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白杨》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5-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6、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1234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qing,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⑴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⑵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⑶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⑷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① 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② 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③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④ 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⑤ 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1234

    ⑥ 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⑵ 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① 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② 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③ 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④ 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一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⑴ 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⑵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⑴ 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⑵ 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⑶ 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1234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五、练习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ng  xī
(       )   yǔ    sǎn
 (                )  fu    mo
(               )        jiè   shào
(                   )  biān   jiāng
(                     )   xiǎn    lòu
  (                 )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不管(   ),它总是(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突然,他的嘴角又(    ),那是因为他(    )的右面,在一棵(    )身边,(     )正迎着风沙(     )。

  3、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1、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2、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237.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