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电影]《海伦.凯勒》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梗概。我把它作为研究课素材,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我自己喜欢,同时希望像介绍好朋友一样,把它介绍给学生,巧妙地进行名著推介工作,借此把学生的阅读品质提高一个层次:读好书,读中外名著。因此,课的设计煞费苦心:
一、把原著带进课堂。
为了及时补缀课堂效果需要的知识,我把原著带进课堂,并尽量争取最大程度地使用它:
1、开课时:“为了学好这篇课文,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对,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看看封面吧。这节课,我们就与它一起,对海伦.凯勒进行深度接触。本节课参与最积极的同学将获得一项奖励:我把这本书借给它看三天。”
2、讲“沙利文老师对凯勒教育”时:“这个影响了海伦一生的人物对海伦都做了些什么教育呢?书本用的是春秋笔法,廖廖几笔带过,让我们看看海伦的传记里怎么说。”
3、讲“水的学习”时:这次关于“水”的学习对海伦意味着什么?让我们看看海伦自己是怎么描绘的?
原著细节的大量补缀,使得课文的深度得到最大程度开拓,学生被深深地打动了。课后,他们自觉地借原著来看,讨论原著,授课目的达到。
二、 抓住几个点,深深打动学生。
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结论只有一个——能深深打动读者的书。因此,这节课的任务之一,就是抓住几个点,对之进行深度开掘,使之打动学生。
1、“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1)什么是隔绝?你与世界隔绝吗?你用什么来感受这世界?(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眼看、耳听、嘴说,是我们触摸这世界的主要方式。海伦能看吗?(不能)能听吗?(不能)能说吗?(不能)引读:
 “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此时,学生已读得心痛。
(2)什么是无边无际?(空间上的:这儿,那儿,哪儿都是黑暗;时间上的:昨天,今天,明天,永远都是黑暗)引读:“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此时,学生的有感情朗读显示他们已深深地被深切同情的情绪浸染了。
2、“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1)默读课文,划出她又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2)请人上台演示:一人闭上眼睛,把手放在另一人脸上(此人扮演海伦),另一人无声地讲话。问“海伦”听见了吗?这次模仿给你什么感觉?(“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一感受是学生在感同身受后由衷发出来的。
3、借余秋雨对海伦.凯勒及其作品的高度动情的评价:一个歌手,可以不太了解文学,但不能不了解海伦.凯勒,不能不了解她的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在文章中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看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们那亲爱的面容;第二天,我要起个大早,看宁静的黑夜怎样渐渐远去,壮丽的黎明怎样慢慢到来;第三天,我要看这世上最平凡的人,他们怎样起床、穿衣、吃饭、工作。当这短短的三天马上就要过去,永久的黑暗再次向我袭来时,我不会懊悔说还有多少东西没有看到,因为,这三天内所看到的,已经足以(照亮我整个的人生)”这后半节是学生由衷地发出来的感慨。可见,学生已经被海伦.凯勒征服了!12
这节课显然上得不错。有学生说:“老师,这是最让我感动的一节课。”是啊,感动!为世界培养善感的心灵;为孩子引导通往名著的道路,是我身为语文教师的责任。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752.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