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流教学反思_暖流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8-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暖流》这篇课文是新增加的,讲的是江主席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说明了江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表达了他对青年人的关怀,从中可以看出江主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领袖风范以及他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文章题目“暖流”一词贯穿全文,“暖流”原来指一种自然现象,显然文章课题有着全新的深刻的含义。怎样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是本课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想,整堂课的教学应该从课题这个“点”切入。以下我从精读赏析课文,来谈体会:
1.组织学生抓关键词“满面春风,和蔼,拍着,兴致勃勃,抑扬顿挫,高兴,满意”等词语,朗读体会江主席的平易近人又沉稳持重的领导风范。
2.江主席与同学们的亲切对话部分,则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的内容,同时看图想象对话时的人物神态动作,从而真切地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一代的关怀。以及从背诵古诗文,学生可以了解江主席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最后结合两部分的朗读体会,引导学生再一次深入体会:此时此刻,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心中的感受———激动,兴奋,喜悦,佩服……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就象一股暖流,温暖了大家的心!这里需要老师做轻微点拨,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就给予课题“暖流”更深层的理解。
《暖流》这篇课文,通过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学生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江主席平易近人,关怀青年,以及他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从而也能够充分体会课题“暖流”的特殊含义,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朗读,理解的基础上,一层一层地,循序渐进地得以突破。感悟心语:寒冬时节,日理万机的江主席来到了南开大学,来到了学子们的中间。江主席是那么平易近人,是那样和蔼可亲,让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和他的心贴得那么近。江主席言传身教,要求同学们学好祖国文化,更让大家心潮澎湃,因而一股股暖流在他们心中涌动。我们也应该牢牢记住江主席的嘱托,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滋润我们的心灵,陪伴我们成长。同时作为语文老师,更应多读书,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同时,做好自己,扎实语文基本功。

暖流教学反思
今天教授了《暖流》一课,感受颇多,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课文概括能力低。
抓不住故事的重点,抓不住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是精神。
二、课文脉络不清晰。
在对课文分段时,竟有六七种分法。
开头的分法:
分法一:第1、2、3自然段为第一段:江主席还没有和王辉交谈。
分法二:第1、2自然段为第一段:写了江主席还没到来。
中间的分法:
第2、3自然段为一部分,写江主席来之前;第4、5自然段为一部分,写江主席和王辉交谈,第6自然段为一部分写江主席走了又回来了。
有这么繁乱的分法,我是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孩子们开始学会思考了,虽然想法很单纯,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惭愧的是在以前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我打算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花费一些时间乘同学们的兴致之风做个专题训练。
三、课堂效率低
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杂乱无章。而且面面俱到,抓的词太多。霍校长一语中的指出了课堂效率低这一点,这也是一直以来令我头疼的地方,总觉得学生在交流时积极性高,而且每个词语都能说出自己的感想,总是不忍心打断他们,时间就这样溜走了,我还总抱怨时间不够用,学生没有说尽兴,课文也没有处理完。自进行生本教学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听别人的课,课堂总是紧凑的、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且能完成教学任务。听了霍校长的谈话,一语惊醒梦中人:作者既然写了这篇文章,那么字里行间肯定都能体现文章的主题。是啊,我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了这一点,总是不能很好的取舍,导致课堂变成了推车式。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在备课时没有充分挖掘教材,抓不住重点,或是理解的不透彻,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时不能及时的做总结性评语,以深化主题。123
四、课堂评价不到位
整节课师生评价几乎没有,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及时予以评价,已改正其不足或通过表扬增加其自信心。
五、缺少拓展延伸
除了课文理解以外,课外的东西没有。比如《滕王阁序》可出示让学生了解,这么长的一篇古文,江主席都背的那样流利。再结合平时的国学诵读,以激起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致。
六、收获
这节课杜雅琪的表现很不错,在理解江主席与学生背诵古诗文时,理解的特别好:江主席在背诵过程中让同学们接着背诵,后他又情不自禁的接背,可以看出江主席和同学们相处的很融洽,气氛很温馨。也体现了他的平易近人。

《暖流》教学反思
序: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流利畅达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言素质的综合体现。新课标确立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分析、评价能力,尤其强调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感受能力则是获得印象、感知、理解、生成、整合与创新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培养学生吸纳与生成语言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的语言像金子般亮丽起来,毫无疑问是语文教学必须承受之重。

  案例:
  《暖流》教学接近尾声,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文章,你觉得xx作为一个xx,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地方?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后,进行了讨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从不同的角度对江主席进行了评价。听了学生的讨论,我感到他们对文章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也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问题。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帮学生归纳出了几个方面:(1)江主席平易近人,交谈中与南开大学师生的关系平等融洽,情义很深。(2)江主席博学多才,他本来是学工程的,却对古典文学如此熟悉。(3)江主席关心青年,善于在具体的环境中教育这般青年孩子,而且以赞扬、肯定为主。
  课后,我为自己这一课教学的成功而高兴。
  在接下来的课堂练习中,我把这个问题作为了一道问答题让学生回答。
  然而,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失所望。许多学生只能从一个角度去回答,连一些好学生也没有能够按照课堂中讨论出的几个方面去回答。为什么会这样?望着那一堆需要订正的作业本,望着那一个个鲜红的“×”,我陷入了沉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回顾自己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
  (一)练习的目的
  我首先思考设计这道练习的目的与价值。《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在我们重视语文情感熏陶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我觉得这样的练习非常的必要,它至少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1)倾听的能力:倾听不仅是口语交际课需要培养的能力,阅读、习作教学同样要担负这个任务。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才能完整恰当地回答这道问题。
  (2)分析归纳的能力: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不仅需要倾听,而且需要分析别人的发言、理解是否正确。另外,学生也不能简单地从文章中摘抄大段的语句,必须进行一定的归纳,形成较简洁的语言去回答。这其间,分析归纳的能力无疑得到了训练。123
  (3)评价的能力:评价能力是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阅读教学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课堂上有了评价活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更高,学习的思想就更活跃,教师应及时地抓住时机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精神和求异思维。“你觉得xx作为一个xx,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地方?”需要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这必然促使学生打开思维。学生已不仅仅是在评价江主席,他们收获的是如何看待事物、评价事物的的思维方式。多次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定会得到提高。
  (4)语言的整合与表达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要促成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其支点只能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恰当地、完美地表达自己。只要落实了这个支点,思想教育、情感陶冶、思维训练等就会全盘皆活,因为学会表达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体悟文思、接受熏陶的过程。学生要把总结思考的答案组织整合成正确、通顺的语言加以表达,这是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练习的设计
  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我设计的练习不够明确?是不是练习本身的难度太大?对此,我与同年级组的老师进行了商量,都觉得这道题目的设计指向性应该是明确的,难度适宜,具有一定的坡度,各种层次的学生应都有话可说。
  (三)练习的过程
  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忽视了对学生练习过程本身的关注。
  当学生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时,我们有没有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当学生讨论出我们所希望的答案时,我们的教学环节是否便结束了?我们有没有检查学生是否真的倾听了?我们有没有试着让学生自己再分析归纳一番?反思以往自己的教学,很多时候还是用我的总结代替了学生自己的总结,用我们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尤其考试中以一种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的思维。反省一下,还是自己观念不够解放,课堂教学表面上开放,让学生畅所欲言,实际上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怕学生没有掌握,怕考试考到了怎么办,总要自己总结一番才放心。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反而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练习的评价
  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原本是正常的,出现问题的应该是我的评价。
  从这道题目本身看,它应该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回答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可以。能力强的可以多角度去说,能力弱的可以只谈一点。我对学生的要求却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生的回答我站在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去评价,没有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这本身也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我觉得无论是练习题型的设计还是评价,其目标应倡导多维性,其内容应力求新颖性,其手段应凸现灵活性,其立足点应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最佳营养“套餐”,而不仅仅是为了试卷上的“标准答案”!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404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