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6-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1234
   ⑵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 学习《牧童》:
    ① 理解字词。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 学习《舟过安仁》:
    ① 理解字词。
    ② 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1234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 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补充资料】
  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1234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458.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