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人物形象分析】<半截蜡烛>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引起的争议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我在教<半截蜡烛>时,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大家都认为小女儿是机智\沉着\勇敢的,德国鬼子是残酷无情的,是泯灭了人性的,但,此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义:"哥哥和母亲也是智慧的,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是因为德国鬼子见了杰奎琳,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唤起了他的爱心,于是,同意了杰奎琳拿走烛台,从这里,可以说明,德国鬼子有爱心,不是无情之人......"这样的议论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同学们在怀疑,在矛盾,如果承认了德军有爱心,那么,让孩子们去爱谁,去恨谁?
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二次大战是谁发起的,德军头目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播放影视片,让学生感知战争给侵略者也同样带来伤害。让学生明白,是战争让这些德军失去了人性,泯灭了良知,战争是罪恶的,而战争的主使者是罪恶之源.讲到这儿,学生对此有了深层的感知,接着,我又讲到了日军侵华战争,讲到当今国际形势,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背后的故事
—《半截蜡烛》教学偶得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第10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二战为背景,主要围绕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展示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与三名德军官兵反复周旋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惊险过程。
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其中有一段对话: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小女儿杰奎琳娇声说。
“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孩。”
得到少校的允许,杰奎琳把那盏关系到全家性命的蜡烛拿上了楼。
课上,孩子们围绕杰奎琳的勇敢机智热烈讨论的时候,小伟的声音让课堂卡住了:
“真是个白痴司令官。”
不少学生连连点头。由于认识的限制,孩子们喜欢做最简单的判断。他们总是把人分成好坏两类,非此即彼。对很多孩子来说,“坏人”是没有任何感情与人性可言的。显然,在这一课里,三个德国官兵是孩子们眼中最坏的人,少校让杰奎琳把那盏蜡烛拿走,理所当然就成了“白痴”。
少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小培不同意小伟的看法,他说他有一个故事要讲给我们听,我示意他到前面来讲。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1943年,盟军在西西里成功登陆,在面临本土作战的巨大压力下,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被关押起来,但希特勒却派别动队将他救出。这次成功让希特勒冲昏拉头脑,他故伎重演,要将丘吉尔抓过来。寇特·施坦因纳中校是行动队长。
在得知丘吉尔将于11月6日视察斯德莱康斯卜儿村附近的一个皇家空军基地,晚上还要访问一家工厂后,寇特·施坦因纳中校带领13名伞兵于11月5日晚空降到该村。为了不违反日内瓦协议关于交战双方不得冒穿敌方军装的规定,他们里面穿德国军服,外面套上英国军服,只有正式行动时才穿德国军服。
6日早晨,斯德莱康斯卜尔儿村年久失修的小桥护栏不堪重负突然断裂,两个小孩掉进河里,被急流冲向磨房,身穿英国军服的德国士兵们,在中校的率领下跑过来,两个士兵迅速跳下水中,向落水的小孩游去。游在前面的史德姆中士抓住一个小男孩,把他交给后面的军士长勃兰特,而后又奋力救出另一个小女孩,可他自己却被吸进风车巨大的轮子里面,打得血肉模糊…………
德军军服从撕碎的英军军服里面露出来了,身份暴露了,蜂拥而至的英国士兵将他们悉数歼灭。123
事后,村民们为纪念这14名善良的德国官兵,将他们的遗体安葬在教堂后面的墓地里,并撰刻了碑文:此处安葬着德国中校寇特·施坦因纳和13名德国伞兵,死亡时间为1943年11月6日。
60多年来,这的村民总会在每年的11月6日来拜祭这14位勇士。
为了两个落水的孩子的生命,寇特·施坦因纳和13名德国伞兵忘记了自己的任务。的确,穿上军服,他们是令人厌恶的纳粹士兵,然而,谁也不可否认的是,当他们跳入激流营救落水儿童时,他们那种对别人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已经超越国界,超越信仰。
当小培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教室里静得出奇。显然,他们被感动了,他们没有听说过还有这样的“纳粹”士兵,他们不知道还有这么善良的“坏人”。
“那么,现在,你怎么看德军的司令官?”一阵沉默过后,我问道。
小伟若有所思:“如果不是战争的话,他一定是一个感情丰富而且内心善良的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他爱他的女儿。‘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孩’这句话传递的是深深的父爱。在前线纷飞的炮火中,女儿是他最大的牵挂。”
“他爱像他女儿一般大的小女孩,即使是杰奎琳这个敌人的孩子也不例外。中国有句话:‘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位德军中尉正是这样做的。”
“战争使他被迫背井离乡,远离女儿,远离自己温暖的家,家应该是他最向往的地方。”
“战争蒙住了多少人的眼睛,让多少人失去了人性啊!拒绝战争,珍惜和平,让人类拥有一片明净的蓝天!”
……
课文结束了。但我知道,种子正在悄悄地发芽。
课后,我找来小培。我问她:“你在哪里看到那则故事的?”她眨着大眼睛,调皮地说:“你猜。”还用猜吗?推荐给你们看的杂志,我自己怎能不看呢?我自信地从抽屉里拿出一本《读者》:“是这一期上的吧?”她惊奇地问:“你也看过了?”我神秘地一笑:“你猜?”
反思:
不要忽视课堂中学生的“搭茬”。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出乎教师的意料冒出一两句话,次数多了,甚至让教师不胜其烦。怎么处理?我的看法是:“堵”不如“疏”。这些“搭茬”的学生大都学得比较投入,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果这时他们得到的总是责备、批评,将会大大削减他们学习的热情,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反之,有时引导得当,甚至能“疏”出一片崭新的天地,“疏”出一次“无法预约的精彩”。本案例中,如果我用一句“尽瞎说”之类的话把小伟的“搭茬”堵回去,课堂当然可以按预设的程序进行,预定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完成,但却失去了一次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绝好机会。
广泛而有效的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应该成为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教学生读书,与学生一起读书则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不教学生读书是误人子弟,语文学习只做题不读书无异于南辕北辙。读书还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读书的选择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除了课程标准指定的阅读篇目之外,还可以从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精选一些,作为学生的阅读储备。集中展示各类美文的《读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和学生共同喜爱的一本杂志的。123
“人”的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格?怎样全面看待一个人?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些看似浅显实质深奥的问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把它们完全说清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越深刻,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就越能合上时代的节拍,他就越能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的人”。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案例中的德军“司令官”和寇特•施坦因纳中校带领的那支“纳粹”军队的行为,是人性对战争的嘲讽,是战争对人性的臣服。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诠释“人文性”的理想平台。看不到这一点,仅仅停留在对德军官兵的谴责和嘲笑上,语文教学就显得肤浅,空泛,残缺。“文以载道”,哲学的理性思辩与语文的感性领悟互生互长,互为补充,才能让语文教育潜流着哲学的血液,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人都是有情之物,只是站的角度不同。德国鬼子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与杰奎琳一家是对立的,站在父亲的角度,德国鬼子是爱自己的爱自己的孩子,包括和他女儿一样大小可爱的杰奎琳。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807.html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