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落花生》教学案例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背景说明:《落花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作品,文章读起来自然流畅,感情真挚,生动地描述了花生不同于其他果实,从而启发做人要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实实在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注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案例描述:
师:今天,看到同学们这么精神,老师真高兴。送你们两幅画:梅花和竹子。{出示梅、竹图}
师:梅、竹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它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
[出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
师:作家陈慧英在《梅花魂》中也写到:
[出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梅花一样。
{学生齐读}
师: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敢接受挑战吗?
学生齐读课题。
教学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进一步接触这一写作方法。
在学完本课后,教材为学生设计的小练笔是这样的: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不难看出,教材编排的意图体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标,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案例描述:
师:学完了课文,我们都知道花生虽然外表并不好看,却很实用,做人也应该像花生那样,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出花生的这一品格的?
生:采用对比的手法。
师:能不能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来谈一下?
生:(生读文)作者在这一自然段是拿花生与苹果、石榴、桃子作比较,突出了花生的品格。
师:你真会读书!而且很会思考!
生: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觉得作者主要是想通过苹果、石榴、桃子爱炫耀这一特点反衬出花生的默默无闻!
师:谈得真深刻。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突出花生品格的?
生:是通过对话描写!
师:你们发现了吗?谈一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写让人读来感觉很亲切。
生:没有深奥的语言,浅显易懂。
生:对话你一句,我一句,层层推进,进而揭示文章主旨,非常有头绪。
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怎样写好对话又能表达自己所要表述的内容呢?
生:我觉得像作者那样,对话应该符合说话者的身份。
师: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还应该注意与对话人的意思的衔接。
师:对话是互动的,因而应该顺着前面人说的话接着往下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生:写对话时要注意采用多种方式的说话格式,可以使文章不呆板。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课文在描写对话时也是这样做的。有的把“说”字放在人物说的话的前面,有的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还有的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这样看起来形式就比较活泼了!12
师:我们来试着练写一下好吗?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生:默默无闻的小草。
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
生:不畏严寒的青松。
生: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
师:现在请你们自由结合,分组讨论。要求针对一种事物,分角色对话,谈出这件事物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地自由分组,对话描述物品的特点及内在品格。)
师:把你们刚才对话的情景写下来好吗?(生动笔练写。)
课后的小练笔并没有让学生去模仿作者的写法完成对一种事物的描写。但是课文作为范文不去模仿学习,浪费学习资源又太可惜。而且从纯写作的角度分析,这篇课文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对话描写。于是,我突发奇想,何不二者合二为一呢?把原来的题目具体化,让学生用几个人对话的形式写一种事物,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课文,学课文,自己设计谈话场景,于是小练笔便变得简单可行了!
在练写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口语交际中谈话的基本要点:一是前一个人说过的意思,后一个人不能重复,而且要补充前面的意思,随着对话的进行,意思表达得越来越充分。二是后一个人接前一个人的话,也是从意思上接,不岔开话题去说别的事。做到这两点,说话才不会罗嗦,意思也就连贯了。这不仅对写作文,就是对平时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阅读和写作如何相结合,真正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我们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我觉得教师应该吃透课文内容,抓住文章写法中的重点之处引领学生仿写,使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的范文作用,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9470.html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