栋生的追求

语文教学反思 2025-06-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语文教学反思】


教师人文素养:传道授业第一级台阶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虽然不像工农业生产的失误那样会立刻导致严重的后果,但会隐藏在一个漫长的时期,而当其滋蔓之时,真是天命难回。” 

    “如果把那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极端的应试教学也称作‘教育’,是教育的羞耻,也是对教育的玷污。” 

    这些言辞尖锐的话语出自一位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教师王栋生。有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如今“应试教育”盛行的前提下,提“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的。王栋生传达的只是一种理想,勾画的是教育的乌托邦:“要今天的人呼吸明天的空气,可能吗?” 

    可现实中的王栋生不仅在传达理想,更在创造现实,他并不认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明天的空气”。“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明天,可是现在就把他对学习的热爱一扫而光,他还会有明天吗?” 

    只吃馒头不读诗,是另外一种死法 

    晚上9点多钟联系到王栋生时,他正和几位朋友聊天。后来得知,这几位朋友是三位30多岁的男教师,因为对应试教育感到“绝望”而聚到一起。 

    王栋生戏称他们是一群孤独者,这种孤独者组合总是吸引着那些对教育有理想、有反思的教师。这天晚上,他们磋商一套旨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讲座计划,直到凌晨一点。第二天早上,王栋生还要走进任教的南京师大附中,8月31日学生开学,他不得不用一些精力去对付市里安排的“期初考试”。 

    对于南京师大附中的学生来讲,能够在王栋生所带的班级里读书,应该是幸运的: 

    他从来不给学生排名次,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下不了手”。 

    如果学生病假后来上课,他一向不要求补作业,“病后一般比较虚弱,等他痊愈了再说。” 

    遇到学校里急匆匆跑着上课的学生,他会伸手拦住:“别跑,小心摔伤了;既然已经迟到了,就慢慢走,下次不迟到就行了。” 

    需要读学生作文时,他会先问一句:“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在他眼里,学生是有思想的人,需要得到尊重。当教师多年,他从没让学生写过“日记一则”、“假期日记”那样的题目。“学生虽然小,也要给他们灌输权利意识,日记是私人隐秘的世界,有权不让别人看。” 

    他说,“教育的目的其实极为简单,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地活着,让他们像人一样地活得美好。” 

    与其他老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不同,王栋生的情感经常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倾斜,有时并不在意一碗水要“端平”。 

    他学生的语文试卷上几乎没有出现过58、59、60这样的分数。他的理由是:如果给了59分,学生可能会怀疑老师有恶意,而给了60分,也会有家长认为是老师的恩赐。如果学生分数接近及格,他会给61、62,有诚实的学生找到他说总分算多了。他会平静地解释,这几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学语文的状态。学生马上理解,老师是不想让他难堪,进而会更勤奋,因为下次如果再被照顾会很不好意思。“这些孩子将来更有可能成大事,或许会改变社会。再说,语文这个学科很难用一张试卷作出评价,当真这两分就能显出高低吗?” 

    一次批改完一个学生的作文,他给了76分。登记成绩的时候他发现这个学生已经连续4次得了76分,如果第5次还是76分,他有可能对写作丧失兴趣。他把学生作文反复看了几遍,决定给82分。过了好多年,学生还清楚地记得那个82分,回忆起“看到成绩后,简直激动不已”。 

    他主张重视情感教育。 

    1999年高考前夕,班上有名学生夜间突发心脏病去世,学校考虑到王栋生是老教师,要他去向学生宣布死讯,“这在我是多难的一件事啊!”全班同学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他终生不能忘记。 

    当时曾有人主张“尽量保密”、“淡化处理”,担心影响高考。但是王栋生坚持认为这是教会学生直面人生苦难的课堂,如果不让学生去送别,说明学生作为人,其人格情感是有欠缺的。那天倾盆大雨,全班同学都去送行,男女同学都哭红了眼睛。“不可否认,这件事对学生刺激很大。后来,一些同学的考分有可能因此低了几分,但是和此前相比,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有人性的人啊!” 

    可他的这些做法往往被视为不合时宜。有校长说:素质教育不过是媚雅,考取大学才是正经,犹如吃馒头和读诗,诗能吃饱肚子吗?只有选择吃饱馒头。 

     “他只宣传不吃馒头会饿死,但是他不愿承认,只吃馒头不读诗,是另外一种死法。”在王栋生看来,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有理想,如果没有理想和追求,必然委琐无比。持那种消极言论的人,不配搞教育。  12

    只是为了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找到好读的精神食粮 

    不久前,王栋生参与编撰了《现代教师读本》丛书《人文卷》。《人文卷》分为八个章节,贯穿其中的思想就是——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对王栋生而言,这是项有意义的工作——为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作一些努力。 

     “通过快餐化的阅读就达到目的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试图把一些基本理念和精神标杆介绍给教师读者,至于如何去读,去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去实践去贯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编书的过程中,王栋生经常会把要选入其中的名篇读给学生听。 

    他记得给学生读摩罗的文章《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时,有些学生热泪盈眶,从中他们看出人对生命的追求,要好好活着,要时刻保持生命的冲动。黄永玉曾经对人说过:“年轻时读到巴尔蒙特这句诗,蒙着被子大哭一场。”在各地演讲时,王栋生把这首诗读给中学教师听,许多教师却没有反应,一点儿感觉都没有,这让他很不能理解。 

    而提到“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90%以上的老师不知道晏阳初是什么人。书中他特意选编了晏阳初的《在欧美同学会上的讲话》,“我一定要让中学老师知道谁是晏阳初。” 

    近年在一些地方和同行交流时,他还发现语文教师不读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每次报告做完,留下一点时间请老师们提问,老师们递上来的那些条子大部分是打听高考的。他很疑惑:“难道我们的教学工作除了高考就没有其他可谈的了吗?”特别是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骨干教师培训进修班,按年龄,都是各地的教学中坚,可是除了高考,他们往往就没有其他感兴趣的问题了。“我们应当看到应试教育的泛滥对教师专业发展形成的阻隔。”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甚至达不到文明社会的一般要求。”王栋生担心地说。有一则没公开发表的中学教师读书的信息,虽然不是很精确,但是有价值。某校教师个人每年人均购书的金额不到15元,而该校教师年收入年均3万元以上。 

    丛书主编钱理群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目标提得比较大,其实期待并不高。只是为教师提供一套好书,包括经典的和现代的,让教师在短时间内找到好读的精神食粮。” 

    在为《现代教师读本》作序时,钱理群写道:“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就是‘把学生放在自己心中’。”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致,心向往之 

    上海《教育参考》主编吴国平是这套丛书的执行主编,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与有共同追求的志同道合者对“人文素养”取得了共识:“要有独立的人格,有精神追求,有平等的意识,有强烈的责任与操守。知困而学,知难而进。”他推崇钱理群先生的一句话:现代教师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不能致,心向往之”。 

    他说,“教育”是一个大家都习惯的词。而实际上,大家都在说的教育仅仅是知识的训练,“古人说‘教书育人’,而今天的教育却是‘育分育人’。”表面上进了学校就是在实施教育的功能,而实际上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基本的生存状态是围绕着分数转的。 

     “这种‘教育’是打了引号的,只有‘教’没有‘育’。只强调传授知识,而把育人的功能抹灭了。”他担心这样只会离真正意义上“对人的重视、关怀、全面发展”越来越远。 

    吴国平认为,在所有的事业中,只有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师没有理想和信念,是非常可悲的。“在教育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怎么强调教师的作用都不为过。”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王尚文教授这样描述“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当前的教师,看大地看得多一些,看天空看得少一些。”他有些担忧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教师都注重实用实际,对那些形而上的理念和追求考虑较少。 

    而王栋生却被大家一致认为是人文素养的“楷模”,他呼唤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教师的道德修养都必须高于社会的一般,如果不能保证教师具备这样的素养,整个社会的发展伦理必然会走向荒谬。”他说,社会分配的不公,无所不在的金钱诱惑,教育领域的种种腐败,正在腐蚀一个时代的教育,这就需要大批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知识分子来管理教育,教师应该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教育的发展。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yuwenjiaoxuefansi/158448.html

  • 口语交际100字左右_《口语交际1》教学反思

    今天我刚上完第8册口语交际一:推荐或自我推荐。我参考了教参上的案例在提出班里同学谁适合担任班委这个问题之前让学生考虑我们班现在需要那些班委? 学生发言了,首先出炉的是“和平委员”,原因是开学这段时间课间疯打的不良风气又悄然抬头了。说实话,作为老师我也发现确实需要这么一个管理者,但还在酝酿。但学生早想...

    发布于:2025-07-09

    详细阅读
  • [《碧螺春》课文]《碧螺春》教学反思

    在《碧螺春》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要想引导学生体悟出来,就得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真正喜欢中国的茶,理解茶的文化。 学习该课文时,我就让学生抓住“久负盛名”一词,让学生猜一猜,碧螺春久负盛名到...

    发布于:2025-07-09

    详细阅读
  •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

    首先,大力宣传倡导自学向学生讲解阅读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自学产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出时间安排自学环节,让他们自学的愿望。 其次,选择适当的阅读自学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遵循学生自学...

    发布于:2025-07-09

    详细阅读
  • 【巧妙插叙】巧妙插叙,激发情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如讲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一个小标题“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中叙述着:“ 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

    发布于:2025-07-09

    详细阅读
  • 一节好的公开课_一节公开课给我的启迪

    香港与大陆同属于中国,但是由于制度及历史背景的不同,教育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异。有机会倾听了来自香港的年轻教师的一节语文课,受益匪浅。 我们不说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单说说她在课堂气氛的营造上给我的启迪。 1.从她的服装上看。她,一件普通的白衬衫,黑色的西裤,虽然简单但不失庄重,给人一种亲和...

    发布于:2025-07-09

    详细阅读
  • 研究性学的书_倡导研究性学习

    倡导研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贯穿课堂始终,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通过对所要学习的对象进行探索、体验、分析、提炼、总结,以便获得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与技能。这显然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必然要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要能解决问题,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任务。思想政...

    发布于:2025-07-09

    详细阅读
  • 《会走路的树》教学设计_《会走路的树》教学反思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苏教版小语教材把《会走路的树》编进二年级下学期课本,正是把课文当载体落实这一目标的良好举措。   这篇童话语言浅显流畅,故事有情有趣,...

    发布于:2025-07-09

    详细阅读
  • 浅谈小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浅谈小语教学中的想象导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象感人、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如诗如画的记叙文、诗歌。因此,教师应借助语言文字和图片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审美世界,从而对语言文字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这对吸收美的语言,升华高尚情趣都有重要意义。而想象导读就能很好地...

    发布于:2025-07-09

    详细阅读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_《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大都不喜欢学。要顺利地完成这节课,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上课,我就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让学生齐诵曹操的诗,让学生讲曹操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

    发布于:2025-07-09

    详细阅读
  •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_《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反思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记叙了汤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钓到的大鲈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公共规定。教这篇课文,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把课文读好,弄清课文讲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明白课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学过...

    发布于:2025-07-0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