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一个特定的环境,追忆了自己童年视角中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        
课文中所攫取的几个生活片断:学骆驼咀嚼;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追问骆驼的去处,作者观察细致,叙写生动,充满情趣与童趣,读来回味无穷。        
课题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有着深深地感怀。虽然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所在。林海音的童年与骆驼队紧紧相连。是骆驼队的到来,让她的童年有了更多美好回忆。像文中有那么一段:“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而且咀嚼的时候,白沫沾在胡须上……”林海音看得是那么投入,甚至也不由自主地跟着骆驼咀嚼起来。可见作者正是通过对骆驼咀嚼的样子的描写,及自己的反应来表达骆驼给她单调的生活带来的趣味,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女孩。这几个生活片断能让学生体会到骆驼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因而作者对骆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也正是对童年的怀念。   
教材理清了,文章的主旨也越来越明朗起来,进而发现了课题中所蕴含着的妙不可言的意义。于是,根据我的理解就设计了这样两课时。第一课时: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四个片断,第二课时:品味几个片断,并抓住课文结尾部分的一段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童年一去不复返的伤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边读边想边悟,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当中,仿佛身临其境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听到缓缓悦耳的驼铃声,并进行移情体验,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学情分析】:
文中所描述的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所在,调动学生平时对生活的感知和童趣。正因为本文是一种回忆,因此我们在教学上也应循着一条“忆”的线索展开教学,娓娓叙来、细细品之,营造一种温婉的课堂意境。另外,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体会林海音的感情,达到和谐共鸣。重点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一是让学生感受作者优美厚实的语言表达;,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三是这些句子特别适合朗读训练的指导。123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谈谈骆驼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与同学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与画面,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童年的件件往事在林海音的笔下是那么鲜活、生动,令她难以忘怀。这就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她的童年是在北京度过的,每每回想起那段童年生活,她心里都涌动出几丝伤感,也充满了无限的怀念,让我们来听听她的心声吧。(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用视频带学生进入那个时代,走入作者那样的内心。]
    同学们,看完刚才的片段,听着林海音那略带颤抖的声音,你体会到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伤走进英子的童年故事里。
二、复习,回顾童年的几幅画面
快速阅读全文,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想一想,在作者林海音心灵的童年中,哪些往事重临于她的心头,让她难以忘怀呢?
    [设计意图:无需过多组织课堂,提问不浮、不泛,紧扣文本,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三、精读感悟,解读童年的几幅画面
(一)看咀嚼
    1、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件事最有意思? 
[设计意图:聚焦阅读,适时引导学生聚焦画面之一——学骆驼咀嚼,在朗读中想象,在表演中体验。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深度。]           
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 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理解第一句:
(出示“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通读,读懂了什么。]
(1)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三个“那样”?[揣摩去读]
比较句子:
    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如果把这三个“那样”去掉,再读读,感觉有什么不同呢?[比较中读]
生活在旧北京城的人是经常可以看见骆驼拉煤进出的,但小英子却从没近距离看过骆驼,这可是5岁的小英子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骆驼呀。小英子看到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相机板书:惊奇        [体会中读]
(2)那样长的牙,骆驼是怎样咀嚼的?自由读相关句子。怎样磨来磨去呢?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明的?(师做动作理解“交错”)读句。        
看到了吗?冬阳底下,骆驼的大鼻孔呼哧呼哧冒着热气,嚼着嚼着,白沫子还沾到了胡须上。(指名读。)骆驼就是这样,从不着急,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它们咀嚼的时候——(齐读)1234
 [理解词语,设置情景,发挥想象,深情朗读。]
指导理解最后一句话:5岁的小英子有多高啊?比划比划。骆驼呢?
(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英子,想象自己是怎么看骆驼的?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这部分最后一句话。)
现在,让我们回到英子五岁的时候,大家都成了小英子,我来问问你,小英子,你怎么看呆了呀?随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并随机板书:喜欢。     [角色转换中读。]
(播放骆驼咀嚼的视频)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齐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段,抽丝剥茧,凭借文本语言,加之视频的恰当使用,由想象到直观,激活、调取了学生本有的感性,使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在他们眼前呈现,生动有趣的画面在他们头脑中深深刻下,使他们能潜心会文,读中体会文本中的情味。]
     2、5岁的小英子看骆驼咀嚼的样子,看得是那么的投入,觉得是那么的有意思。可是,当林海音写下童年的这段往事时,已经42岁了,她还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吗?再也不会了——引读(课件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设计意图:愉快轻松的气氛戛然而止,学生刚才还想象着骆驼咀嚼的有趣样子,现在被带入另一种氛围中: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的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深情述说和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带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当中。]
(二)谈铃铛
1、这驼铃声让童年的小英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5——9自然段,想想小英子和爸爸对铃铛的作用分别有着怎样的看法呢?
(学生汇报)    
2、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范读小英子说的话。学生边听边想象后,指名讲述想象的画面。)
    3、 出示画面,引读小英子说的话:
(指名读句)所以,小英子说,耐不住寂寞的不是——骆驼,而是——拉骆驼的人啊!小英子的想法是多么富有诗意啊,你们更喜欢谁的想法?(再读小英子的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三个层次的解读:自读自悟,找出不同的观点;读中想象说话,注重积累;进行辨析,超越文本的遐想。三个层次的阅读对话,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引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三)想剪毛
师引读:你看,骆驼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皮毛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生读: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对骆驼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板书: 关爱)再读文段。
(四)问去处
    师生对读:我就是妈妈,你们是小英子,那么喜欢骆驼,就开始问吧。这里还能看出小英子对骆驼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思念)引读:——1234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设计意图:对第三、四件事的处理上,避免繁琐的讲解,大胆略讲,只是引读课文,使学生自悟作者对骆驼的喜爱之情。构建较为开放的自读、自悟的读书课堂,使学生练一双慧眼,铸一颗真心。]
四、情感升华,体会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配乐)冬阳、骆驼队是我童年生活中最鲜明的记忆,那悦耳的驼铃声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妙的音响,但现在,它们早已离我远去,我只能在这深深的怀念中追忆—— “夏天过去……一去不还了。”。童年的故事早已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时的那份惊奇不再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欢和关心也都不再了(边说边擦板书中的中间几个词语),一切都被岁月磨蚀了,只剩下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板书: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请读——“夏天过去……一去不还了。”
     正如作者在原著中所写的
  ( 课件出示)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生齐读)
[设计意图:以话题引领,将“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作为贯穿教学的较为充实的情感铺垫,在对比中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一个180°的大转弯。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出示林海音原著中的话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也把那多彩的童年记录下来吧!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惊奇  喜欢  关爱  思念
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以情感变化作为主基调,随着一件件童年往事重临于心头,回忆起当时以至于现在还回味的对骆驼的一系列情感,将之擦去,童年生活也就不再了,化为现在对童年生活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和怀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来自。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46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