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 导入课题,引出“发愤”
1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
2、你觉得课题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再读一遍(要读得再坚定一些)
3、你理解“发愤”吗?可以给它找些近义词吗?
4  这节课我们就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他写史记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而且她还牢记父亲的嘱托,什么嘱托呢?(课件出示)
(1) 指名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注意父亲当时的状态、神情)
(2) 指导朗读:父亲泪流满面的嘱托里有遗憾,有悔恨,也有对司马迁的激励和鞭策,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自己练一练,谁再来读?(评价)
(3) 让我们一起读。
(4) 就这样,司马迁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史书编写工作,课文中是怎样写的?(指名回答)让我们通过想象,去体会司马迁的“发愤”。(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直线标出“横祸”指的是什么?用波浪线标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有双横线标出是怎么做的?并在旁边作批注。
(1)交流“横祸”,并适当补充李陵事件、酷刑,引导学生体会此时司马迁的心情(痛苦、痛不欲生)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他遭受酷刑之后——悲愤交加;所以他几次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2)在这痛苦的时刻,司马迁又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所想)
指名读,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
(3)这段话你读懂了吗?反复读
指导朗读: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要读出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4)司马迁又是怎样做的呢?(指名回答)
 引导想象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别人正围在火炉旁,他却在油灯下……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他已经……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人家正在树下乘凉,而他……
 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
5.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
(1)自由读,体会文中列举的数字说明了什么?(时间之长,写作之艰辛,意志之坚强)12
(2)什么叫前无古人?
引导: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
(2) 齐读最后一段
三. 总结全文,拓展“发愤”
1.再读课题,发愤是什么?完成学案最后一题。
2.交流。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2750.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