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5-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1950年,美国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并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青山处处埋忠骨   读题
  二、初读课文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词语:
拟定  勋鉴  殉职  奔赴  踌躇  眷恋
黯然神伤  喃喃自语  原封不动  马革裹尸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4、主席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同学们,中国人最讲究"魂归故里",那么主席是否就这样轻易地放弃了这段父子情吗?
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主席的失子之痛?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句子
    2、交流感受。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
    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
 (体会要点: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指导朗读。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
    (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4)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怎样的叫"强忍"?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5)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踌躇什么意思? 他在犹豫什么? 听听主席内心的独白。
   (6)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123
    这是两种不同的想法,指名读。
    (是的,朝鲜战争中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将他们一一回国安葬, 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主席必须带好这个头,把岸英葬在朝鲜,为老百姓做个榜样,更何况朝鲜人民也将这些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埋在朝鲜这块土地,所以,这样做也能增进两国的友谊。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可是,主席那时毕竟已经是一位年近60的老人,他的5位亲人已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爱的孩子又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不忍心呀。)
    指导朗读这一段。
    难怪,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引读下文。
    (7)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  
(8)读最后一段: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已亥杂诗之一》中说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
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4、语言运用:
可以想象,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这一夜,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小练笔、反馈。(那一夜,      )
   五、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六、课外延伸
    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毛泽东的故事》、一本书《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老来丧子 不说 不吃 吸烟 皱眉   常人的父爱123
超人抉择 安葬在朝鲜          伟人的心胸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本来就比较陌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对于主席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理解起来更是困难,他们根本体会不到主席作为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的失子之痛。为了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感受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风采。我在课前专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搜集毛岸英及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烈士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文本中挖掘,让学生通过初读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细读中让学生动手划出描写主席心情的句子,划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在本文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我在最后又专门安排了课外拓展:让学生展开想像,主席是如何渡过这个难眠之夜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深的,能从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悟到主席作为一个普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怜,一个伟大领袖所具有的博大的胸怀。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虽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还不够到位。要注意提高评价的机智,课堂上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精彩回答,只是轻描淡写地表扬,没能及时地放大,今后应多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另外在环节的把握上不够好,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今后要在课堂环节的设计和问题设计上多下功夫,注意使评价语言生动、贴切,努力提高课堂实效,力争使课堂教学更趋向于科学、合理。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10124.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