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对话_“有效”对话实现情智共生《为了他的尊严》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7-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案例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主题为尊严。《为了他的尊严》记叙的是一位老妇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隐含着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对于生活阅历很少的四年级孩子而言,要理解这样一个内涵深刻的故事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理念]
     李镇西老师对“对话”一词是这样解读的:“对话”作为体现交往的哲学理念,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
     的确,语文课程,它不是解释,不是说明,不是授予,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回情感的体验,甚至是一次生命的涅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儿童生命的成长!于是,我选择了“对话”,并通过“扎实有效”的“对话”,追求儿童生命的灵动,儿童情感的放飞,儿童思想的碰撞,儿童人格的升华,实现“情智共生”。
 [片断一] 关注价值“入”“出”点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始)预测“一张纸的命运”导入
      师:(拿出一张白纸把它揉捏在掌心)问: 聪明的同学们,谁能预测一下这张纸的命运。
      生:这是一张废纸,它的命运是呆在垃圾箱里。
      师:一切皆有可能,如果它遇到了一位作家呢?
      生①:它可能成为一篇经典佳作。
      生②:如果它遇到了画家,它可能是幅名画。
      生③:我要把它折成飞机,飞得很高很高。
      生④:如果陷入地震废墟中,这张纸就成了人们救命的食物。
      师(小结):的确,只要不失去生活的信心,一张揉皱的纸也能演绎如此精彩的生命,那更何况是我们呢?下面我们一起去解读一位乞丐的命运。
   (课终)预测自己的命运
      师:伸出我们的双手,同学们命运如同掌纹,弯弯曲曲,然而无论它怎样变化,永远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生:(握紧拳头)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师:无论何时,我们不要仅看我们失去了什么,而要关注自己拥有些什么,就像这位独臂乞丐那样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人一旦有了自尊,就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创造奇迹。同学们,谁想预测一下自己的命运。
      生:我将来会成为一名农场主,专门生产绿色蔬菜。
      生:我长大后会成为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为孩子们写许多好看的有趣的作品。123
      生:(略)
[分析]“水尝无华,相荡方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有“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有效”的对话,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文本为载体,在儿童最近发展区上设置问题,铺设对话平台,以此打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引导学生想象体验,促进感悟与理解,实现文本意义的自主建构。
    在本课教学中我潜读文本,尽量贴近儿童心理,将深奥抽象的价值观形象化,由物到人,由人及已,步步为营,深入浅出。同时运用极富感深力的语言,直观的动作推波助澜点燃了学生的情感之火。课始,利用“首因效应”,使课堂情绪调动起来,有效地把握好课前两分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教学效率。精选“入”点,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尝试对话,实现文本意义的建构;课终,又关注有效的“出”点,善用“期待效应”让课堂情绪主动起来,在学生对文本真正参与、真正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完成对文本阅读的拓展延伸与再创造。老师关注价值“入”“出”点,学生就能自如进出文本,文本也能自如浸润学生,情真意切,吻合无间。从而完成了走近儿童,倾听儿童,引导儿童,释放儿童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心理流程,有效地将“文、情、道”有机融为一体,实现了情智共生。
[片断二]抓住文本训练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研读文本中)师: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本文的中心句在哪?
     生:老妇人说的话是中心句。
(齐读“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师:请大家浏览课文,画出搬砖前、时、后描写乞丐外貌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了人物怎样的精神面貌。
 (指名抓住关键词说感受,并表情朗读)
    生①:搬砖前乞丐很可怜。
    生②:搬砖时乞丐像个乞丐到劳动者。
    师:你从哪些关键词中感受到乞丐劳动者的精神面貌?(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表情朗读)
    生③:搬砖后乞丐是位成功人士,信心十足。
    师:那么他从可怜的乞丐到劳动者再到成功人士,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呢?请圈出描写神情的词语。(指名说:生气、怔住、感激)
    师:自读课文,试着走进这个乞丐的内心世界,把他的所思、所想填在书中空白处。
   (指名生1读原文,其他同学补充读自己的想象)
    生①:我用一只手能搬起砖来吗?
    师:他犹豫了。
    生②:既然女主人能用一只手劳动,那我也一定能做到。
    师:他不服气了!
    生③:这么多砖,人到底能不能搬完呢?真累啊!算了,我到别处去要钱吧,不行,这样不就被别人看不起了吗?123
   生④:我能搬一块,也能搬起第二块、第三块……
   师:他的内心在进行激烈地斗争。
   生⑤:啊!从没想到我还能做这么多活啊!
  生⑥:这毛巾多白啊!这位女主人的心多善良呀!
  生⑦:我要好好擦擦这张脸,我要革新换面,重新做人。
  生⑧:乞丐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看着这条毛巾,想想那位老妇人,任何困难都难不住他。
  师:搬砖让乞丐重拾自信,懂得了自尊。
 (同桌分角色朗读,交流了自己的感悟 。  略)
[分析]情智语文是根扎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智语文则成了水中花,镜中月。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老师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从中挖掘出有效的训练点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避免面面俱到,缺少层次性。对话因扎实的语言训练,而由浮浅至深入,由单薄而至丰盈,由呆板而至轻灵,这样的对话教学才是“有效”的。
我以中心句为切点,对比悟读,以关键字词为基点,品读感悟,在字词感悟中放飞思维,利用“空白效应”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唤醒学生潜能,让他们调动各自知识经验、情感储备参与学习,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披文入境,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反思]
教师、学生、文本皆是有情者,没有情感的激发,没有智慧的启迪,就谈不上“有效”对话。当然只有摒弃华而不实,追求对话的“有效性”才能实现生本交融,情智共生。
那么如何有效对话实现情智共生,我认为首次教学应以从大处着眼——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同时更要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本课教学及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我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细微之处。
(1)我们必须相信并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相信并尊重他们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与自己对等的教学主体,相信他们已有一定量的知识、经验、情感储备并非一片空白,要相信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同时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站在对平等生命个体尊重的基础上,合理地唤醒、激发这些潜能,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让学生的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的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2)运用“心理效应”粘住学生的心!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喜欢”就是教学魅力所在。如果在“有效”对话中科学合理运用心理效应使师生互相处在“喜欢”的状态,“欣赏”的状态,那么老师就粘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也粘住了老师的心,就形成了师生“心心相印”的教育。只有在这样的教育心理氛围中,才能有效对话、放飞学生的心灵,使情智交融、和谐共生。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1785.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