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案例分析】《落花生》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2-05-1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背景说明】《落花生》这课是我本学期在四年级上的一节常态课,通过自己反复钻研教材,我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自由读书,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试图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材解读】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形象感知。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
【对于城市的孩子而言,单靠讲解很难讲清楚花生的成长过程,教师借助在网上查到的图片使学生一目了然。既尊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又把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
二、交流预习,鼓励质疑:
1、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谁愿意谈一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a、老师,我通过预习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板书:许地山)还从书上找到了有关许地山的资料。(评价)
b、老师,我通过问妈妈知道了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请说一下)因为花生是花谢了以后才能结果,所以又叫“落花生”。
c、我通过读书知道他们种花生,并且收获了。(板书:种  收
d、老师,课文中还写了他们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一家人在一起谈论花生的好处。
小结:从交流看,同学们预习得蛮有收获的。尤其是有的同学能主动查阅资料,请教家长,这一点更值得每个同学学习。老师告诉大家,现在信息资源非常发达,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上网查询资料。
2、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拦路虎?有没有遇到弄不懂的问题?(生交流)
三、读读议议,深究重点,激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  组织学生围绕“议花生”质疑问难。1234
师:文章以花生为线索,写了哪些内容?哪个内容是重点?
生:文章以花生为线索,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重点。(板书:种、收、尝、议)
师: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那么围绕“议花生”,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爸爸为什么要和我们议花生?
生2:是哪些人在议花生?
生3:他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议花生?
生4:他们在议论花生时都说了些什么?
生5:议花生的结果怎样?
(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依次出现以上问题)
(二)分学习小组,读读课文,讨论以上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读、议)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你感觉哪个问题比较难?
生:为什么要议花生?
师:好,下面我们就集中大家的智慧,重点来研讨这个问题。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合作,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对于次要内容的学习,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
(三)指导重点研读,解决疑难问题。
出示句子,齐读。(父亲的第二段话)(老师在“不好看”、“很有用”、“像花生”三个词语下加着重号。)
师:说花生不好看,它的外表到底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花生图)
生:……
生:……
(自然引出第十小节)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十小节,想想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生: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课件出示第十小节。)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课文。(比较平淡)
师:哪位同学觉得自己能读得更好?(不少同学举起了手)
指名读。(声情并茂,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师:你们为什么要送给她掌声?
生1:因为她读得抑扬顿挫。
生2:因为她读得很有感情。
生3:从她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作者对落花生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让学生自己谈体会,比老师纯粹的技术指导效果会更显著。】
师:这位同学的确读得好,你们听得也很认真!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1:这句话是说桃子、石榴、苹果外表好看,高高挂在枝头,而花生藏在地里,它不张扬。
生2:我觉得这句话是赞美花生好。
生3:花生外型虽然不怎么好看,而且还像怕丑一样躲在地底下,但他有不少好处。
师:那课文中提到花生的哪些好处?
生:课文中讲了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价格便宜。
师:这些都是从花生的实用性方面说的,那么父亲要我们“像花生”一样,是像花生的什么?
生:精神。
生:品格。
师:说得对,父亲就是希望我们具有花生的品格,那花生具有怎样的品格呢?
生1:花生不炫耀自己。
生2:花生外表丑陋,但心灵美好。
生3:花生谦虚、朴实。
生4:花生默默奉献,不计较名利。
师:从父亲的话语中,我体会到了花生崇高的品格,你能把这两段话背下来吗?
(学生争先恐后背诵课文)
师:父亲说这番话时是语重心长的,话里行间饱含着对孩子们的期望。父亲的话作者理解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出有关句子。(课件出示“我”的话)指名感情朗读。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1: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有用的人。1234
生2:脚踏实地的人是有用的人。
生3:不追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是有用的人。
生4:谦虚,不炫耀自己的人是有用的人。
生5:默默无闻的清洁工、邮递员。
生6:为人民做好事的人是有用的人。
生7:像雷锋那样热心帮助人的人。
生8:做好事不留名的人。
师:那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1:像绣花枕头那样的人。
生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
生3:光讲外表好看,追求穿得好,一身名牌,但是肚子里空空的人。
生4:有的人没有真本事,但还喜欢吹嘘。
生5:有的人打扮很时髦,但开口就是脏话,不学无术。
……
师: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精彩,可见你们已经深深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希望我们能做有用的人,他的希望能实现吗?
生:能!
师:你从课文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并圈画“印”字。)
师:如果换成“记”或“留”好不好,为什么?
生:(略)
师:的确,父亲意味深长的教育,牢牢而又长久地印在了作者的心里,使他时刻以花生的品格来勉励自己,终于成了一名有真才实学的作家和学者。
四、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初略了解一、二段。
师:刚才,我们详细地了解了收获节上大家怎样议花生,尤其是重点理解了
父亲的话,下面我们请每个学习小组长带领自己的组员学习课文的一、二段。
(课件出示要求:1、组长带领组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在读课文时,你有哪些疑惑?3、组长带领组员在组内进行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学习。集体汇报。(略)
五、自由评价。
1.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这节课我们自己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和大家合作交流。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知道父亲谈花生主要是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谈花生也就是在谈人生。
师:我们仿照“实话实说”,每人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可以说说课文,可以谈谈作者,可以说说我们今天的共同学习。学生自由表达。
2.教师出示自己的体会:姐弟种花生,居然收获丰。父亲巧教诲,影响“我”一生。老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感觉课文语言朴实,简直就像一首朴实的小诗。这是老师的感受,同学们读了老师的感受,你们肯定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六、延伸训练、拓展迁移:
师: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看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
2.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教师推荐书──《空山灵雨》《春的林野》,网址印在发给学生的资料上);
3.搜集整理许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文章。(当然这个作业,可以用一学期,也可以用更长时间)
4.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作业。
 【课后作业的设计,尽量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作业。】
【课后反思】
这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整堂课孩子们情绪高涨,发言踊跃,妙语连珠!静下心来回想,这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自主实践,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在教学《落花生》这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1234
二、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这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9349.html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