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教学视频】《看电视》教学片段分析及课后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2022-12-1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一:
  当时我正准备组织大家以小组的形式学习生字。我说道:“请大家在小组中学习这些生字,读准它们的音,再讨论一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未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己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讨论,我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了孩子们的声浪中。我怕孩子们没听清要求,又提高嗓门,把后半句话重复了一遍。我在参与有些小组的讨论中,发现还是有不少孩子没有听到老师后半个要求。
  分析:学生们还没有听完老师的要求,便展开了讨论。表面看是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有不少小组只是停留在了对字音的反复学习上,并没有对每个字作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片断二:
  熟读了儿歌之后,我问大家:“课文里说到了家里的哪些人,他们都喜欢看什么电视?”孩子们纷纷举手,其中甲回答了这个问题:“爸爸喜欢看足球,奶奶喜欢,嗯──”甲稍微停了一会儿,正思索着。这时有那么几个孩子,边举手,嘴中边喊着:“京剧,京剧!”甲尴尬地望着我,嘴里咕哝着:“噢,京剧。”坐下了。
  分析:甲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只作了短暂的停顿,稍加思考。其余孩子便没有耐心听下去,着急的代替他回答。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甲思考、回答的权利。
教学片断三:
  在拓展说话训练时,我要孩子们用谁喜欢看什么的句式说说家里人喜欢看的电视。乙说道:“我喜欢看动画片。”几个同学发言之后,我见丙举手特别积极,便请他发言,他说:“我喜欢看动画片。”此语一出,有的孩子便说:“刚刚说过了!”丙不服气,有些委屈地说:“我又没有听到。”
  分析:丙在别人发言时,没有认真听,结果,重复回答了。
【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对孩子“听”的习惯的训练、培养。“听”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讯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极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造成障碍。特别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已有知识局限,正是应该大量听记、大量输入、大量积累的黄金时间。而我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孩子们才会在课堂上有这种表现。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平时的小练习中,就发现有的孩子不愿静下心来听老师读题释题,往往审错题意;有时,孩子们的作业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看来,注重对孩子“听”的训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一般课堂上的 “听”有以下几种常见模式,即:老师听学生(从上至下)、学生听老师(由下往上)、学生听学生(平级)。针对此,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以身作则
  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做其他事。在孩子发言的过程中,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孩子的回答。对孩子的发言,给与适当的评价。   
二、细化要求   
  以往,一直要求孩子们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孩子们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或发言的人;要听清老师或发言的人的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   123
三、进行评价 
  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孩子这一阶段“听”的表现,做一个总结。评价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内容为老师提出的听的要求。通过评价,发扬优点,更重的是指出了孩子们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四、表扬鼓励  
  在对孩子听的习惯的培养中,少不了孩子最能够接受的方式:表扬鼓励。哪些孩子做得特别好的,应及时鼓励,必要时,要把文章做足。当然,老师更应关注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

让学生敢问乐问──一年级下册《看电视》教学片段及反思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小学 吴金红
【教学片断】
  师:(初读课文后)读课文时有没有遇到难题?看看谁是今天的问题专家?
  生:我想知道“奇妙”是什么意思?
  师:(板书:奇妙)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我可以用分解法来解释,“奇”就是奇怪的意思,“妙”就是美妙的意思。也是“奇怪美妙”的意思。
  生:不对!我认为“奇”应该是奇特的意思。
  生:不对!我觉得是“希奇”的意思。
  (场面有点乱,几种意见相持不下。)
  师:看大家讨论得这样热烈,说明这个问题提得不错!大家找找“奇妙”躲在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出有关句子来读一读。
  生:在第一节。(生读句子。)
  生:在最后一节也有。(生读句子。)
  师:谁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提一个问题?
  (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
  生:为什么说“我们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
  生:为什么课文的前面说“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课文的最后一节还要说“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
  生:为什么前面的“奇妙”后面用的是横线,最后一节的“奇妙”后面用的是感叹号?
  师:(板书:──)这个符号不叫横线,叫“破折号”。
  生:那什么叫“破折号”?有什么用啊?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你们能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吗?
  生:老师,我还想提问题。
  师:好,你问吧。
  生:什么是“咿咿呀呀的”?
  (许多学生都笑出声来,还说:“这都不懂啊?”该生脸都红了。)
  师:你们别笑,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认真读书,认真思考。我想他肯定没听过京剧,谁来帮帮他?
  生:“咿咿呀呀”就是这样。(学唱京剧,全班哄堂大笑。)
  师:学得真像,懂得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真棒!
  生:“精彩”是什么意思?
  生:爸爸明明是足球迷,为什么要把精彩足球赛关掉?
  师:(板书:精彩)非常好,你问到关键了,待会儿读到这一段时,大家可要认真思考。
  生:“打盹”是什么意思?
  生:(生笑)这有什么难的!我知道,就是“打瞌睡”嘛!
  师:谢谢你帮他,不过,可别笑他,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嘛!
  生:那么,“打盹”和“睡觉”不是重复吗?能不能只说“我和爸爸都在睡觉”或“我和爸爸都在打盹”呢?
  师:好问题!(师笑着看了看刚才回答问题的男生)你还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搔了搔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那好,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再来解决,还有问的吗?
  生:“啥时”是什么意思?123
  生:奶奶为什么不看电视,只看我们?
  生:“直叫”是什么意思?
  生:“快射门”后面为什么用感叹号?
  生:我觉得“好球,好球,”后面也可以用感叹号,为什么课文用的是“逗号”?
  生:我们家每个人心里装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不说你也知道?我就不知道呀。
  ……
【教后反思】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深层次的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教促学”的习惯,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以学定教。当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我非常高兴。高兴的是学生提的“奇妙”一词刚好是课文的文眼,与我心中确定的教学思路是一致的。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奇妙”一词继续提问题,应该说学生提的三个问题是十分精辟的,我是既意外又得意,这说明一段时间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颇有效果的。因而,我急着让学生按这条思路走下去,马上就问:“你们能通过自己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准备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没想到,学生说:“老师,我还有问题要问。”我一时有点犹豫,让他们继续问下去吗?会不会打乱课堂教学的条理性?会不会影响教学的节奏?还好,我意识到如果一意孤行阻止他们的提问,会扼杀了他们提问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于是,我让他们继续提问,果然,学生又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课后想想,我心中固有的教学模式还是在不断地发挥作用,我差点又屈服于习惯的力量。我想,老师有容纳学生提问的雅量,学生才有想提问题的欲望吧。
  后来提的问题中,有些问题提得较为浅显,比如“咿咿呀呀”“直叫”“啥时”等,可以马上就请同学及时帮忙解决;有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就留待讲读课文时再随机解决。从所提问题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在一节课里,所表现出来的最近发展区是有区别的、有层次的,这也是正常的。我及时阻止了同学对某些学困生所提问题的嘲笑,并借助语言、手势、眼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保护他们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inianjiyuwenjiaoan/11910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