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秋思》教学实录
【jiaoan.jxxyjl.com--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 导入
三年级课本上的一篇课文《秋天的雨》中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 说一说这是个怎么样的秋天?
1课件出示《秋天的雨》片段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丰收 五颜六色 美丽
2 那么在诗人们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呢?
(1)早在一千二百多前的张继这样描写秋天
谁来读? 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感 有古诗味儿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张继笔下的秋天又给你什么感觉?
(2) 早在八百多前诗人叶绍翁这样写秋
谁来读?带着古诗的韵味 有古诗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朝)叶绍翁 夜书所见
这样的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同样是秋天,七百多年前的诗人马致远这样描写秋天
谁来读?带着你的理解。 有古诗感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眼中秋天的景色有哪些?枯藤 老树 乌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由这些景色构成了什么样的秋天?
3,自古以来,秋是最能让人触景生情的季节,难怪刘禹锡这样评价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寞”。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同样也写于秋天,王安石曾经评价这首诗:看似平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坚信."这首诗和前三首有何不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读课题《秋思》
二 初读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两个要求。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看你们的朗读是是一种投投入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真不错!
2指名读
师评价:字字落实,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念chǒng,你念准了,匆匆是平舌音也读对了。清清爽爽
指名读 不但要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
4齐读 前四(生)后三(师)分 再反过来读
5(师)题目、作者(生)全部
读出味道 读出感觉 读出情绪
三 理解诗意
1从秋风入手理解古诗
诗的题目叫秋思,请你用笔划一划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的秋思呢?用笔在书上画一画!秋风
板书洛阳城里见秋风
大家都知道秋风是无形的,是不可见的,作者在洛阳城看到的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想一想。
看来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看到了文字背面的情景
秋风似乎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123
汉武帝刘彻曾经这样写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唐朝刘禹锡这样写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唐 刘禹锡 《秋风引》
明朝地蔡毅中这样写
木落江空天气清,西风萧飒雁南征。——明 蔡毅中《秋兴》
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却不约而同地记录下了这样的情景,到底这秋风与秋思有着怎样的联系?
你走进了古诗!
出示图片配乐引读
是 啊~ “独在异乡为异客,或许一个平常无奇的景在他们本是平静的心中,都会吹起阵阵涟漪。正如李白喜欢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总会说“霜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曾经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忍不住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把思念寄托于月亮,而张籍的思念却化成阵阵秋风。秋光秋色、秋容秋态,不免勾起了他的万千感慨。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寂情怀。这时他想起了 ——生:父母
他想对父母说——
惦记着家里的二老
他想对妻子说——
想念自己的妻子
他想对儿女说——
关心许久未见的子女
2虽有着千言万语,却又遥遥相隔。虽满怀思念,却又身不由己。他曾在《行路难》中说到“十年离家归未得”所以一腔思乡之情只能——。板书作家书
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
a理解欲 欲:想要
联接欲的古诗
你理解的非常准确,正是这个欲把诗人的细微情怀描画的如此生动!
b理解意万重
并且带着不同的感受来读古诗
板书 意万重
c生:
匆匆 匆匆(板书)
匆匆什么意思?匆忙 时间紧促
有如此多的思念要表达,有如此多的话语要传递,却为何匆匆呢?
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的环境,交通的不发达,送信人的艰辛。
我们现在有许多传递信息的方式电子邮件、电话、电报,可是当时呢却只有家书!难怪杜甫在诗中写过“家书抵万金啊”。所以同学们,如果有时间也别忘了给你们远在他乡的亲戚朋友寄上一封家书,联络联络感情。
d捎信人刚想走,又被张打开了家书
真不错,你把行人和开封两个字都解正确了,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么?借助注释
开封,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古代的语言是多么精炼。
4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思考一下。一边满怀的思念一边是匆匆收笔的家书,望着捎信人即将远去的背影张籍是怎样的心情?
这一切的顾虑就化成了诗人的两个字,哪两个?复恐(板书)
复在字典里有4种解释1恢复2报复3重复4又再
这里的复应该选择哪一种?能不能用复的这个意思组词?死灰复燃 一去不复返 旧病复发
一个个的担心使得张籍又把信拆开了,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其实到底说尽了还是说不尽只有拆开信的张籍自己才说的清楚。
写不完的永远是对家乡的思念 所以——生读后两句 板书思念家乡
道不完的永远对亲人的思念所以——生读后两句 板书思念亲人
魂牵梦萦永远是故乡 所以——生读后两句
四拓展
人人都有思念,写思乡的诗歌也举不胜收,尤其是秋思居多。123
马致远写过这样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叶绍翁写过这样的秋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朝)叶绍翁 夜书所见
张继写过这样的秋思
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看看这三首再看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有何相同?有何不同?写于秋天,表达思念
生:诗人就是通过一件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生:诗人通过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样的细节"既照应了"意万重",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正是这个动作更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师:诗人张籍就是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平淡本色自然的语言,对平常的生活素材进行了提炼和典型化,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难怪王安石说它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五 作业
想象秋思的描绘的画面,把他写成一个小故事
六板书
秋思 思乡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wunianjiyuwenjiaoan/108929.html
-
薛法根《爱如茉莉》教学实录_《爱如茉莉》第二课时实录详细阅读
《爱如茉莉》第二课时 执教: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梦轩一、复习导入。 1茉莉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把这几个词语写在自己的默写本上。(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向母亲提出了一个问题,...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_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详细阅读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3、 初步体会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预习]1、实践准备、行知合一:a、课前去大自然中游览,利用清晨与黄昏,用自己...
-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案详细阅读
[预习提示]: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至少三遍。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囚、锁、敞、躯、棺)。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
-
假如没有灰尘阅读答案|《假如没有灰尘》详细阅读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从古代到现在,人们总是经常擦拭灰尘,使(物品)不沾染尘土。)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灰尘有哪些危...
-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一等奖]学会看病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_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期末复习资料苏教版详细阅读
《天火之谜》1 课文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2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厄运打不垮的信念》1...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堂实录详细阅读
初读课文时,学生认真的自由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如果现在有机会让你任意选读一段,你会读哪一段? (季丹妮站起来读了描写科技人员攻克难关的一段,但不甚流利)。 师:老师已经猜到你为什么要读这一段话。先放一放,等会儿深入学习课文之时,看看老师猜得是否正确。我想如果你喜...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电子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喜欢·同步练习详细阅读
知识广角一、把下面各字的拼音补充完整。m( ) y( ) ( )an l( ) ( )ui ( )e zh( ) h( )莓 殷 炫 峦 遂 澈 稚 凰 二、辨一辨,组词写好后给同桌听。莓...
- 详细阅读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_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详细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 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