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配画《松鼠和松果》|《松鼠和松果》教后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2-12-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松鼠和松果》教后反思
  《松鼠和松果》是一篇写松鼠的童话。课文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体会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教学后,我有几点感想:
  1、读要充分,要有质量:
    “读”是学习语文的法宝,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书,有目的地读书,以读代讲,读中领悟课文的真谛,教师在这当中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者说是引路人。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设计了多种朗读形式,如: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赛读、引读、表演读……但读书不光要充分,更要有质量。开始学生的朗读乏感情,是机械的、没有活力的。但我真正的走进了课文,我会随着课文中小松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我觉得我就是课文中的小松鼠,然后我就通过入情入境的范读引领学生去体会松鼠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受到了感染,达到了情感的共鸣,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争先朗读。在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时,我通过评读、赛读,或一句巧妙的点拨,不但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更提高了学生交际、朗读水平,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词句感悟,加深理解,增强语感:
    我在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交流。教学中,适机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文中的重点词句。如:(摘了一个又一个),理解摘松果之多、(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体会松鼠很爱吃松果,进而感受到了小松鼠的高兴心情,这样学生的朗读有了情感的寄托,自然丰富了语感。再如:让学生解疑“为什么说是个好主意”?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再用“如果……就……”说一说。这一环节不但是对课文的理解,更是学生发展语言的一个训练。
  3、课文回归,情感升华:
    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夸张,爱幻想,好表现。当学生当小松树表演完今后将是一片茂密的松树林时。我创设一个小情境:孩子们,你们看,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祖孙三代都来了,来到了这片茂密的松树林里,吃起了美味的松果,可真高兴啊!来,让我们再齐读第一自然段!引领学生回到课文中体会小松鼠的担忧在他们的努力下并没有成为现实,子子孙孙的松鼠们依然那样高兴。学生感受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在教学中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与本人自身能力有关,特别是低年级朗读指导方面还需要更深一步研究。我想如果我课前能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环保重要性的资料,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在感受小松鼠的担忧时,提出自己对人类将来的担忧,那么这样一来,学生能更真切、更实在地感受到松鼠担忧的必要性,从内心深处更认同作者的看法。这也就是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

 《松鼠和松果》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反思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更应认认真真地对每一节课做好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1234
  通过今天我执教的一堂公开课《松鼠和松果》,就使我想到了很多:
  1、要想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理解课文更透彻,自己必须成为一眼流淌不息的“泉”:
    虽然,自认为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可是,心里总觉得没底儿。要上公开课的前一天,我向有经验的老教师们请教,刘老师认真帮我修改了教案设计;董老师看了我写的教案后,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要想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理解课文更透彻,自己必须成为一眼流淌不息的“泉”……我深深记住了这句话,为了吃透教材,我先找出课文的重点:课文叙述的是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孩子体会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针对这些要求,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保护环境”方面的资料,如:从网中搜集洪水泛滥、沙尘暴、光秃秃的山、茂密的松树林等,以增强孩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把课文逐字逐句地研究一遍;把设计到的问题再梳理一遍;把孩子们有可能提出的问题也做了充分准备。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就塌实多了。
  2、较强的应变能力,是我应该提高的: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常常会有意外的场面突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及时灵活的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走自主探索的道路。我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如:在分析课文的开始,我让同学读完课文后,请孩子们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本来把孩子们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做了充分准备,但出忽意料,孩子们并不是按我的思路按顺序提出问题,如:提问题的同学,一开始就提出“为什么说‘几场蒙蒙细雨过后’,才长出小松树呢?”这个问题应该在课文的最后才可以提出的呀!我不假思索地说:“咱们先从课文的开始提问题吧。”硬生生地把孩子的思路拉到了自己的思路上来了。因为没有及时得到答案,这名同学只好悻悻地坐下了,眼里流露出一丝失望……现在想来,如果我能把这个问题委婉的绕一个弯,事情就不会这样尴尬了。如:我可以这样做“种子不但需要土和阳光还需要水,有了雨水小松树就长出来了。那么咱们来看一下,小松鼠为什么要种松树呢?”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到了课文的开始。
  3、课堂教学讲求实效,不能“玩花样”:
    虽然这堂课,我按照步骤要求,一步不落的完成了,可我总觉得有不足,是什么呢?在翻阅一本教育用书时,我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课堂教学应讲求实效,不能“玩花样”。对,是我讲的课太肤浅了,不够深入,不实用。如:我在课始,引导孩子复习生字时,(因为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先出示卡片齐读,然后做 “摘松果”的游戏复习生字,看上去眼花缭乱,花样很多。却使我在这一环节上占用、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先前总以为,只有运用各种不同的电教手段,才能上好一节课,但是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只有在相应的课堂上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的,有时会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积累每一点、每一滴教学经验,多思考一些对教学有用的问题,做到踏踏实实,不玩花样。
  相信,我的课会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丰富起来!我也会成长起来的!1234

 让学生在质疑后学会探究解疑──《松鼠和松果》教后反思
  《松鼠与松果》一文通过一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的所想所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教育效果。松鼠想的这个“吃一个、埋一个”的主意,正是松鼠环保意识的具体体现。因此,这是课文的关键点,也是教学的关键点。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深化明理。从整个教学设计上来看,这个环节的处理是成功的,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但是,看起来好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也或多或少会出现不足之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就第4自然段中“对,松鼠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一个”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各自的疑问,有针对词语的(如:“主意”是什么意思?);有针对句子表面意思的(如:松鼠想了个什么主意?);更有寻根问底的(如:松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主意?)等等。我呢,则沾沾自喜地解答他们的疑问,却不知道自己疏忽了一点:质疑问难是一种能力,解疑释疑更是学生应该提高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怎么能被教师的分析讲解所代替?它应该是学生在自主学文、自主探究下慢慢形成的能力。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抹杀了孩子自主探究的兴趣,而没有兴趣的孩子是不会主动探究事物的。
  就本文而言,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什么呢?原因有三点:其一、本文故事性强,内容也不深奥,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二、就当前社会环境而言,环保这一话题学生较熟悉,即内容贴近生活。其三、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尝试自主探究、解疑。
  “读”是学习语文的法宝,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书,有目的地读书,以读代讲,读中领悟课文的真谛,教师在这当中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者说是引路人。
  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有进行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培养与提高的。

《松鼠和松果》第二课时教后反思
  《松鼠和松果》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松鼠的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体会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第一课时认读了这课的11个生字,并指导书写了“以、后、更”3个生字。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要达到的目标是:会写“主、意、总”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以及德育目标:为使我们居住的环境更美好,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木认养活动。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成功之处有这样几点:
  1、课程一开始是通过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进行组词的复习:
    将14个字分别写在14张彩纸上。彩纸有红、黄、绿、橙、紫、褐、粉等多种颜色。每张纸的形状也有所不同,剪成苹果形、圆形、花瓣形、菱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状。目的是用多种色彩 和形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游戏方法如,甲:我是“以”,我的朋友在哪里?乙:我是“后”,你的朋友在这里,大家跟我一起读“以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兴致一下子高涨起来,引起巩固字词的兴趣,加深印象,积累语言,突出“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这一要求,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1234
  2、在本课高潮部分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种树除了能提供食物以外,还有什么好处?
    学生有的能答出,有的答不出。此时教师相机出示投影,上面有图画,还有语言加以说明:
   ⑴ 我们可以挡住风沙;
   ⑵ 我们可以不让水土流失;
   ⑶ 我们多制造些氧气吧;
   ⑷ 真凉快;
   ⑸ 美化环境。
    图画用儿童喜欢的方式绘制,如:
    大树和花朵身上画上眼睛和嘴。抽象的道理用第一人称叙述,使其通俗浅显,亲切生动。再加上我的讲解、点拨。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放大,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这节课变得充实、厚实起来,从而形成开放式的学习新领域。给听课的老师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指导写字这一环节,我是将“主、意、总”这三个字很工整地提前板书于黑板上,用屏幕遮挡住。目的是,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讲到这里时又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并且心字底中的卧钩用红笔标识,突出重点,化难为易。让学生分析每个字的书写要点后再书空、写在格中。如果这里再让学生比一比谁写得最漂亮就更好了。
  本次课的不足之处是:
  学生朗读得不够好。
  这篇课文我提前让学生分三次共读了至少18遍了。我原以为这样学生会读得熟练些。做不到有感情,起码也能正确、通顺些。但是也许是平时朗读的训练较少,如从没有让一排学生站起来朗读课文。加上学生可能有些拘谨,张不开嘴。致使站起来读的同学声音很小。在转天11课的教学中,我又采用了这种方法:一组一个自然段,站起来读,(11课共有12个自然段,第10课有6个。)效果非常好。大家抢着举手,都想读一读,声音也很响亮,比较流利。很显然这是前一天练读的结果。
  这个环节的失败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课就要多读,并要读好: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重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对话,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读书是写作的前提,头脑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多了,下笔才会传神。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兴趣,指导孩子们朗读的技巧、方法,培养几个读得较好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通过这堂课,我进一步领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工作,让学生学好语文这一学科。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1932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