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实录王春燕]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2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释。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妙哉!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实乃奇崛!何故?“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可惜,现如今,“教材”一说早已被我们窄化为“课文”二字了。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焉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其实,小说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此课教学,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此乃解读本课的不二法门。】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生:石头里迸出来的。
师: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四两拨千斤!拨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来,自是正事!】
生:神奇。
生:奇妙。
生:非同一般。
【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个侧面。】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123
【三句不离“形象”!趁热打铁,点到为止。】
生:石猴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石猴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师:一心为大家。
生:石猴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师:同学们,一迸,迸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至此,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模式落下帷幕,闪亮登场的,乃是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课堂实践,而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教学主线则一以贯之。正所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
(生都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这句话)
(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石猴在山中活蹦乱跳。
生:我好像看见他在山中采树上的果子。
生: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他在山中自由自在、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饮一点涧泉。
师: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指名读)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此一句,“课眼”也!何等明朗!何等脱俗!“课眼”者,“语文意识”也!“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通览全课,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正是其教学脱俗于传统语文的心气所在!“语文意识”实乃本课教学的价值皈依!】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谴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真是大发现呀!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发现什么?构词方式,语言节奏。而这,正是“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发现”!】
生:(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情。123
师:很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
(生再读)
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来?
(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带着动作,很有感觉。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读得轻快、跳跃)
师:这石猴跳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第二句)
【其实,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他们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这里,语言的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个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这四个字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还发现,前两个字都是一些动物,后面一个字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石猴的——
生:是石猴的亲戚朋友。(众笑)
师:是哪些动物?
生:狼虫、虎豹、猕猿、獐鹿。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细!古今词义有差别,点到为止。】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
(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他读出来。
(指名2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课件出示第三分句)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笑声、掌声)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1166.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