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名师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基本信息
1.学科: 小学语文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小学语文
3.年级(册):小学五年级第十册
4.课题名称:将相和
5.课时数:第二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含1个多音字“答dā”)及新词。
     2、能给每个故事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准确把握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3、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给每个故事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准确把握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列小标题能力训练是继《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和《狼牙山五壮士》之后第三次出现,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但由于本篇课文故事性很强,很多同学通过课外阅读,在学前已经了解,所以列小标题并非难点。高年级学生阅读长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比较准确地捕捉重点信息,归纳主要内容还不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有必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在老师和学生都有抓手的情况下,将此环节落到实处。以之为例,训练学生概括能力,也可以为第三课时复述其中一个小故事做好铺垫。另外,体会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时,需要教师点拨。经调查,本班50名学生中,有27人喜欢学习古代相关作品,43人在学前通过课外阅读或影视作品已经了了本篇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中国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闪耀着璀璨光芒的鸿篇巨著。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便是其中的代表。《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其中的七十列传记载了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方面的内容,书中许多经典故事流传至今,本课便是根据《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将相和》这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扩充学生的文学常识,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一)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看看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检测:“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了解主要人物,引发学习兴趣。】
(三)检测学生对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1、听写本课易错生字。
2、出示字词课件:廉  蔺   御   缶  瑟
这几个字容易写错,我们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廉”易丢里边的点、撇。“蔺”门字框中内容不要写成三横, “御”中间一竖到底,中间不要写成缶,单耳刀不要写成双耳刀,由“缶”引出古代另一种乐器“瑟”,并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同时渗透古代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的欲望,为理解文章打下必要的基础。】
3、对照课件进行修改。
4、选择下列词语的读音。(让学生进行选择)
出示课件:答应  强逼  削弱  撞碎  侮辱  胆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据意定音的意识。预设:如果学生读错音,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查一查字典。】1234
5、选择并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语的读音。
提问:你能读准并正确理解句中带点的词语吗?”
出示课件:
①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②课文当中还提到了古代的另一种官职“上卿”,比较上卿与上大夫谁官位高。追问:“你是从哪知道的”
③提问:同为上卿,为什么廉颇说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丰富与魅力。(预设:如果学生回答的非常准确,可以追问:你是从哪知道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图书,或上网查资料学习。)】
 6、听写本课成语,并思考所写成语的意思。
 7、订正并讲解(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并相机指导)
(1)出示成语课件:
(2)理解成语。
预设:理解“攻无不克”
①出示课件:
② 学生思考。
③用手势表示选择的解释。
④说说“攻无不克 ”的意思。
(预设: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引导学生,把成语放到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设计意图:以本课为契机,激发学生分类积累成语的兴趣。】
三、细读课文,给每个故事加上适当的小标题   
(一)提示学法:这篇课文比较长,不容易把握。我们不妨使用学习第三课《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方法,即:列小标题的方法来学习它。
(二)引导学生回忆列小标题的方法、要求。
【设计意图:列小标题要求既是学生练习的方法,又是展示评价的标准,体现“放中有法”的理念。】
出示课件
(三)浏览课文,想一想本文围绕两个历史人物讲了几个小故事?在每个故事前标上“△”。
学生汇报
(四)默读课文,列出小标题。
(五)全班反馈。
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所列小标题,依“要求”进行评价,教师相机修改。预设范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六)修改小标题
四、 再次默读课文,把握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导语: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三个小故事,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写在纸上。(提示:写清你所选择的那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动笔写不但使学生全员参与,而且让互评和师评有了抓手。在动笔之前给予提示,体现了放中有法的理念。另外,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利用课上生成资源展示、指导,增加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集体交流
展示三个学生各自总结的主要内容,引导并相机评价学生所写出的小故事的内容。
互评:大家看看他写的主要内容写明起因、经过、结果了吗?哪部分写得好?能帮他修改一下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做到:要点全(即:说清起因、经过、结果)内容准确,简洁。
【设计意图:采取互评,并且大屏幕投影修改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让学生准确了解其余两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做了铺垫。】
预设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如下:
1、战国时侯,秦王假意用十五座城换赵王得到的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到秦国,他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设法把璧要了回来。蔺相如完璧归赵,被赵王封为上大夫。1234
    2、在渑池会见中,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以命相拼,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上卿。
3、廉颇不服蔺相如职位高于他,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退让。廉颇知道了感到很惭愧,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三)修改所写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在评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将此能力训练落到实处。】
五、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你们看,我们以前学习的写事文章都是把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这篇课文的结构很独特,围绕着(指板书)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而且这三个小故事都各有完整的情节,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可独立成篇,那么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一)浏览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找到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体会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你们是从哪看出来的?结合你所画的句子说一说。
(四)教师小结:(指板书)
【设计意图:看板书思考,不但使学生归纳概括的小标题得以回顾,而且使故事之间关系一目了然,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过渡句的精妙以及课文布局谋篇之巧。】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这种因果循环,紧密相连的复杂关系,作者只是通过几个恰当的过渡句就将它们上下勾连,合成一个大故事,构思之巧着实令人赞叹。
六、结语
“其实这篇文章不但在布局谋篇上有绝妙之处,而且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上,还有许多精妙之处,我们在下节课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29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四).效果检测
1、对教师的评价:
(1)能够对学生列小标题,归纳主要内容有学法的指导。
(2)能够利用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进行针对性指导。
2、对学生的评价:
(1)通过前诊与后测卷的比较,可以看出学生能准确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通过列小标题的展示与导改,可以看出学生能准确了解每个故事主要内容,并正确列出小标题。
(3)通过找、体会过渡句的作用,可以看出学生能够了解故事之间联系,体会文本布局谋篇之巧妙之处。
三、结合培训所学知识,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一、 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本课时教学是在对学生进行检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课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识记易错字词。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还着力引导学生据意定音,结合成语所在语言环境来理解成语意思的方法等。同时,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对古代的乐器、官职的了解,既利于解读文本,又暗示自学方法。
二、根据学情,活用教材,优化策略。
基于学生归纳能力不强的实际学情,活用教材,加入了概括每个小故事主要内容的训练。准确理解每个小故事主要内容不仅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理解三个故事之间联系)做了铺垫,而且为第三课时(复述其中一个小故事)做了铺垫,起到了双铺垫的作用。通过活用教材,优化教学策略,益于学生的真正发展。1234
三、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体悟谋篇之巧,促学生读中学写。
依据本篇课文内容与结构的特点,顺势整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准确掌握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不但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而且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降低了难度,为第三课时(复述其中一个小故事)做了预热。另外,在引导学生了解结构特点时,我们通过指导学生画过渡句,让学生体会布局谋篇之巧。这样组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使整节课乃至整课书的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无定法。以上的设计只是自己的一些想法,肯定存在着片面性,不足之处还希望专家、老师们给予指正。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100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