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人教版五年级《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5-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主席毛泽东的无私胸襟和父亲毛泽东的慈父情怀。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谈话】 由苏州的寒山寺引出古诗《枫桥夜泊》,学生一起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1.出示毛泽东少年时所作的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第一遍读好,理解“桑梓”就是指故乡。
   指名读,相机理解“何须”,读懂少年毛泽东的志向。
   师小结:毛泽东善于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宽阔的胸襟与情怀。
2.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⑴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⑵初解诗意:学生自己读诗,交流诗意。师相机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为正义事业牺牲的忠义志士的骨灰)
⑶再读引发思考:这二句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毛泽东借用这二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二、初知内容
1、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交流课文大概内容,顺势了解电报内容,引导学生讲完整讲简洁。
 ⑵师小结:这两位同学都说到了一封电报,同时又包含了二个来电,一个批示。我们今天的课文就是由它们组成。
  ⑶出示毛岸英的照片,简介毛岸英。
  2、出示电报:
  ⑴ 谁写给谁?理解两个新词的意思:“勋鉴”指给德高望重的人看。“殉职”指为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
  ⑵从这份电报中读懂这是一个怎样的岸英?
  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的岸英
  一生:为朝鲜人民不顾自己安危的岸英
  师引:岸英年仅28岁。当时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但他依然把岸英送到战场。老来丧子的毛泽东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三、细悟情感
1.再读课文,找出表达作为父亲毛泽东心情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
学生读课文,师巡视点拨。
2.交流体会:同学们,此时痛失爱子的毛泽东心情怎样呢?
⑴一生:心情悲痛。我从“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读出来。
  ①师:“抽”与“吸”有什么不同?
生:抽是一个劲的,吸是吸一口吐掉。
师:从“吸”看出毛泽东借吸烟来解除――内心的痛苦。
生:从“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也可以看出悲伤。
师:老来丧子,人生一大痛,已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儿子,这是剜心刺骨的通,读──
师:更何况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六个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读──
师:是呀,这次怎么会回不来呢?怎么会牺牲呢?大悲无言,大爱无声,毛主席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的心在颤抖、在流血。读──
   ②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历历浮现在毛泽东的眼前,此刻主席看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到了孩子的笑脸
   生:仿佛看到了岸英笑着向他跑来。
   师:往事是多么的快乐,让主席想起了很多很多。谁读懂了这句话
出示——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123
  ③当他再一次想起这些,当这些鲜活的情景再一次活生生地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⑵“岸英!岸英!”  
  ①齐读后思考:主席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唤。从这二个感叹号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生:不相信这是真的。
   生:主席非常想念岸英。
   师:带着这样的一种希望一齐呼唤:“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生齐读)
   师:喃喃可以换成什么词?(自言自语、轻声嘀咕)而这里用喃喃着,而且是情不自禁地喃喃。谁还体会到什么?
   生:痛心
   师:非常非常痛心。这是一种锥心的痛。痛汇成了一句话――生齐读体会。
 ⑶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生:我从这句话的“强忍”体会到主席内心的痛苦。
生:我从这句话的“无限的眷恋”体会到主席当时痛苦的眼泪快要流下来了。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仰起头望着天花板的背后内涵:眼泪此刻在哪里?(眼眶打转)所以他只能――仰起头望着天花板。你分明看到了主席怎样的眼睛?
生:眼睛像针在扎,眼眶里都是泪水。(请三名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再齐读体会。)
3、此时作为父亲的毛泽东多么想见见儿子的最后一面。其实作为主席的他是完全可以见上这最后一面的。
  (1)生读彭老总的来电:
   主席勋(x o n)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x d n)职……
  (2)主席为什么强忍悲痛没有这样做?再读课文,体会作为主席的毛泽东,他是怎么想的?
  (3)出示两种想法: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4)这两种想法交织着,读读这两种想法,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主席?怎样的父亲?
  生:舍己为公的主席。
  生:爱子情深的父亲。
4、在作为父亲与主席两种身份之间,毛泽东作出了一个普通而伟大的决定。
  (1)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再解诗意:联系这位主席,这个父亲再说诗意。
师:此刻想起16岁的毛泽东写给自己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时的毛泽东多么有豪情。但同样的情境,题给自己的儿子,这是多么不一般的心境。生再次体会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5、自由读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想问问这位辗转反侧的父亲什么问题?
  生:主席为什么下意识地踌躇一会儿?
  生:为什么看一下窗外?
  生:是什么勇气什么力量这么做?
师: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从这段话中找到答案。
6.师配乐朗诵拓展内容,加深体会:
这种悲痛一直延续到毛主席逝世,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发现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一条毛巾,这些东西不是主席的,是他的爱子毛岸英的。123
学生通过阅读这段课外资料,懂得了主席有多么爱他的儿子,可他们连最后一面也没能见上。他是真的不想见吗?不是的!只是他不想破例,不想搞特殊,把自己也看成了普通父母中的一员。
四、小结提升
再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加深体会伟人背后的慈父情怀。

点评:
《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一是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二是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一个具有旷达的心胸和无私襟怀的毛泽东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张老师执教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较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教学中,教师先侧重于课文结构的勾勒和主要内容的概括,接着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对文本语言文字的体会与感悟。老师对文本挖掘很深很透,整节课感情深沉,夺人心声。但美中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有些过于沉闷。正像薛法根老师所说,可否跳出语言文字去体会情感的线索,从体会表达的角度进行切入是不是会让学生更有话可说?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193.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